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能值分析理论与方法应用于森林生态效益外部性计量的基本思路是,通过对森林生态系统的能流分析,将森林生态效益生态因子量经由能值转换率转化为同一标准的太阳能值,再结合本地区的能值/货币比得到森林生态效益及外部性价值。对江苏连云港墟沟林场的案例研究显示,该林场2003年的森林生态效益能值主要体现在保土、涵养水源和防风效益。  相似文献   

2.
碳汇造林     
“碳汇造林”是指通过森林起到固碳作用,以此来充抵减排二氧化碳量的义务,通过市场机制实现森林生态效益价值补偿的一种重要途径。清洁发展机制下(CDM)的造林再造林碳汇(Carbon Sequestmtion)项目是《京都议定书》框架下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在林业领域内的唯一合作机制。  相似文献   

3.
为加快油茶产业建设步伐,实现石城“五新”战略目标,江西省石城县把森林生态建设列入2009年“138”重点工作目标,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一是坚持“封管并举、造防并重”抓好生态林业建设。以“一大四小”工程建设为重点,加大造林绿化力度,提高森林生态功能。建好光皮树基地,开发改造油茶林2万亩,努力提高森林覆盖率。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八大的一个突出亮点,是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而生态文明的内涵,主要包括了完善的生态制度、发达的生态经济、先进的生态文化和良好的生态环境。进一步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既是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的必要保证。2001年,中央财政正式启动了森林生态效益补助试点工作。以此为标志,我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以下简称生态补偿)制度  相似文献   

5.
发展森林保险的政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林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也是为社会提供生态产品的重要公益事业,但是林业生产面临巨大的自然灾害风险。森林保险是重要的林业风险保障机制,但由于其准公共产品的性质和信息不对称等原因,森林保险在我国的发展历经曲折,严重滞后于林业发展对风险保障的巨大需求。通过对森林保险的经济学分析和对国外森林保险制度的研究和借鉴,本文认为建立政策性森林保险机制对于我国森林保险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一、上年度有关情况(一)上年度林业补助资金使用管理情况总结.1.森林生态效益补偿2.林业补贴3.森林公安补助4.国有林场改革补助(二)中央财政支持的林业生态建设、保护和恢复计划任务完成情况.(三)国家级公益林管理及资源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7.
新疆属于干旱、半干旱区,生态系统十分脆弱,新疆土地面积166万平方公里中,绿洲的面积仅有7.6万平方公里。维护这片绿洲体系的有山区水源树林、河谷林和天然荒漠林这三大森林生态系统。2001年起国家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用于公益林生态保护,根据《国家林业局关于开展全国森林分类区划界定工作的通知》,新疆被列入全国11个试...  相似文献   

8.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体现为积极将可利用的生态产品和可供交易的生态系统服务转化为经济价值、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林业碳汇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于一体,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重要实践之一。本文通过梳理林业碳汇交易发展情况,从生态权益出让的角度探讨林业碳汇助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路径,并针对林业碳汇项目发展提出了完善市场化交易机制、强化政策支持体系、加强技术能力建设、创新多元化融资模式等建议。  相似文献   

9.
李征 《中国保险》2014,(2):51-54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其时空分布最为广泛,生态效益巨大而无可替代.森林的特殊性决定了森林保险不同于商业保险,也不同于其它农业保险.近年来,我国森林保险逐步开展,在保障林业再生产和可持续发展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日益显现.福建省在探索森林保险方面起步较早,先行先试,取得较好的成效和经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新形势下森林保险发展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0.
国有林场是我国森林资源保护和培育的基层单位,也是我国林业产业体系和生态体系构建的重要基地,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中都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简单介绍了在国有林场分类改革中现行国有林场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设性的改革建议。  相似文献   

11.
国有林场是我国森林资源保护和培育的基层单位,也是我国林业产业体系和生态体系构建的重要基地,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中都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简单介绍了在国有林场分类改革中现行国有林场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设性的改革建议。  相似文献   

