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在我国旅游本科人才供需矛盾日渐突出的背景下,产学研合作教育是旅游高等院校贴近行业需求,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最佳模式。本文在探讨产学研合作教育对旅游本科人才培养具体功能的基础上,对目前的实施困境和优化路径进行了探析。  相似文献   

2.
随着《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下发,中原经济区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指导意见》中关于将河南建成世界知名、全国一流的旅游目的地的要求成为河南旅游业今后发展的首要目标。旅游企业建立战略联盟是十分必要的,旅游企业战略联盟的内容包括横向联盟和纵向联盟。河南旅游企业建立战略联盟存在政府及企业层面的多重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3.
区域合作为区域旅游合作提供了契机和条件,吉林省应把握未来旅游业和区域旅游合作的趋势,积极探索旅游业的发展方向,构建以吉林省为主导的东北亚无障碍旅游区。合理地合作开发与规划东北亚地区的旅游资源,并借此充分发挥吉林省优势旅游资源,是构建东北亚无障碍旅游区的重中之重。鉴于亚洲地区国际旅游需求量迅速增加,在东北亚区域无障碍旅游区的构建过程中可以把旅游项目的开发作为战略的重点来实施。  相似文献   

4.
医疗旅游是把医疗与旅游结合起来的一种全新的服务业,它是指消费者跨越国界到海外旅游,并在旅游目的地获得各种健康护理或接受各种手术治疗等,是目前全球旅游市场上一种充满商机的旅游形式。印度的医疗旅游业在世界医疗旅游业市场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形成独特的模式。印度医疗旅游的全球竞争优势主要表现在政府支持、较高的医疗水平、广泛的国际合作、独特的传统疗法以及丰富的旅游资源等。  相似文献   

5.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是泛长三角的有机组成部分,该地区旅游业发展迅速,已经成为推动快速发展的引擎和突破口。而旅游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旅游目的地的竞争力,文章以瑞奇和克里奇的旅游目的地竞争力"概念模型"为基础,从限制性因素、目的地管理、核心资源与吸引物、支持因素和资源四个关键因素及竞争(微观)环境和全球(宏观)环境两个辅助因素对皖江城市带旅游目的地的竞争力做了相关分析,提出皖江城市带旅游目的地竞争力提升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旅游合作是旅游业保持创新和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旅游产业化进程的重要手段。区域内的旅游合作不但可以使目的地旅游资源得到良好开发,旅游企业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更能提升区域旅游的竞争优势。本文运用系统动力学从旅游业内部的要求及旅游外部环境两个方面探讨了区域内旅游合作的动力机制,并从旅游企业、旅游产业及政府层面提出了区域内旅游合作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7.
中国国情和新时期旅游发展需要有一套指导区域旅游发展的操作系统理论和工作方法。提出"旅游线路统筹"基本理论体系:以某个主题的旅游线路或旅游目的地为核心;政府、企业和居民构成区域旅游发展3个主体;旅游景区、旅游城镇和旅游通道构成区域旅游发展3个板块;旅游形象、旅游功能和旅游机制构成区域旅游发展3个层面,最终实现区域旅游的整体发展。旅游线路统筹发挥作用需由跨行政区域的上级政府推动、相关部门合作、制定政府层面的战略规划、出台优惠政策引导社会资金投入等方面加以保障。  相似文献   

8.
吴文化是指吴地人民在千百年来社会实践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无锡是吴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无锡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应从适应旅游者需求、塑造旅游目的地形象、构建旅游吸引物等方面注重注入文化要素,以适应新时期旅游事业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随着山西旅游业的发展,挖掘文化、优质管理、品位服务将成为旅游发展的新趋势。所以,注重旅游人才的培养和使用,探索旅游人才队伍的建设模式,对山西旅游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山西旅游产业发展的方向。本文主要立足山西区域旅游特点,结合旅游人才队伍建设的关键因素,构建了以"两个适应、三个基于、三个主体、三个联动"的"二三三三"人才队伍建设模式,对山西旅游人才队伍建设的特色和关键进行了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10.
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特别是"散客化"趋势的出现,旅游集散中心的地位日益突显,与此同时,也对集散中心的运作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文章以浙江舟山为例,在构建舟山旅游集散服务中心服务供应链运作模型和对其运作绩效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建议性地提出建立并不断完善的旅游信息系统,积极寻求政府的支持,与上下游关联单位建立信任和利益分配机制等系列建议。  相似文献   

