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国改革进程中产生的不确定性外部环境深刻影响着中国居民的消费行为.笔者基于预防性储蓄理论,使用1990年一2006年中国城镇居民收入、消费支出数据,分析不确定性对城镇居民消费的影响.计量结果显示,相比收入不确定性,支出不确定性对居民消费影响更大;2000年以前教育支出不确定性对城镇居民消费行为影响最大,2000年以后住房支出不确定性的影响加大,医疗支出不确定性和教育支出不确定性对城镇居民消费行为也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
文章基于2008—2017年省级面板数据,通过设置虚拟变量将互联网消费金融纳入分析框架,进而结合作用机制与中介效应检验程序实证分析消费金融对经济增长产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消费金融总体上能够促进我国经济增长,且互联网消费金融与传统金融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作用程度存在差异性;在消费金融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中,消费起到了一定的中介效应。据此,社会各界应通力合作,深化消费金融市场改革,加强产品及服务创新,普及信贷消费理念,推动消费金融良序发展。  相似文献   

3.
广东省城镇居民人均消费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昱  刘斯 《经济经纬》2007,(1):75-77
笔者通过建立广东省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的计量经济模型,对影响广东省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的可能因素进行分析,发现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及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对广东省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具有重要的影响.而利率因素因受目前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环境及居民消费心理惯性等因素的影响,对城镇居民消费行为并未产生预期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邵文菲  侯凡  张婷  阮琦 《当代经济》2017,(22):103-107
随着互联网应用在我国的普及和快速发展,人们对互联网的依赖程度不断提高,网络购物作为一种最新的消费方式,正在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和认可.随着互联网金融的蓬勃兴起,大学生分期消费市场也被互联网金融公司开发出来.本文从大学生分期消费产品发展的现状、消费行为特点及影响因素进行阐述,然后对其利弊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这种新型的互联网金融产品存在的实际意义,为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网络分期消费观念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5.
城乡居民消费行为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笔者以预防性储蓄理论为突破口,将城乡居民消费行为放在同一个理论框架中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发现,与城镇居民相比,农村居民的消费更为谨慎,对利率的变动相对不敏感,受不确定性因素影响较大;但消费惯性和制度变迁因素对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都不显著。  相似文献   

6.
理财是实现居民消费跨期平滑的重要方式,互联网理财凭借其便利性、普惠性等优势迅速渗入居民家庭,并对其消费行为产生重要影响。通过构建互联网理财影响居民消费的理论模型,并利用2017和2019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CHFS)实证检验了互联网理财与居民消费的关系。研究发现:首先,互联网理财能够显著促进居民消费,使用工具变量、替换被解释变量和变更样本等方法不影响结论稳健性;其次,互联网理财主要通过获取利息收益、提供支付便利性和缓解信贷约束等三种机制产生影响;再次,异质性分析发现,这种对消费的促进效应在东中部地区、中低收入和低学历家庭更为明显,特别的是如果家中有未婚儿子,则互联网理财对消费没有显著的影响;最后,从消费水平提升和消费结构优化两个维度,进一步研究了互联网理财对消费升级的影响,发现互联网理财显著提高了发展与享受型消费的比重,同时显著降低了生存型消费的比重。因此,互联网理财的发展有助于扩大内需,实现居民消费升级,从而促进国内大循环格局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经济师》2017,(9)
2017年,我国互联网消费金融的交易规模从60亿元猛增到3625亿元。从2013年到2016年,互联网消费金融交易规模实现了60倍爆发式增长,年复合增长率达317%。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发展对促进消费,优化经济结构,提高宏观金融政策传导效力,推动传统金融机构转型升级,有重大意义。文章通过对以往学者的互联网消费金融概念的总结,提出对互联网消费金融概念新的认识,分析我国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发展趋势以及在互联网消费金融高速发展的进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综合考虑影响消费的多种因素的基础上,运用协整理论,分别构建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消费函数的一阶差分误差修正模型,并运用1978-2002年的实际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在此基础上,剖析了影响我国居民消费行为的主要因素,并对比分析了我国城乡居民消费行为的共性与差异性.  相似文献   

9.
王亭钦 《发展研究》2012,(8):116-120
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这一目的最终体现在人民生活消费上,忽视了消费会使社会扩大再生产的良性循环受到破坏,影响经济长期平衡发展,影响社会安全和谐。本文以福州市城镇居民消费行为为研究对象,探求提高城镇居民消费需求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在一个扩展的C-M消费函数框架内,本文利用2004~2009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对消费信贷与我国城镇居民消费行为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城镇居民消费行为对收入变动和信贷条件变动同时呈现出"过度敏感性",但信贷敏感性系数要远远小于收入敏感性系数;当前的消费信贷主要缓解了居民当期流动性约束,促进了耐用品消费的增长,但对非耐用品与服务消费的影响较弱;不同收入的居民对信贷条件变化的敏感程度明显不同,中等收入组和较高收入组居民的信贷敏感性系数最高,高收入组居民次之,而低收入组和较低收入组居民最低。因此,尽管消费信贷对拉动内需具有一定的效果,但仍然受到诸多因素制约,应采取多种措施努力打破消费信贷发展的限制。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种日益普遍的消费行为,炫耀性消费的形成机理至今尚未明确。作者在已有研究基础上提出一个基于商品象征意义、参照群体影响和地位消费的炫耀性消费行为前置影响因素模型,并通过实证分析我国消费者对高档名牌商品的消费观念和态度以检验此模型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商品的象征意义对炫耀性消费和地位消费有显著正影响;参照群体的影响对炫耀性消费的作用不显著,但对地位消费有显著影响;此外,地位消费显著影响炫耀性消费。  相似文献   

