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从童话的角度来诠释当代人普遍存在的"乌托邦精神"以及通过童话来寻觅当代人心灵的归路,讨论童话给儿童甚至成人带来的心灵的慰藉和寄予希望梦幻般的"乌托邦"世界以现实意义的根源,揭示童话风这一表象后的社会、文化和精神上的根源所在。  相似文献   

2.
建构公民国家认同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从心理、情感等诸多方面使公民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的沉淀,在建构公民国家认同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价值论层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本民族形塑"我者"、区别"他者"和抵御"文化虚无"打下了基础。在方法论层面,可以从增强公民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发掘文化符号价值以提高公民的情感归属和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转化入手,增强公民的国家认同。  相似文献   

3.
复杂的多元文化社会背景给美国的发展带来诸多困境。贫困移民子女的教育成为公民教育的重点,消除种族偏见成为公民教育的核心目标。重构美国多元文化公民教育,应通过改善各族群关系,消除民族偏见与歧视,让所有学生,不分性别、种族、民族及语言背景都有权利获取有效的知识和技能、形成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从而参与到跨文化的个人、社会、公民活动中去,构建公平、公正的民主社会,构建一个从民族主义到国家主义再到世界主义的全球公民教育体系。中国作为多民族多文化的国家,在教育的理念与方法上,也要扩大公民教育的内涵。从民族成员到国家公民再到全球公民,我国的公民教育也要从目标、内容与方法方面进行深入的改革以适应全球化时代中国作为世界主义国家的需求。  相似文献   

4.
全球移民,多元族裔对公平的诉求,以及民粹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兴起,使世界范围内许多国家的公民身份和公民教育发展变得愈加复杂。由于许多种族、民族、文化、语言和宗教群体难以结构性包容于国家体系之中,导致的结果是这些群体既不能内化国家的价值观和精神以形成较高程度的国家认同,亦不能获得政治效能感。他们更为关注本群体的特殊需要和发展目的,淡漠国家整体利益和发展目标。文章将边缘族裔不成功的社会化过程定义为"失败的公民身份",并提出了公民身份类型学的理论模型,详细定义了失败型、认可型、参与型和变革型公民身份的内涵。论文还论述了学校教育在减少失败型公民身份,帮助边缘群体转变为多元文化国家的有效参与型公民方面的重要作用,并详细介绍了转化性公民教育的具体教学措施。  相似文献   

5.
从公民个体的角度说,礼仪是一个人思想觉悟、道德修养、精神面貌和文化教养的综合反映.从国家和民族的角度讲,礼仪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社会风貌、道德水准、文明程度、文化特色、公民素质的重要标志.因此,作为中华文明发展重要基地的大学校园,进行礼仪教育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6.
澳大利亚以其社会的包容性和文化的多样性而成为澳大利亚民族的一大特征.但澳大利亚的政策经历了"白澳政策"和"同化政策"才发展成为今天的"多元文化政策".澳大利亚的多元文化政策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处理一国内部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间关系的典型方法,对我们认识西方社会的族际关系,对于多民族国家处理内部民族问题,对于解决世界上众多由民族、文化差异而导致的社会动荡和国际纠纷也有重要的借鉴作用.本文从澳大利亚的经济、社会发展角度采分析澳大利亚从"白澳政策"到"多元文化政策"演变的根源.  相似文献   

7.
第三部门的兴起被认为是二战以来的世界社会范围内一场重要的变革,对此,有学者评价认为,“我们是置身于一场全球性的‘社团革命’之中,历史将证明这场革命对20世纪后期世界的重要性丝毫不亚于民族国家的兴起对19世纪后期世界的重要性。”[1]考察建国以来我国第三部门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8.
学生全球公民素养的培育关系到学生如何致力于未来生活和人类拥有怎样的未来,理应是历史价值观的要义所在。"全球意识、世界公民责任认同、世界和平与人类未来可持续发展理念"是全球公民素养培育的核心内容。全球公民素养培育要重视培养学生民族情怀和世界意识,弘扬时代精神,培养批判和理性思维,关注现实世界,让学生在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中增强现代公民责任意识,关注全球利益和人类未来。  相似文献   

9.
"乌托邦"是世界文学中一个重要的母题,本文选取了东西方文学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来阐述"乌托邦"母题在不同地区、不同时代是如何演绎的,继而分析得出"乌托邦"母题形成并不断发展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青年代表国家未来、民族未来和社会发展未来。对青年的态度实际上是对社会发展的根本态度。要正确评价"80后"青年,认真总结其成长规律,用全新理念调整评价视角,辩证认识挑战机遇,树立现代德育核心理念,明确现代德育根本任务,培养高素质现代社会公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