11.
2009年,国务院[41]号文件把旅游业定位为"战略性的支柱产业",广西区党委和政府提出在"十二五"期间把广西建设成为旅游强省的目标,给广西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同时也给广西旅游业带来了空前的挑战。新形势的出现对旅游专业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此情况下,全面审视广西高等旅游教育的发展状况,探讨广西旅游人才培养改革问题便显得尤其重要和迫切;提出了"旅游专业师资结构优化、科学设置课程体系、科学构建实践体系"等改革措施,对广西旅游人才的培养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
实施军地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无疑可为西部经济发展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但在实施过程中找准切入点成为问题的关键。本文认为,应以项目为载体,以产权为纽带,建立战略联盟,培育西部军地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产业集群,作为西部军地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13.
四川省"十二五"期间旅游业要做大做强并成为发展高地,必须要有与此相适应的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的支持。四川省"十二五"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的框架是构建"一个公共平台、五大培育基地、七个培训示范中心",即:(1)由政府主导建立四川旅游人才教育网,形成基础性、普及型的旅游人才培养平台。(2)由政府主导,院校参与组建五大旅游人才培育基地,包括旅游行政管理人才、旅游经营管理人才、旅游技术人才、旅游技能人才和旅游教育培训人才基地。(3)由政府主导,企事业和学校参与建立七方面的培训示范中心。包括旅游景区(点)人才培训中心、旅游导游人才培训中心、旅游餐饮人才培训中心、旅游交通人才培训中心、旅游娱乐人才培训中心、旅游饭店人才培训中心和旅游规划人才培训中心。  相似文献   

14.
京津冀是全国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和客源地,京津冀旅游协同近几年备受关注,但总体表现是"雷声大、雨点小"。无障碍旅游区构建是区域旅游合作的一种重要形式,是跨区域旅游协同的必然选择,实现京津冀无障碍旅游区的构建将极大地推动京津冀旅游协同的进展。文章对京津冀建设无障碍旅游区的必要性进行了研究,分析京津冀构建无障碍旅游区的问题所在,从而提出基于旅游供应链联盟构建京津冀无障碍旅游区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5.
乡村性是乡村旅游目的地的识别标志,这种根植于乡村性的地域生活方式体现了乡村旅游的本质。当"乡村性"缺失时,乡村旅游目的地个性消失,同质化严重。可通过采取基于"文化自觉"的心理认同、目的地产品化、差异化体验与特色化品牌战略和规模化开发与本地化联合经营战略等措施来构建基于乡村性的乡村旅游精英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6.
西南民族旅游目的地发展潜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旅游业正进入转型期,占国土面积60%以上的少效民族地区旅游业,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从影响民族旅游目的地发展的4个关键因素即旅游吸引物要素、客源市场要素、产业成长要素和环境支持要素入手,运用层次分析法,通过构建民族旅游目的地发展潜力评价体系,进行西南民族旅游目的地发展潜力实证分析。研究显示该地区旅游发展潜力差异大:四川远超出平均水平,发展潜力强;云南稍高于平均水平;广西和重庆则低于平均水平;远落后于平均水平的是贵州和西藏,发展潜力较弱。  相似文献   

17.
&#  &#  &# 《西部经济管理论坛》2015,26(4):35-41
以同一民族文化为核心吸引物的旅游目的地同质化竞争激烈,极易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和文化生态的破坏。为使同质型民族旅游目的地获得可持续发展,本文以汶川、北川、茂县、理县羌族四县的旅游产业发展为例,分析其竞争博弈和合作博弈模型,探索同质型旅游目的地从竞争博弈转向合作博弈的途径以及具体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8.
论旅游经济发展中的政府和谐行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旅游经济发展中的政府和谐行为是旅游业健康、稳定、持续发展的保障。本文透析了政府和谐行为在旅游经济发展中的必要性.阐述了旅游经济发展中的政府“背离”行为,剖析了政府和谐行为与旅游经济的内在联系,提出了建立政府的和谐行为模式,最后探讨了我国旅游业发展中的政府和谐行为模式实施的路径。  相似文献   

19.
旅游交通与旅游资源相匹配是旅游目的地空间模式开发的重要基础。以旅游中心地理论和旅游点—轴空间结构理论为基础,运用最邻近点指数法和交通通达指数法对河北省环京津地区的旅游资源分布及旅游景区通达性进行测算,认为旅游资源分布趋于聚集性状态,旅游交通以北京为中心呈放射状格局,旅游外部交通较为发达,区域交通发展滞后,旅游景区通达性较差。提出环京津地区旅游目的地空间模式开发四种类型:太行山区旅游链模式;张家口-承德基地型旅游模式;承德—秦皇岛—唐山区域游览型旅游模式;白洋淀、衡水湖和吴桥杂技大世界单一目的地旅游模式。建设环京津旅游交通大环线和三级旅游中心地,为旅游目的地空间模式开发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20.
"两创"战略的提出为人才培养需求确定了新的发展方向。高等院校的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新形势下也从"应用型"定位向"创新型、复合型"定位转变。新型人才要求具备更广泛的知识结构基础、更精深的前沿研究和更全面的素质拓展。旅游实践教学是旅游教学体系中的重要分支,也是人才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从实证角度出发,深入论证和思考旅游教育全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为中国旅游教育事业更好地服务地方、服务社会贡献一份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