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如何保持和加强后过渡期和1997年以后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随着1997年的来临,已成为香港人共同关心的问题。为此,预委会主办了“迈向97加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研讨会。周南在开幕辞中指出:中国改革开放16年的历程,也是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形成和发展壮  相似文献   

2.
香港——内地重要的国际筹资中心 香港是举世公认的亚太区国际金融中心之一。据一些外国机构最新评估,香港这个国际金融中心在亚太区的地位,远在日本东京、新加坡、马来西亚、台湾和澳洲之上。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已明确规定,1997年后,我国将继续维持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政策的连续性。今年5月在北京召开的“香港迈向金融新纪元”的研讨会上,除了强调要保持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之外,还强调香港是中国大陆最重要的国际筹资中心。据中国银行公布的  相似文献   

3.
谁能成为中国的国际金融中心,香港与上海呈瑜亮情结。谁成了中国的国际金融中心,对所在城市及周边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香港的优势香港回归中国前,已是亚太的国际金融中心。这是香港仅存不多的竞争优势。据伦敦团体2007年3月公布的有关全球金融中心指数的评价报告,香港排名全球第三,仅次于伦敦及纽约。1997年香港回归后,大量内地企业到港上市。1997年年中,  相似文献   

4.
<正>近二、三十年,香港经济发展最引人注目的成就,莫过于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崛起,并且,这已成为香港经济发展的主要内涵和特征。“九七”以后,能不能保持、巩固和进一步提高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这不仅关系到香港整体经济的发展,而且直接影响“一国两制”、“港人制港”伟大构想的实践。本文将就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崛起及其前景问题作一论述。  相似文献   

5.
上海如何成为APEC国际金融中心之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海是一个国际化大都市,并与国际金融中心有着特殊的渊源,因而上海必须尽快建成APEC国际金融中心。但是,对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发展战略选择必须兼顾“常规”和“超常规”两方面的优势同时进行。因为尽管依托于经济发展开放基础上的金融中心发展是不能适应加快上海APEC国际金融中心发展的需要,但中国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达到美、日等发达水平,只能一步一步地开放国内金融与经济;另一方面,尽管单纯的新加坡与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发展模式不适合中国国情,中国也没有竞争优势,但它的发展能够迅速缩短上海与国际的差距,尽量增强上海…  相似文献   

6.
邓彦 《特区经济》2007,(2):30-32
为了促进香港经济的发展,中国内地与香港签署了“CEPA”协定(更紧密合作伙伴关系安排)。CEPA的签署,对于具有先天经济和地理优势的广东省来说,充分利用香港发达的服务业、创业投资产业,以及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和资本市场的地位,有利于发展广东的创业投资。本文在分析广东创业投资发展状况和CEPA的影响基础上,从加强粤港创业投资合作、创业板合作以及完善创业投资退出途径等方面提出了CEPA条件下发展广东创业投资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受到新加坡挑战香港当局委托一家跨国会计公司进行的研究报告指出,作为国际金融中心,香港目前唯一的竞争对手是新加坡,L海在若干年后也有可能威胁香港的地位。这项耗资100万港元,由香港“地王”新鸿基地产公司赞助的研究,访问了50名香港金...  相似文献   

8.
作为亚太国际金融中心,香港面临来自国际及中国内地金融中心的挑战和竞争。本文探讨了香港金融证券业的个别特定金融机构和专业人才的比较优势。特别是《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CE-PA)增强了香港与内地金融证券市场和客户的接近度,促进了香港金融证券业专业人才的培训和交流、香港中小银行的合并以及证券市场的融资和交易。本文进而提出,一方面,香港需要与中国内地经贸合作而增强其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经济实力;另一方面,香港以泛珠三角地区为平台,上海以长江三角地区为平台,可以促进香港与中国内地的金融证券业相互补充和相互帮助,并带动亚太区域金融中心的互动。通过竞争与协调,加强金融监管合作和融通,进而有效地利用有限的经济金融资源。  相似文献   

9.
香港应善用其在股本及资产管理市场现有的领先优势,并在迅速增长的另类投资产品市场中找到合适的定位,以提升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优势。  相似文献   

10.
国外历史经验对中国国际金融中心合理定位的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朴 《特区经济》2008,(9):99-100
目前最有希望成为未来中国国际金融中心的地区有北京、上海、深圳/香港,三地各有优势。本文回溯了英国伦敦、美国纽约、新家坡和巴哈马四个著名国际金融中心的历史变迁。以史为鉴,来指导我国的国际金融中心的定位和建设。  相似文献   

