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6 毫秒
1.
文章以2010年吉利控股集团与沃尔沃轿车公司的成功并购为例,具体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并购融资的现状以及对国外并购融资案例的借鉴,并且通过研究不同并购方式对并购绩效的影响,对比分析了吉利并购沃尔沃前后三大会计指标(偿债能力分析、盈利能力分析以及营运能力分析)在并购前三年和并购后三年的变化,指出并购后所面临的财务风险,在此基础上相对应提出了并购后的合理建议,以期推进我国上市公司并购融资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2.
林德木 《亚太经济》2006,(1):114-117
鉴于公司并购中过度债务融资可能导致企业破产并进而给整体经济带来的不利影响,美国联邦所得税法专门规定了公司并购债务融资制度,以限制公司并购活动中过度债务融资。这些制度无疑具有合理性,值得中国借鉴。  相似文献   

3.
刍议企业并购融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莉 《辽宁经济》2009,(9):40-40
企业融资已成为制约我国企业并购发展的瓶颈,对企业并购融资的研究可以促进企业实现以最低的融资成本、最小的融资风险、最佳的融资方式完成企业的并购活动。一、企业并购融资决策的操作原理 融资决策,是指在企业并购过程中,依据一定的原则,针对融资规模、融资方式以及融资结构所做出的一系列权衡和判断。  相似文献   

4.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内各种兼并、重组活动越来越多,参与并购的企业也在不断寻求灵活多样的融资渠道。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特别是证券市场的发展为并购公司开拓外部融资渠道上创造了一定的条件。国内企业不仅在国内资本市场进行融资,同时还通过境外融资渠道取得了大量的资金,采用的融资工具从国际债券、B股、H股、N股到ADR等,通过境外融资进一步拓宽了融资渠道。  相似文献   

5.
陈君庆 《中国经贸》2012,(16):64-65
跨国并购的融资是企业并购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直接关系到并购的最终成败。和西方企业相比,我国企业可以选择的融资方式还比较有限。并购企业应该充分利用国内和国际两个资本市场,并与金融监管机构和投资银行一起,寻求现有融资方式的发展和创新,保证并购融资乃至整个并购项目的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   

6.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浪潮推进,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选择企业并购的方式来扩大企业规模,提升企业影响力。在企业并购之前,要考虑到不同融资方式对企业融资绩效的影响,从而选取最能提升企业效益的融资方式。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在企业并购中,对于融资方式的选择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文章通过分析上市公司融资现状,发现了上市公司企业并购中融资方式选择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7.
李伟 《江苏改革》2003,(6):40-42
面向目标公司股东融资是猎手公司解决并购融资问题的有效方法。本论述了面对目标公司股东进行并购融资的可能性,重点分析了换股并购、债务支付、卖方信贷等并购融资方式的特点、使用条件、操作要点及过程。  相似文献   

8.
一、我国企业并购融资存在的问题 国内企业在深入挖掘内部潜力,大力筹集资本的同时,还积极地拓展外部融资渠道,目前越来越多的并购活动转向证券市场筹措资本,充分利用了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和资源的配置作用,但是目前我国企业并购融资仍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就五个相关现象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
企业并购融资的成本及风险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秋楠 《辽宁经济》2007,(10):69-69
成功的并购离不开强有力的资金支持,从哪些渠道获得这些大额资金,是企业并购融资方式所要分析的内容。从目前来看,企业并购所需的资金具体来源于内部资金、银行借款、发行债券、股票融资、混合融资等。并购融资的成本及风险对于企业来说,是选择并购融资方式要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因此,对不同并购融资方式的成本及风险进行分析,具有很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国有上市公司的上市模式、并购类型与绩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国企改制上市的制度根源上考察国有上市公司的并购重组问题,以199起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并购事件为样本,检验了改制上市模式与并购类型,以及并购类型与并购绩效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模式上市的公司倾向于进行不同类型的并购,分拆上市的公司倾向于进行改制型并购,而整体上市的公司更倾向于进行投资型并购和行政主导型并购;不同类型的并购进而导致了不同的并购绩效,改制型并购显著提高了公司的经营绩效水平,投资型并购对公司经营绩效的改进产生了正面影响,但绩效改进的持续性不足,行政主导型并购则导致了公司经营绩效的显著、持续下滑。  相似文献   

