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路明莉 《理论观察》2006,(6):168-169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然而,新闻报道失实的现象屡见不鲜。问题就在于一些新闻工作者的工作态度极不严肃,或随意杜撰,或道听途说。新闻工作者必须树立正确的本源观,严格尊重事实,既不可为了某种目的任意颠倒事实,也不能道听途说,不加调查研究,随声附和。一、新闻失实的具体表现及  相似文献   

2.
徐宏强 《发展》2013,(10):89
失实是新闻事业与生俱来的一大顽症,它的出现无论在任何社会、任何时期都会产生颠倒黑白、混淆是非的不良后果。因此,如何预防、减少失实现象的发生是新闻工作者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一、什么是客观失实既然要研究新闻失实,就必定要从新闻的本质入手。陆定一在《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书中指出:新闻就是新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闻必须真实,这是由新闻事业的客观规律决定的,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然而,失实这一阴影伴随着新闻事业的每一阶段,是一个极难根除的顽症。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新闻真实性的概念及其三种状态出发,分析了新闻失实的主要表现形式,对防止新闻失实提出了可行的对策。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新闻职业培训,提高新闻工作者的理论素养和知识水平;鼓励编采人员深入事件一线进行实地采访报道;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奖真罚假。从而确保新闻报道的真实性。  相似文献   

4.
相娜 《黑河学刊》2014,(5):12+14-12
屡禁不止的虚假报道导致媒介公信力严重降低、世风日下。杜绝假新闻,需要政府、媒体及公众的共同努力,坚持与新闻失实现象作斗争。媒介应积极贯彻党性原则和为人民服务方针,自觉规范媒体行为,注重科学、运用逻辑推理证实新闻的真实性;提高自身素养,加强调研能力,深入、深入、再深入地发掘新闻。鼓励群众监督媒体行为,促进媒介环境的健康有序运行。  相似文献   

5.
古礼贤 《魅力中国》2009,(22):161-161
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前虚假失实但构图完美的新闻摄影作品及八十年代后图像残缺却真实可信的新闻摄影作品为例进行了对比,并对近年国际、国内举行的新闻摄影比赛进行了分析研究,阐述了新闻摄影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新闻价值与图像形式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6.
秦立红 《魅力中国》2013,(11):331-331
随着“读题时代”的到来,新闻标题的作用日益凸显,“新闻的窗户”、“新闻的广告牌”等诸多说法,表明了标题在新闻中的重要作用。绝大多数新闻从业者认识到了标题的重要性,受到传媒竞争压力等原因的影响,使标题失实现象越来越严重,甚至出现了“标题党”这样的专用名词。本文介绍了新闻标题的重要作用。在分析了造成新闻标题失实的原因后,提出了防范标题失实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张文文 《魅力中国》2010,(14):120-120
近年来,随着文化市场的多元化发展以及人民群众对文化娱乐需求的增长,各种各样的娱乐新闻节目迅速发展。然而,娱乐新闻在自身迅猛发展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带来了许多问题,诸如内容低俗化,新闻失实化、有失新闻伦理道德等等。本文分析了当代娱乐新闻弊端的主要表现,并对其对策给出了相应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张军丽 《发展》2014,(10):126-126
正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坚持新闻的真实性是新闻工作者的起码要求,也是必然要求。然而,新闻事业作为一项同社会紧密联系的工作,常常会受到来自社会各界甚至新闻媒体自身的压力与影响,正是在这诸多有形与无形的"变数"中,不可避免地产生了新闻失实现象。一、原因(一)政绩观的负面影响。新闻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喉舌,受党和政府的领导。一些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爱做表面文章,好大喜功,报喜不报忧,弄虚作假,文过饰非。其实,新闻的事实性和新闻真实的政治性是两方面的,不能混为一体,更不能颠倒两者的关系。新闻必须真实,哪怕是批评性的报道。李瑞环同志曾经指出:"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不是不要批评报道,而是重视和  相似文献   

9.
于波 《理论观察》2007,(4):143-144
坚持新闻真实性是党的新闻工作者必须遵循的原则,是党的新闻工作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党性总是寓于新闻真实性之中,通过对客观事实的真实报道来体现的。新闻失实主要是思想上错误倾向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主观主义的影响、客观主义错误倾向、行而上学思维方法的谬误。因此,为了更好地坚持新闻的真实性我们应该做到:一、树立新闻工作必须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的指导观点。二、树立科学的实践观点。三、树立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四、树方矛盾观点。  相似文献   

10.
新闻舆论监督是社会主义法治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闻舆论监督不当对法治建设有诸多的负面影响,它损害了司法独立、司法权威性以及司法形象。要避免新闻舆论监督失当现象的发生,首先应建立健全相关法律体系;其次,法律部门应重视新闻媒体的作用,主动与社会公众进行沟通;最后,要加强对新闻媒体的管理,从而规范新闻舆论监督,推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新闻诉讼频频亮相法庭,新闻工作者要增强法律意识,明确新闻侵权的形式,避免新闻侵害名誉权和隐私权。新闻工作者也要善于运用法律武器捍卫自身权利,明确舆论监督是法律赋予新闻媒体的权利和义务。特许报道权是指新闻媒体根据法律规定进行的报道免于承担法律责任的权利。明确遇到新闻官司记者和新闻单位的可抗辩事由,明确新闻报道享有哪些特许权。  相似文献   

