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劳动价值论、均衡价值论和边际效用价值论这三种理论都并不完美,都存在合理之处和不合理成分,因此,在当今时代的特征下,有关统一价值理论的思考是必要的。价值的形成分为劳动的凝结和价值的实现两个阶段;生产要素同样参与价值的形成;效用的准确定义应该是对一件商品的理性认识和需求或者欲望满足程度的综合评价,既包含对人类无差别劳动的评价,也有感性的认同。价值应该是劳动和效用的共同作用的产物;统一价值理论力图突破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界限,实现价值理论的大融合。  相似文献   

2.
社会价值与社会均衡效用相统一的新价格理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以劳动价值论和恩格斯关于价格由生产费用和效用共同决定的原理为指导 ,批判吸收效用学派和均衡价格论的合理成份 ,建立社会价值和社会均衡效用相统一的新价格理论。社会均衡价格即成交价格是卖方的供给价格和买方的需求价格的统一。供给价格由成本价格和平均利润构成 ,其实质是社会价值 ,因此 ,它就是社会价值的货币表现。需求价格不能由价值或使用价值决定 ,而是由效用决定 ,其实质是社会均衡效用 ,因此 ,需求价格就是社会均衡效用的货币表现。既然社会均衡价格是供给价格和需求价格的统一 ,其实质就是社会价值和社会均衡效用的统一 ,因此 ,社会均衡价格就是社会价值的货币表现和社会均衡效用的货币表现的统一。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社会价值、社会均衡效用和货币三者统一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再论劳动对效用的关系——企业的生产力累积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依据唯物史观,具有累积性质的生产力概念可以支持广义的价值概念:劳动对效用的关系。考察劳动对效用关系的历史演化过程及其各种历史形态可以发现,价值性质随生产力性质变迁的内在特征和依据是:劳动通过“劳动迂回中心”而达到和实现劳动集合或劳动结合。一个与时俱进和现代化的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企业理论现代拓展的必备的理论要件和基础。  相似文献   

4.
价值理论的新发展 --自然主义价值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邹平座 《财经研究》2005,31(4):80-92
文章认为以往的价值理论主要围绕三个方面展开:主观价值理论和客观价值论的交锋;价值的自然秩序和经济秩序的背离;供给决定论和需求决定论的汇合.现代价值理论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价值的概念不清;(2)混同价值与价格的概念;(3)效用价值论的不足;(4)劳动价值论的不足.为此,文章提出了价值理论发展新方向,认为基于自然主义经济思想的自然主义价值模型具有更加广泛而深刻的意义.自然主义价值观对新时期的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将起到一定的指导和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5.
楚永生 《生产力研究》2003,23(5):53-54,68
劳动是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核心概念。马克思对劳动内涵的界定包括三个层次 :劳动一般、生产劳动、商品生产劳动。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劳动内涵的认识 ,有利于深化和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 ,同时也可有效地消除对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理解上的误解和分歧。  相似文献   

6.
闻有虎 《财经研究》2001,27(11):14-17
目前,劳动价值论面临着社会经济现实的各种挑战。本文通过对创造知识价值的复杂劳动的阐释,表明了劳动仍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并进一步指出:效用价值是劳动价值的虚拟表象。因此,坚持劳动价值一元论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7.
价值的本质是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社会关系的基础是所有权关系。决定价值的基本要素是劳动和资源,价值的表现形式非常复杂。价值在生产中的形式表现为生产要素,在交换中表现为价格,在消费中表现为效用,在分配中表现为所有权的实现。价值的形成和增殖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而且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体现了人们之间社会关系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8.
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方法,构建了城市森林游憩者满意度模型,并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1)"景观资源感知""设施服务感知""功能效用感知""社会效用感知"和"情感效用感知"是影响游憩者感知价值的重要因素;(2)感知价值对游憩者满意体验的形成具有重要而积极的影响;(3)"情感效用感知"和"景观资源感知"是影响游憩者满意度的关键因素,"功能效用感知"和"社会效用感知"对游憩者感知价值有积极影响,而"设施服务感知"可能是游憩者满意度评价的保障性因素;(4)"途径—目的"理论和"认知—情感"理论在城市森林游憩者满意度研究中也具有一定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9.
基于批发价合同构建了一个三级供应链模型,用单位业绩风险表征供应链节点企业每单位期望业绩所承担的风险,讨论了需求风险和汇率风险对供应链节点企业的单位业绩风险的影响。从风险厌恶型投资者的角度,以均值-方差模型为基础,讨论了风险厌恶型投资者对供应链各节点企业的价值评价。均衡结果表明:在供应链节点企业中,制造商的单位业绩风险最大,零售商(供应商)的单位业绩风险与反应(决策)灵活性反向变动;供应链节点企业的单位业绩风险随着需求波动程度和汇率波动程度的增大而增大;在供应链节点企业中,风险厌恶型投资者对制造商的单位业绩效用评价最小,对零售商(供应商)的单位业绩效用评价与反应(决策)灵活性程度同向变动。研究结果从理论上表明:一方面,供应链中的需求风险和汇率风险可通过引致供应链中各节点企业运作决策(变量)波动而在节点企业间传导;另一方面,供应链节点企业的单位业绩风险与风险厌恶型投资者对节点企业的价值评价相关,即供应链节点企业的单位业绩风险越大,则风险厌恶型投资者对节点企业的单位业绩效用评价越小。  相似文献   