11.
陈能睿  朱刚 《科技和产业》2006,6(3):38-41,58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金融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和发展,金融业发生了席卷全球的第三次银行并购浪潮,银行业跨国并购活动大量出现,这既给我国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创造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本文分析了银行跨国并购的协同效应及其对我国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影响。  相似文献   

12.
以2007—2019年中国上市公司为样本,考察多个大股东对并购效率的影响及内部薪酬差距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首先,存在多个大股东的上市公司能够在减少并购决策的同时提高并购绩效,实现了更高的并购效率,且多个大股东的监督越有力,并购效率越高;其次,考察内部薪酬差距在多个大股东与并购效率的调节作用,将股东、管理层、员工3个层面结合,结果表明内部薪酬差距抑制了多个大股东对并购效率的积极影响;最后,在市场化程度高的地区多个大股东更能提升并购效率。研究结果不仅从并购效率的角度丰富了多个大股东的经济影响,也对改善股权结构、优化薪酬设计及提高并购效率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3.
黄本多  干胜道   《华东经济管理》2009,23(4):139-143
国内外的研究结果表明高自由现金流量低成长性公司在并购后绩效会出现明显的下滑,并把绩效下滑归因于代理成本。文章力图在自由现金流量与并购绩效之间搭建一座桥梁,深入分析导致并购绩效下滑的直接客观原因。通过利用我国上市公司2001-2003年436次并购事件进行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支付过高的并购溢价是导致高自由现金流量低成长性上市公司并购绩效低下的直接客观原因。  相似文献   

14.
企业并购风险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并购虽然是使企业短期内获得发展的有效途径,但从国内外大量的并购数据来看,成功的并购案例很少。因为在并购过程中,存在大量的风险因素,而企业并购风险存在于企业并购的整个过程之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导致并购的失败。本文将并购过程分为四个主要的流程,从而将风险分散化,具体化,使并购过程规范化。进而提出了并购流程分析的方法,对并购的整个过程进行分段分析,从而提高并购的成功率。本文着重从定性分析的角度对并购整个过程的风险进行相关分析,总结出了并购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大量风险因素,即使对于不同的企业,也可以从并购的各个流程中找到适合自身的风险因素,从而加以分析与控制。  相似文献   

15.
以2015—2020年部分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相对应年份相关数据对并购双方技术相关性和企业创新绩效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并研究并购交易规模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并购双方技术相似性和技术互补性与企业创新绩效间呈显著倒“U”型关系,技术跨界性对企业创新绩效不具有显著影响;并购交易规模负向调节技术相似性与企业创新绩效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企业并购绩效评价实证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郭炜 《华东经济管理》2005,19(3):118-120
国内外学者对企业并购的绩效评价通常采用非正常收益法和会计指标法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被并购方股东总是并购活动的绝对赢家,不同的仅是收益多少而已。并购方股东能不能从并购活动中获利则存在一定的争论。从指标因子分析、并购类型和股权结构等方面对企业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则得出了一些有指导意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在当前的国际银行并购浪潮下,我国应结合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进程以及银行业自身的发展现状,制定相应的并购战略。从产权制度、资本市场和管理体系三方面构建我国银行业并购的系统环境。实施近期、中期、远期并购的战略。  相似文献   

18.
我国民营企业并购的动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民营企业的并购活动已初具规模,文章通过对具体案例的研究认为其外在动因主要来自于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市场竞争的全球化和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其内在动因则可概括为财务动因、要素动因、竞争动因和治理动因四个方面,并从中总结了我国民营企业并购动因以财务并购为主的特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企业境外并购透视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中国企业境外并购呈现与全球跨国并购下降趋势相反的“反周期”现象,其并购的主要动因有资源寻求、市场寻求、技术寻求和战略资产寻求四类,并购的操作方式包括直接并购、成立合资公司并购、新设控股公司并购、境外子公司并购和换股并购五种。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障碍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还存在着并购规模较小、并购领域集中、并购对象大多生存状况不佳等特点,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发展存在诸多障碍。洞悉这些障碍,采取有效的措施推动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快速健康发展是决定中国企业国际化进程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提升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和国家全球竞争力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