12.
新闻,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特殊形态的实践活动,真实地反映客观事物是其基本原则。但是,在新闻工作的实践中,违背这一基本原则的新闻失实现象时有发生,屡禁不止,已成为新闻界的一大“公害”。本文就新闻失实的表现和原因从哲学的角度进行一下探讨,谈几点拙见。 真实性既是新闻的生命,也是带有规律性的新闻原则。它要求新闻工作必须严格遵循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反映论,坚持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认识、说明和反映事物。这是我们党的新闻事业数十年的唯物主义的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13.
据最高国家司法机关的工作报告显示,司法人员违法犯罪呈上升趋势并发现职务化倾向。加强对司法腐败的舆论监督是媒体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之一,但由于司法人员的职业性质决定了采写司法人员违法犯罪新闻的过程有一定难度。既要克服屏障效益带来的拒绝监督、新闻失实、甚至颠倒是非的境况,也要避免媒体审判、感情泛滥、失去公允的倾向。因此在传播司法人员违法犯罪新闻过程中要坚持真实性原则、公正性原则、独立性原则和扎实调查的作风。同时避免渲染司法人员违法犯罪的细节,善于写好庭审新闻,这是司法人员违法犯罪新闻传播过程中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4.
在传统的新闻报道活动中,为了获得有关新闻事件的所有细节和资料,记者需要想方设法的接近新闻当事人、知情者或者相关机构。而对于操作数据新闻的记者来说,新闻来源已经发生了较大的改变,他们要做的就是尽可能多的搜集相关数据。  相似文献   

15.
刘百航 《理论观察》2010,(3):164-165
新闻之所以可贵,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它必须完全真实.即构成新闻的五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都绝对真实.真实地反映事件的起因、发展过程。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然而.新闻报道失实的现象却时有发生。尤其体现在典型人物报道上。例如一篇关于“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典型报道.写他搞研究如何一连多少天不睡觉,累倒在稻田里还不放弃研究。事后经袁隆平本人澄清,这完全是记者杜撰的虚假情节。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不断发展,社会公众法律意识的提高,维权明显增强。反观某些新闻采编人员法律意识、知识等诸多客观因素欠佳,新闻侵害名誉权诉讼越来越多。比如新闻侵害姓名权、肖像权、荣誉权、名誉权等,统称为侵害名誉权。为此,本文仅此谈点粗浅看法。一、关于新闻侵害名誉权的表现类型所谓新闻侵害名誉权,是指新闻媒体所发表的报道或文章,侵害了公民或法人享有的应当受到社会公众公正评价的权利。侵害名誉权案件,一般发生在报刊、杂志、广播或电视等新闻媒体与公民或法人之间,而且绝大多数是由于新闻失实或报道不当引发的。透析…  相似文献   

17.
汪平 《魅力中国》2010,(31):124-124
现象:电视新闻足通过画面、声音传达信息的,但目前许多电视新闻存在着重复画面太多,所谓的空镜头、万能镜头太多。造成了声画两张皮.包含的信息量很有限。如会议新闻一般就是主席台上的讲演者和台下的观众的头像摇来摇去;反映工业生产成就的就是企业生产流水线的镜头;事件新闻也是仅仅固定的程式——现场加当事人采访;甚至好多新闻节目中摆拍的痕迹太强,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新闻侵权问题已成为令世人关注的法律问题与社会问题.新闻侵权行为不仅侵害了受害人的合法权益,而且对新闻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因此,从法律角度加强对新闻侵权行为的规制,对新闻侵权制度法律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已成为法学界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9.
新闻报道的失实不仅会使我们媒体的公信力降低、在经济利益上也会造成严重的损失,更有可能造成党和国家的负面影响。我们一定要坚持真实报道新闻,做好上情下达和下情上达的基础。做好舆情监督和党外民主监督,在满足人民群众知情权的基础上发挥积极向上的正能量作用,为党和政府的改革大潮护航。  相似文献   

20.
杨小平 《魅力中国》2014,(22):288-288
新闻采访从表面上看起来是新闻工作者与被采访者谈话,然而它挖掘的对象是新闻,新闻工作者必须从各个角度挖掘话题,给予被采访者一个展现的平台,让当事人愿意自发的说出他所了解的新闻,而完成这个过程必须是限时的、气氛良好的,这才能算得上一则成功的新闻采访。从这个新闻采访的特征中可以看到,新闻工作者在新闻采访时,必须有足够的采访技巧。本文就新闻采访特征分析的采访技巧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