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增进居民福祉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本文基于传统行为经济学和贫困心理陷阱理论,以政府公共转移支付的风险分担属性为切入点,使用2012年到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的微观数据和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双重差分(DID)模型、双重差分倾向得分匹配(PSM-DID)模型等研究方法,揭示政府公共转移支付福利效应的作用路径。研究发现,政府公共转移支付可以放宽经济约束,增加居民消费支出,提高个体的物质福利,也可以通过提高个体生活满意度、对未来信心和社会地位认同感增进主观福利。进一步探究发现,政府公共转移支付能够帮助居民分担健康、收入风险,增进个体福利。从分样本的异质性检验结果来看,政府公共转移支付对男性、低教育程度、中青年、农村及中西部群体的福利效应更大。因此,致力于乡村振兴、增进民生福祉和促进共同富裕的政策应重视公共转移支付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2.
3.
从多维角度来分析贫困和制定反贫困政策,对于湖北的减贫事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采用教育、健康、生活水平和收入等4个维度11个指标测算了湖北省贫困发生率,研究表明湖北省贫困家庭在受教育年限、医疗保险、健康状况、做饭燃料、卫生设施、饮用水指标上的贫困程度较高,并且高于收入贫困。另外,数据表明女性户主和男性户主家庭的贫困的差异不明显,城市多维贫困率较农村而言上升较快。建议湖北省反贫困重点应从关注收入转向教育和健康,并且不可忽视城市多维贫困问题。  相似文献   

4.
多维贫困、动态贫困成为贫困的时代特征,精准扶贫是新常态下扶贫开发的突破口。文章运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0年和2012年成人面板数据,基于个人能力剥夺视角进行多维贫困测度,依据贫困程度将我国城乡人口划分为长期贫困、暂时贫困和非贫困三个类型,探索贫困人口在多维贫困状态中转变的机理。研究发现:(1)能力剥夺是多维贫困的根源,也是构建精准扶贫机制的抓手,做好多维贫困识别与精准扶贫的有效衔接是减少多维贫困的关键。(2)社会地位每提高一个等级,3维、4维和5维贫困人口脱贫的可能性将分别增加3.8%、5.3%和5.6%。(3)绝对收入对多维贫困演变产生积极影响,而相对收入的作用不显著。(4)城镇人口3维和4维贫困脱贫概率比农村人口高17%,中西部地区人口比东部地区更易陷入多维贫困。构建精准扶贫的长效机制不能靠临时救济或提供简单工作,应强化贫困人口的当前基本可行能力,提升未来发展能力,即好工作胜过工作本身。  相似文献   

5.
基于变异系数的四川省财政转移支付均等化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财政转移支付对缩小地区间的差距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以2001年—2011年内四川省财政转移支付的实际数据为样本,以变异系数作为衡量工具,对四川省内21个市及自治州的财政转移支付是否达到均等化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2001年—2011年四川省财政转移支付对于川东地区有一定的效果,对于川西地区效果并不明显,且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该地区的差距。  相似文献   

6.
基于农村贫困多维视角,在分析农村贫困存在着收入贫困、教育贫困、权利贫困等多维贫困的基础上,从理论上探讨了普惠金融多维农村减贫的机理,进而从普惠金融广度和深度两个维度测度了我国普惠金融发展水平,并运用面板模型实证分析了普惠金融发展水平对农村减贫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2011~2016年广东、湖南、广西等九省普惠金融指数和东、中、西部三地区的普惠金融指数均呈现明显增长趋势;普惠金融发展水平对总体贫困、收入贫困、教育贫困和权利贫困的减缓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因此,普惠金融机构应努力践行"普惠金融"理念,创新金融产品和流程,大力提升普惠金融发展水平,实现农村贫困减缓的目标。  相似文献   

7.
利用2000~2005年的各省数据,通过变异系数衡量省际间的财力差异,对政府间转移支付的财力均等化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和检验。通过实证分析认为,我国政府间转移支付虽然起到了一定的财力均等化作用,但其自身存在预算和预算执行情况编报不完整、中央转移支付资金脱离人大监督、税收返还偏离均等化目标、专项转移支付难以发挥应有作用等问题,应压缩税收增量返还、界定均等化转移支付范围内的基本公共服务、完善财政转移支付的法律制度、形成统一规范透明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加大公共领域服务投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相似文献   

8.
我国地区间转移支付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一个可分解的差异衡量指标对我国分税制改革以来的中央对各地区转移支付的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过渡期转移支付体系虽然整体上降低地区间转移支付差异,并且对西部地区采取倾斜的转移支付政策,但是,经济发展程度相似的地区内仍存在着转移支付的较大差异。未来更完善的转移支付体系应当对经济落后地区继续强化倾斜政策,对经济发展相似地区实行公平的转移支付政策。  相似文献   

9.
文章从政府介入到教育市场中的理论依据出发,分析了高等教育市场失灵的存在需要政府建立相应的高等教育转移支付制度。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政府对高等教育进行转移支付的三种基本方式及其经济效应,提出在高等教育转移支付制度的构建中,应当重点加强对学生的直接转移支付,同时对家庭和学校实施有条件的转移支付制度。  相似文献   

10.
通过一个可分解的差异衡量指标对我国分税制改革以来的中央对各地区转移支付的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过渡期转移支付体系虽然整体上降低地区间转移支付差异,并且对西部地区采取倾斜的转移支付政策,但是,经济发展程度相似的地区内仍存在着转移支付的较大差异.未来更完善的转移支付体系应当对经济落后地区继续强化倾斜政策,对经济发展相似地区实行公平的转移支付政策.  相似文献   