10.
(一)提到边际值,人们很容易和边际效用学派(奥国学派)的边际概念连系起来。边际效用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卡尔·门格尔(1840—1921年)、欧根·庞巴维克(1851—1914年)。他们认为:决定物品的价值不是它的最大效用,也不是它的平均效用,而是由它的边际效用量来决定的。这种以边际效用量决定物品价值的观点无疑是错误的,是没有什么科学价值的。然而,就某个经济量的边际值本身来说它却是客观存在的。比  相似文献   

11.
企业价值构成问题研究——兼论“广义价值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文献根本忽略了广义价值转型和价值构成的研究。这是对“价值的广义特性问题”的一种理论漠视。在广义视阈中,由于价值是“劳动对效用的关系”,所以通过劳动演化——劳动本体对价值本体以及价值实体的“历史链接关系”,可以一般演绎乃至揭示广义价值构成和转型的基本内涵及其表现。广义价值生产进一步使价值隐藏结构得以历史显化。企业价值构成的演化性质也贴切表现了企业组织变迁的历史本质。企业价值构成的进一步研究的意义可能在于:奠定现代经济理论的多种价值分析模式的微观基础。  相似文献   

12.
企业家选择是企业治理机制的棱心,本应用θ(企业家能力)—V(企业价值预期)—U(企业家效用预期)价值均衡分析对企业家选择问题进行探讨:通过“信号传递”企业家把能力信号传递给经理人市场,企业(所有)根据自身的价值预期选拔相应能力的企业家,企业家根据自身的效用预期寻找相同规模的企业,同时获得相应的报酬。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商品价值是由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决定的,而西方经济学则认为商品价值是由物品的效用决定的。通过对劳动价值论和效用价值论的形成过程分析,发现商品价值既不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单方面决定的,也不是由商品的效用单方面决定的,而是由二者共同决定的,物品效用和劳动耗费是辩证统一关系。  相似文献   

14.
自然资源价值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前国内外尚未建立成熟的自然资源价值理论,这对于定量化研究自然资源价值和价格造成了严重的阻碍。本文在深入分析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和西方边际效用价值论的基础上,借鉴价值哲学中关于价值本质的定义,从价值哲学的角度对边际效用价值论进行修正,认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修正后的边际效用价值论都是自然资源价值的理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界定了自然资源的价值构成。  相似文献   

15.
张大亮  刘朝福 《经济论坛》2005,(13):105-106
感知价值是客户对产品属性、效能以及使用结果的偏好和评价,客户价值通常被定义为客户按照期望所感知的利得与利失的差异。客户价值是客户对提供物的一种感知效用,这种效用产生于客户的判断;客户感知价值的核心是客户所获得的感知利益与因获得和享用该产品或服务而付出的感知成本或其它机会成本之间的权衡。  相似文献   

16.
汪林海 《经济师》2007,1(8):18-20
许多研究者(如马歇尔等)都认为,商品价格是由效用、劳动(生产成本)共同决定的。但商品价格决定中,效用、劳动(生产成本)、商品价格三者间的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文章指出,如果选择合适的效用的定义,那么,在完全竞争市场、劳动工资率相同等条件下,商品价格可视为是由效用、劳动(生产成本)共同决定的,并且还存在效用、劳动(生产成本)共同决定商品价格的价格公式。  相似文献   

17.
理解科学劳动价值论——分工、交易与劳动创造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克思经济学与现代经济学的交流、融合以相应的科学价值理论为中介。科学劳动价值论的内涵在于科学化、体系化和现代化,具有两类总体假设(经验假设和概念假设)作为基础。从这些科学前提出发,运用基本抽象劳动范畴作为理论分析的核心工具,沿分工和交易进路,通过模型建构,可以]绎复杂(性)劳动与简单(性)劳动协同创造价值的全部可能的逻辑形式。从马克思既有方法论的内在涵义看,科学劳动价值论应该作为现代经济学之理论奠基。  相似文献   

18.
本义整体劳动价值论引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往“劳动价值论”研究采用的是“劳动人力耗费”单要素即含逻辑缺失的“劳动”概念 ,以耗费生活资料价值量 =耗费生活资料量 =劳动人力耗费量 =劳动创造价值量的效用与价值的等量观为逻辑起点进行自相矛盾的理论推演。而社会价值实则由人—物、智—体、供—需、生产—社会的本义全要素社会整体劳动创造的 ,是生产劳动人耗量 <劳动人力创造量 <劳动价值创造量的预期价值生产和需求现实价值认证的统一过程  相似文献   

19.
王华华 《生产力研究》2005,26(11):23-25
研究劳动的价值创造性时区分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创造价值的劳动和不创造价值的劳动,既不科学,也不符合实际。生产实物产品的劳动才是生产性的,才创造价值;非物质生产劳动则不创造价值的看法在理论上是站不住脚的。我们应该用劳动的“广义物质规定性”来替代“狭义物质规定性”,将劳动概念统一为常态劳动,这一概念包括传统意义上的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它们都具有自然物质属性,均能创造价值。服务价值和商品价值的生产过程和性质特征都类似。  相似文献   

20.
经济价值是主客体之间经济关系属性的体现,具有直接经验的功利性特点。经济价值所需要的效用性是对象在经济上的使用价值,其着眼点是有效的经济活动和对象及其功能所能带来的实际效果,经济价值的功能效用原则可概括为预期效益、消费体现价值兑现和效果评价的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