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的能源利用效率还存在较大的区域差距,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中国整体能源发展水平的提高。本文以能源效率的区域差异为基本依据,通过对非可再生能源区域优化配置问题进行理论解释并展开经验分析,探讨了中国非可再生能源区域优化配置的内在规律和现实可能性。本文还结合中国非可再生能源区域优化配置的要求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3.
影子价格对资源配置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是影子价格的定义方式通常与短期生产相联系,而长期生产多资源要素的变化往往被忽视。区分生产短、长期,通过方向导数来确定长期生产资源调整的影子价格。  相似文献   

4.
影子价格对资源配置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是影子价格的定义方式通常与短期生产相联系,针对某一种资源要素的调整进行求解,而长期生产多资源要素的变化往往被忽视。文章视总收益函数为资源组合的一个分段线性函数,区分生产短、长期,通过方向导数来确定单一与多资源要素调整的影子价格。与一般的求法相比,此方法不仅适用于短期生产范围内单一要素影子价格的确定,而且对长期生产范围多资源要素影子价格的确定同样有效。  相似文献   

5.
文章选取2006—2020年中国30个省份能源产业面板数据,测算能源产业要素配置状况与效率损失。研究发现,中国能源产业存在明显要素错配现象,且部分子行业要素错配呈现加剧态势。能源产业要素错配具有显著区域异质性和行业异质性;能源开采区要素配置较为合理,能源加工区次之,能源均衡区要素错配最明显;不同能源行业中要素供给不足与过剩现象并存。要素错配对于能源产业产出缺口、产出变动以及全要素生产率损失贡献具有显著异质性,区域间的要素错配损失贡献更高。由此,提出加快推动新技术渗透、促进产业链纵向延伸、鼓励多种资本运营等建议,以期为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6.
中国发展特高压是由负荷中心远离能源中心的客观条件决定的,也是满足经济快速发展的必然选择。先进的特高压交、直流技术,可以优化我国能源资源配置,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2008年金融危机后,我国政府在科技活动方面的投入大量增加,如何评价其产出效率并发现约束科技活动效率提高的瓶颈因素,为政府宏观调控提供决策依据,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运用Malmquist-DEA指数法对2009-2012年内地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进行动态评价,在此基础上利用影子价格法对约束创新效率提升的瓶颈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①FDI在我国存在知识溢出正效应,当增加FDI投入指标时,创新效率值得到帕累托改善;②我国科技创新效率存在明显梯度特征,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效率高,中部地区效率低;③金融危机后,24个省市的科技创新效率提高,主要是通过外部技术进步实现的,而内部资源配置与科技管理水平基本不变;④制约企业科技创新效率提高的瓶颈要素是R&D投入,科研机构与高校的R&D投入对于企业科技创新具有正向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8.
9.
《技术经济》2014,(8):76-85
基于非径向非意愿投入距离函数构建了全要素能源效率分析框架,采用1998—2010年中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数据,探讨了中国全要素能源效率的结构特征和区域异质性。研究发现:整体上中国的全要素能源效率水平较低;全国层面和中、西部地区的全要素能源非效率主要由煤炭非效率导致,而东部地区的全要素能源非效率主要由石油非效率造成;整体上煤炭非效率对全要素能源非效率的贡献在样本期内逐渐下降,而清洁能源非效率的贡献则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0.
随着数字经济快速发展,数字经济能否成为缩小地区差距的“加速器”备受关注,其中,数字经济能否促进技术收敛尤为关键。基于要素配置视角,从理论和经验两个方面探讨了数字经济对区域技术收敛的影响及传导机制。研究表明:(1)我国区域内技术创新水平、技术创新质量以及技术创新数量存在显著的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特征,即随着时间推移,技术创新差距逐渐缩小并最终收敛于稳定状态,在考虑经济发展水平、政府支持程度等影响因素时,结论依然保持不变;(2)数字经济能够有效推动区域技术收敛,且数字经济推动技术创新数量收敛的速度要快于推动技术创新质量收敛的速度,经过内生性问题处理以及替换核心解释变量等检验后仍具有较好的稳健性;(3)数字经济能够通过优化劳动力要素与资本要素的配置促进区域技术收敛。研究结论为高质量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深入实施数字经济战略提供了一定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1.
确保经济长期平稳增长和物价持续稳定往往是传统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难以兼顾的预期目标.经济事实,尤其是最近一年"过山车"式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告诉人们,高通货膨胀压力与高经济增长、通货紧缩威胁与经济衰落总是如影随形.经济一旦衰落就很难恢复,高通胀预期一旦形成,就很难使其下降.由此形成了系列"两难"困境,并使宏观调控趋于无效或低效.为摆脱这种困境,文章从空间视角下提出空问优化理论.研究发现,在空间优化理论指导下,运用空间优化政策能解决这种"两难"问题.这将为宏观调控在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解决实际经济问题时,提供了崭新的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12.
基于1999-2006年省级面板数据的分析显示,中国的地区专业化水平处于持续提高的阶段;对地区专业化与全要素生产率的相关分析表明,地区专业化的发展对于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具有正向的推动作用。中国仍处在由地区专业化推动的效率递增阶段;地区专业化的发展提高了地区对于自主研发成果的吸收能力,有利于自主研发技术推动作用的充分发挥,但它并没有改善对于外商直接投资技术溢出效应的吸收效果,甚至显现了负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利用线性规划有关理论和实例,讨论了影子价格在企业经济管理中的作用。进上步讨论了线性规划对偶问题有无穷多最优解时,如何理解影子价格。从而更好地利用影子价格为管理者决策提供数量化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技术经济》2015,(10):75-83
利用改进的C-D生产函数,估算了1978—2012年中国的电价扭曲程度。以电力强度为被解释变量,以电价扭曲程度、要素结构、城市化水平、产业结构等为解释变量,构建了协整模型,基于此对截至2020年中国电力强度的变化趋势进行了情景分析预测。研究结果表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力能源价格发生了明显的负向扭曲,20世纪90年代初扭曲程度最大,此后整体上呈缓慢下降态势,但扭曲现象仍非常明显;电价扭曲程度每变化1%,中国电力强度同向波动约0.2155%,重工业发展对中国电力强度的刺激作用最强,推进城市化进程和优化产业结构可明显抑制中国的电力强度;2020年中国的电力强度将下降至约150千瓦时/千元。  相似文献   