11.
从去年12月11日起,中国金融业全面开放,外资银行转制后将获得国民待遇。站在中国金融改革开放的最前沿,正当上海全力打造国际金融中心之时,作为上海“伙伴”的香港,利好消息频出:恒指首次突破2万点大关、国企指数首次突破1万点大关、港股市值首次突破13万亿港元……这些看似简单而又枯燥的数字,表明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不仅得到了保持,而且日渐巩固。  相似文献   

12.
作为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的香港与作为内地最大经济和金融中心城市的上海之间的金融关系令世人瞩目。探索世纪之交的沪港金融关系对于进一步稳定和提高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加速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步伐、推动中国金融进一步对外开放乃至于实现中国经济的增长目标,都具有重要意义。一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沪港之间  相似文献   

13.
编者心窗     
香港是当今世所公认的亚太区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之一,香港经济的任何活动都离不开金融业的作用和支持,因此,金融业被称之为香港的“百业之首”,香港经济生活的“中枢”。那么,香港是怎么样发展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呢?它有什么特征?今后发展前途如何?这样是当今人们尤其是一些以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为发展目标的大城市人们所关心的话题。本刊本期莫复溥的有关论述香港是怎样发展成国际金融中心的文章,以及《香港大辞典》专栏冯邦彦与林江的文章,都对香港金融业这一课题有不同角度、不同侧面的分  相似文献   

14.
从金融中心的形成与发展历程、金融中心的运行体系以及金融中心的成长环境等三个方面将香港与伦敦、纽约国际金融中心进行比较研究,以此探寻香港的比较优势及劣势,并提出香港打造世界级国际金融中心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5.
一 红筹股的崛起 中国企业到海外集资,首先会考虑到香港。因为香港毗邻中国内地,又是亚太区主要的国际金融中心,香港股市在亚太区是比较规范和成熟的。随着内地与香港经济关系日益密切,“中国因素”在香港股市上的反映之一是红筹股的崛起。红筹股是指在香港上市的由中资企业控股的股票。截至1994年12月30日  相似文献   

16.
林华 《东方经济》2003,(9):38-41
“香港证券市场是中国企业通往世界的国际列车。”8月5日,在广州召开的香港上市(广东)研讨会上,香港交易所集团行政总裁周文耀指出,香港证券市场既是一个本士市场又是一个国际市场,欢迎广东乃至中国企业在香港上市,可以充分发挥内地“世界工厂”及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优势,达到互补双赢。分析人士认为,自今年初以来,一度停滞的内地企业香港创业板上市热将再次升温!倍受资金短缺困扰的国内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已将上市目标锁定香港创业板。然面,民营企业不顾高昂的融资成本及自身问题,采取不同手段,甚至走地下灰色通道,去挖掘最后一座金矿——香港创业板,他们赴港融资真的准备好了吗?他们真能得到港交所及投资者认可,并在香港资本市场站稳脚跟?  相似文献   

17.
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日益显著香港金融管理局与日本中央银行早已签订协议,可以代表日本中央银行在香港外汇市场干预日元汇价,可以说是香港金融业的另一个新里程,是对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在声誉及实质上的认同。金融管理局近年在确保香港金融业原有自由度及弹性的...  相似文献   

18.
位于香港中环的国际金融中心一期1998年竣工,高39层,180米,自建成后便吸引了不少国际金融机构进驻。被称为“惊世之作”的香港国际金融中心二期外形设计概念是以一个向外地的朋友“招手”的手势.向海外朋友表示“欢迎您”的意思。由地铁公司(今港铁公司)及新鸿基地产、恒基兆业、香港中华煤气及中银香港属下新中地产所组成的IFC Development Limited发展、  相似文献   

19.
<正> 80年代中期以来,台湾当局大力推行金融自由化、国际化政策,特别是1991年6月,台湾“行政院”正式确定将设立国际金融中心纳入“国家建设六年计划”,其目的在于要把台湾发展成为与香港、新加坡并驾齐驱的亚太地区的国际金融中心。本文拟就台湾建立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的内外部条件、经济影响及发展前景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0.
“九七”后两地金融关系的法律基础和原则研究确定“九七”后内地和香港金融关系的法规及政策依据主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及其附件《中华人民共和围政府对香港的基本方针政策的具体说明》。根据这些法律,“九七”后香港将成为中国的一个享有高度自治权力的特别行政区。在香港方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①中央政府将继续努力保持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②香港现行的货币金融制度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