12.
房东升 《金融研究》2008,(1):I0048-I0053
党的十七大把建设生态文明提到了发展战略的高度,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生态建设的高度重视。建设生态文明,对新时期草原生态保护和提高农牧民收入协调发展赋予了更加光荣而艰巨的重大使命。草原是我国生态系统的主体,草原、森林、耕地是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面积来看,草原占国土面积的2/5,超过耕地与森林面积之和,是耕地面积的3.2倍、森林面积的2.5倍。在维护生态安全中,草原发挥着地球“皮肤”的作用,承担着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固氮储碳,维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功能。  相似文献   

13.
袁刚 《投资与合作》2014,(3):214-214
要实现森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生态效益的有机结合,就必须进行科学经营。在森林经营工作中,应将森林培育放于各个工作的首位,通过科学培育提供更多、更好的森林物种。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国家制定了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等生态建设及保护的一系列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5.
国际金融     
《中国金融家》2010,(8):9-9
世界银行贷款1亿美元支持我国五省综合林业发展 7月7日,世界银行执行董事会批准为中国安徽、河北、辽宁、山西、浙江五省提供1亿美元贷款,用于支持林业综合发展。世界银行贷款“综合林业发展项目”旨在通过示范具有良好环境效益的可持续、多功能人工林的造林和管理,增加树种多样性和森林覆盖率,改善这五省的森林资源管理。  相似文献   

16.
王芬 《中国财政》2013,(14):19-20
绿色是福建最靓丽的名片,以全省森林覆盖率63.1%连续35年领跑全国。福建省把植树造林、发展林业作为生态省建设的基础工作、主体内容和首要任务,创新举措、狠抓落实,有力推动了林业发展和生态建设。十年接力,林业已成为福建生态省建设的主力军,全省累计完成造林绿化面积2500多万亩,八闽大地的绿色更加浓重。探索制度创新确保青山长在  相似文献   

17.
森林保险是为林木在整个成长过程中提供经济保障的保险,对森林资源发挥着重要的保障作用。近年来我国林业发展十分迅速,但森林保险的发展程度远远落后于其他的发达国家,发展缓慢。森林保险发展不容乐观,呈现出停滞甚至萎缩的趋势,严重制约了我国林业经济的增长,或为当前我国林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本文通过文献资料综述和对河南省森林保险现状的调查可知:河南省森林保险服务刚刚起步,森林保险供需双向不足,服务能力比较低下;林权制度不完善;现行的森林保险体系已不能适应森林保险的发展;国家对森林保险的政策支持力度远远不够;森林保险具体实施细则的法律法规缺失。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刺激森林保险需求,增加森林保险供给;完善我国的林权制度;构建合理的森林保险经营体系;加快出台森林保险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国家对政策性林业保险的支持力度。通过森林保险的完善,促进河南省森林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广东省政府高度重视生态建设和林业工作,积极探索林业分类经营改革之路,于1999年在全国率先实施了公益林效益补偿制度。广东省经过十多年的不懈努力,全省基本建立起较为规范完善的生态公益林补偿和建设体系,共区划界定国家级和省级公益林5814.2万亩,占全省国土面积的21.6%,林业用地面积的35.3%。  相似文献   

19.
森林保险在保护森林资源,维护生态安全,促进林农就业增收,促进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协调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基础保障作用。然而,因山路陡峭崎岖,森林保险灾后的查勘定损面临巨大困难,且核定部分损失极具争议。基于作者近年开展的森林保险遥感应用科技创新专项工作实践,就森林保险遥感应用技术体系、关键问题予以阐述,以期为破解森林保险查勘定损难题提供科技创新借鉴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为保护公益林资源,维护生态安全,各级政府按照事权划分建立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黑龙江省2012—2015年共投入10余亿元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用于国家级公益林和纳入补偿范围省级一般公益林的保护。各地通过成立组织、加强宣传培训、整章建制以及运用科技手段等进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的贯彻落实。制度的实施,增加了职工就业机会、提高了林分质量、改善了公共管护基础设施,使公益林得到有效保护,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增强。但调查中也发现个别单位在项目和财务管理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如管护人员混岗、补偿标准不高、项目管理薄弱、财务管理不规范、基础设施投入不足以及个别市县资金到位不及时等情况。这些问题亟待解决,通过调研,笔者认为,解决上述问题应当适时修改并制定适应当前新形势的管理办法、提高管护补助标准,扩大省级公益林管护规模、加强项目管理,做好管护站点等项目规划设计、开展国家级公益林本底调查;强化财务管理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