15.
全要素生产率、投入替代与地区间的能源效率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本文通过对传统的能源效率指标进行分解,考察了1986—2010年间我国各地区能源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的变化情况,得到以下结论:(1)能源效率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按贡献大小的排列分别是技术进步、投入替代变化与效率改善。总体上看,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要大于投入替代。技术效率变化与技术进步对能源效率的影响与我国的市场化改革进程存在密切关系;(2)尽管地区间"能源效率缺口"绝对量在逐年扩大,但表现出一定的追赶与收敛趋势。能源效率的地区结构差异表现出一定的地带性;(3)在能源效率变化的三个分解项中,投入替代变化的差异是影响地区间能源效率差异的首要因素。以上分析结果不仅有助于理解中国及各地区的能源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的变化趋势,而且将为节能减排政策的制定与完善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运用索洛残值法测算了1997—2010年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物流业TFP,构建空间计量模型,对物流业TFP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各省的物流业TFP具有明显的空间相关性和空间异质性;地理环境因素对物流业TFP的影响显著,地理位置相邻地区的物流业TFP具有趋同现象;基础设施和工业化进程对物流业TPF的提高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市场需求条件和市场化水平的促进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17.
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区域全要素能源效率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要素能源效率指标避免了传统衡量能源效率的单要素指标的局限性。文章采用全要素能源效率指数作为能源效率的衡量指标,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利用重庆市直辖以来的经济产出、劳动力、资本存量和能源消费等数据,测算了1997~2008年间的全要素能源效率。结果表明,重庆市各年的能源效率处于较稳定的位置,期间共有4年处于相对较优状态。根据实证分析结果,提出了改进能源效率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中国29个省份为研究对象,使用经过LMDI改进后的面板数据模型从省级层面对中国的能源回弹效应进行测算,并进行面板聚类分析,发现中国能源回弹效应在不同时间段出现不同波动性.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源禀赋影响,中国各地区能源回弹效应出现较为明显的集聚特征:一类是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能源消费地区,这些省份同时也是主要的能源输入地区或能源相对匮乏地区;二类是资源构成较为单一、能源消费量较少的能源输入地区;三类是经济发展水平居中的能源输入地区;四类是经济欠发达的能源主要输出地区.  相似文献   

19.
中国地区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强度差异分析   总被引:51,自引:1,他引:51  
齐绍洲  罗威 《经济研究》2007,42(7):74-81
本文假设我国西部与东部地区的能源消费强度差异是西部与东部地区人均GDP差异的函数,然后同其他回归变量一起检验这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并通过使用面板数据计量经济学模型进行实证估计。本文的研究结论为:第一,总体而言,西部与东部地区的人均GDP差异存在收敛,随着人均GDP的收敛,西部与东部地区的能源消费强度差异也是收敛的,但收敛的速度慢于人均GDP的收敛速度。第二,不同西部省份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的能源使用效率是收敛还是发散存在差异。本文的政策含义是:政府在制定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时,要鼓励和引导各地区充分利用能源禀赋以及能源利用效率方面的差异进行合作,走能源节约型的可持续的区域平衡增长道路。  相似文献   

20.
我国区域能源效率收敛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师博  张良悦 《当代财经》2008,106(2):17-21
基于变异系数的分析显示,我国整体视角的能源效率是趋异的.但就区域层面而言,西部能源效率表现出发散的迹象,东部显示出趋同的特征,而中部则呈现出逐渐向东部收敛的态势.在西部地区,西北能源效率具有明显的发散特征,西南能源效率的变异系数处于频繁波动状态.通过借鉴经典的收敛回归模型检验发现,中部能源效率和经济发展水平越低,能源效率向东部水平收敛的速度愈快,具有β收敛的特征.通过对省际能源效率影响因素的分析,我们认为,西部要实现能源效率向东部、中部的收敛,必须弱化政府对经济的直接干预,并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力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