11.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必然要求.本文使用2016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以农村居民为研究对象,运用Ordered-Logit模型和倾向得分匹配法,研究面向农村居民的公共转移支付对其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助力政府面向农村居民进行公共转移支付有的放矢.公共转移支付可以有效提升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平均增幅为13.30%,控制内生性后公共转移支付的平均处理效应为7.52%,如果不控制内生性问题则会高估农村居民的实际满意度效果.异质性分析显示:公共转移支付对40岁以下、西部地区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的促进效果更明显,并且提升农村居民对政府干部的信任,从而对其生活满意度产生中介作用.公共转移支付应该充分考虑农村居民的异质性,强化欠发达地区的公共转移支付力度,提高基层干部执政能力,提升政府形象,以务实求真的实际行动带领广大农村居民全面提升生活满意度.  相似文献   

12.
多维贫困及其度量研究的最新进展:问题与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多维角度把握贫困的实质,逐渐为国际学术界所认同.在这种背景下,多维贫困的具体度量成为近年来贫困问题研究的焦点.本文从贫困维度的确定、贫困主体的确定及多维贫困度量三方面梳理了学者们在多维度量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难题,及所用分析工具与分析方法的最新进展,并做出简要评价.  相似文献   

13.
分税制改革在增强中央财政实力的同时,也带来了地方财权与事权不对称及地区财力差异的问题.转移支付成为中央平衡这些问题的重要手段,然而,其却没有起到应有的均等化作用.诸多学者将这一问题归咎于专项转移支付比重过高,但专项转移支付仍以较大幅度增长.本文从中国的政治经济制度及专项转移支付特性出发来探讨其存在的合理性,并基于对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的实证分析,重新审视专项转移支付的效应.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我国四区域财力均等化为视角,运用泰尔熵指数模型对现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财力均等化效应给予多维度测度与揭示。结果显示现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财力均等化效应存在弱化性、差异性特征,甚至存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一定程度的负效应,这表明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存在较大的改革和优化空间。为此,在"十二五"时期应采取积极对策,加以改进。  相似文献   

15.
采用基尼系数对整体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及各项转移支付制度的均等化效应进行了分析,认为现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有一定的均等化效应,但反映地方既得利益的返还性收入和反映部门既得利益的专项转移支付比重超过了均等化效应最强的财力性转移支付,从而限制了转移支付制度均等化效应的实现。就此提出扩大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及控制专项转移支付规模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测度并识别多维贫困地区对当前我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建立有效防止返贫的机制并逐步消除相对贫困意义重大,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目标所面临的基础性问题。为此,在脆弱性-可持续生计框架的基础上,拓展构建县域层面的多维贫困指标体系,以2013—2019年甘肃省各县区数据为样本,展开县域尺度的多维贫困识别,探讨甘肃省县域多维贫困的时空演变特征,并对阻碍甘肃省县区脱离多维贫困的障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发现:(1)精准扶贫攻坚战取得全面成功后,甘肃省多维贫困程度缓解成效显著,各县区贫困现象均呈减缓趋势;(2)甘肃省县域多维贫困空间分布的集聚特征明显,贫困程度较高的地区主要分布在陇南地区及陇中地区的南部,贫困程度较低的地区集中分布在河西走廊,整体呈现“西富南穷”的现象;(3)当前,经济发展速度缓慢、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及人力资源短缺是阻碍甘肃省县区脱离多维贫困的主要因素。进入贫困治理新阶段,更应从多维度识别贫困,防止返贫,探索有效治理相对贫困的路径。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湖南省地方财政自给能力差异的分析和对其地区间转移支付均等化效应的实证检验,初步探询了湖南省地区间转移支付的均等化程度。通过实证分析认为,湖南省地区间转移支付均等化程度虽有逐步提高的趋势,但其转移支付制度仍需要不断完善。未来湖南省地方转移支付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最根本的是发展地方经济、增加可用财力,在此基础上,对各种转移支付形式进行重新整合。  相似文献   

18.
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均等化效应实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分税制改革以来,我国财政转移支付的均等化效应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的结论是:财政转移支付在缩小地区间的财政能力差距方面起了一定作用,但这种作用仍然有限,且财政转移支付在均等化各地区公共服务供给水平上作用甚微,对此文章进一步从我国现行财政转移支付体系着手分析了问题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的多维贫困问题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城镇化进程中进城务工的农民工为中国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但自身却带有多重的相对贫困化特征。主要表现在:物质贫困、权利贫困、精神贫困、能力贫困和福利贫困。其原因主要是生活成本不断增加,劳动力市场分割,城市中的“孤鸟效应”,教育和培训机制缺失及制度岐视。为此,应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步伐,稳步增加农民工工资,增加经济、医疗等保障,健全法律法规,加强农民工职业培训,以尽快解决农民工多维贫困问题。  相似文献   

20.
1994年分税制改革恶化了地区间财力的不平衡,然而中央政府的转移支付制度安排中,体现中央政策意图的专项转移支付比重过高,最具均等化效应的一般性转移支付的比重过低。这要归因于财政分权所造成的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的支出偏好差异和地方政府层面的吃饭财政状况。现有体制无法消除这种支出偏好的差异,也难以改变这种吃饭财政状况。面对专项转移支付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中央政府采取等级制的办法,这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的比重是消除地区间财力不平衡的重要举措,这有赖于一系列的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