12.
中国城镇、农村居民消费的分析与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荣  石昶 《技术经济》2007,26(9):84-87
在借鉴西方跨期最优消费选择理论和相对收入假说所提出的"棘轮效应"的基础上,估计中国的消费函数,鉴于我国城镇和农村居民在消费行为方面存在差异,本文分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对模型单独进行检验,考察两者在影响消费的因素方面的差异,并试图找到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最后,根据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消费函数的不同特点,提出拉动居民消费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经济师》2016,(11)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水平逐年提高,养老保险支出也跟着水涨船高。文章基于Feldstein生命周期假,根据我国1989年-2012年基本养老保险数据,分析了增加养老保险对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表明,现阶段我国城镇居民的基本养老保险存在资产替代效应,无论从长期而言还是短期而言,城镇居民养老保险支出增加均促进消费增长,并且长期效应大于短期效应。此外,研究同时表明,居民年末储蓄增加对城镇居民消费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认为我国城镇居民消费行为在不同时期存在显著的差异,而传统的计量经济模型是无法解释的。于是尝试将非参数估计理论引入到回归模型中来,通过建立非参数回归模型及普通的线性回归模型对我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及消费支出之间的关系进行比较研究。并且分析了反映可支配收入与消费支出关系的时间变边际消费倾向及弹性系数。  相似文献   

15.
基于SMC的炫耀性消费行为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作为一种日益普遍的消费行为,炫耀性消费的形成机理至今尚未明确。作者在已有研究基础上提出一个基于商品象征意义、参照群体影响和地位消费的炫耀性消费行为前置影响因素模型,并通过实证分析我国消费者对高档名牌商品的消费观念和态度以检验此模型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商品的象征意义对炫耀性消费和地位消费有显著正影响;参照群体的影响对炫耀性消费的作用不显著,但对地位消费有显著影响;此外,地位消费显著影响炫耀性消费。  相似文献   

16.
内需不足、消费疲软是社会转型期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难题。消费习惯形成理论认为,消费者的效用不但取决于当期消费还取决于习惯存量,消费决策逐步动态调整,从而导致消费行为更为谨慎。本文讨论了我国城镇居民家庭消费的习惯形成效应。我们首先扩展了Dynan(2000)的理论模型,在其基础上加入了不确定性因素,随后利用1992—2003年中国城镇居民收支调查数据构造组群面板数据,并使用系统广义矩方法得到估计结果。实证结果表明,中国城镇居民的食品消费存在显著的习惯形成效应,且习惯形成系数为0.04,这一系数在社会转型期逐步增强。研究还发现,不同组群的家庭表现为显著的异质性。本文的结论一方面可以为微观家庭的消费金融决策提供有益参考,另一方面为改善内需的宏观政策制定提供了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17.
运用基于持久收入和暂时收入的两种分解方法的省际面板模型检验持久收入假说的三个假设.结果发现,我国城镇居民消费与持久收入和暂时收入均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暂时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不为零;就诸省份而言,暂时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不同.进一步探讨了持久收入假说不能完全解释我国城镇居民消费行为的原因."λ假说"检验表明,城镇居民消费对当期收入过度敏感,其呈现理性化趋势.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建立凯恩斯消费函数模型和杜森贝里消费函数模型的基础上,对平均消费倾向等变量做Logit变换,建立了Logit平均消费倾向模型.然后,利用1992-2005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支配收入、人均消费性支出等样本数据,对我国城镇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近年来,我国城镇居民平均消费倾向呈现下降的趋势.最后,提出了提高我国城镇居民平均消费倾向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对两家新成立的消费金融公司情况进行走访调查的基础上,经过分析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中国已经存在了一个由正式金融和非正式金融构成的具有相当规模的个人信贷市场,消费金融公司和其他已有的个人信贷产品存在严重的替代性,消费金融公司市场开拓的前景不容乐观.(2)发达国家消费信贷兴起的关键是对消费行为的直接控制和诱导,消费信贷发展的关键是消费诱导而不是信贷刺激.(3)我国也应当以零售企业而非商业银行为主要代表的金融企业为基本依托发展消费金融公司.  相似文献   

20.
以低碳消费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向低碳方向转变是我国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消费文化影响甚至决定着消费者的思想和行为,能否形成健全的消费文化对我国发展低碳经济至关重要。本文通过分析山东省城镇居民的低碳消费行为现状,从政府、企业、公众三个层面入手,从文化引导角度出发,构建低碳消费文化支持体系,为低碳经济发展提供价值规范和行为规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