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BP神经网络在耕地减少预测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由于耕地资源的有限性,因此有必要掌握陕西省的耕地面积减少趋势.利用前向多层神经网络的反向传播算法,即BP算法.采用MATLAB软件建立用于预测的BP神经网络,将已知陕西省的耕地资源年减少量通过BP神经网络进行训练,建立陕西年耕地面积减少的时间序列的预测模型.此BP神经网络在对陕西的耕地资源年减少量进行预测时精度较高,可靠性较好.表明BP神经网络用于耕地减少的预报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基于BP神经网络的铁路客流量预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铁路客流量的影响因素既来自于顾客的需求,也来自于铁路系统的供给。根据这些影响因素选取样本,利用BP神经网络的非线性映射特性进行网络训练及预测,结果客观可靠,从而为铁路系统的管理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相似文献   

3.
三峡库区开县30年耕地变化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目的:分析开县耕地变化及驱动力,为耕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提供指导。研究方法: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各指标间的相关性,提取两组主成分并分析各主成分中指标因子的载荷矩阵。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法建立耕地变化驱动模型。研究结果:开县耕地面积数量30年来一直呈减少趋势。影响耕地面积变化的主要因子:年末总人口、牧业产值、水果产量、城市化率、公路通车总里程、林业产值等。研究结论:开县耕地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总人口增加,城乡发展导致大量耕地被占用;产业结构调整,改变了传统的农耕生产;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预测了开县2008年、2010年、2015年、2020年的耕地面积。  相似文献   

4.
利用人均生态足迹对宿州市生态形势进行评价,发现1997-2004年生态环境趋于恶化,经济快速发展过度消耗资源,并对环境造成一定程度危害,而2005~2007年生态环境趋于好转且态势平稳;并发现人均生态足迹的变化是宿州市生态安全形势的表征因子.在此基础上利用BP神经网络模型对宿州市1997-2005年生态足迹变化的影响因...  相似文献   

5.
三峡库区紫色土陡坡耕地土壤侵蚀量预测模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径流小区观测资料为基础,运用BP神经网络(Back Propagation Neural Network)方法对三峡库区紫色土陡坡耕地土壤流失量预测模型进行了模拟研究;建立了以次降雨量、径流量、前期土壤含水量、土壤容重和土壤孔隙度为输入层,以土壤侵蚀量为输出量的3层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通过模型学习和模拟计算进行检验,显示出了较好的预测效果。  相似文献   

6.
2018年4月1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鼓励国内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在海南设立分支机构;鼓励海南引进境外优质教育资源,举办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本文基于此提出建设海南"全域教育岛"构想。采用BP神经网络模型、趋势外推法,利用1988~2017年海南省高等教育相关数据,对未来五年该构想的经济效应进行预测。结果表明,该构想不仅将显著促进海南省经济增长,还有利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及提高就业率。  相似文献   

7.
中国农业因子分析神经网络组合预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一、引言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农业发展的科学预测研究对保障人民生活水平、国民经济发展和政府决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是国民经济系统的重要预测指标之一。受多因子影响的农业 ,预测非常困难 ,原因是影响因子太多、太复杂 ,关系呈现非线性。传统的回归分析技术对多元非线性关系的模拟效果不佳 ,尤其是哪些作为重要影响因子应该予以保留 ,哪些因子影响不大而应该舍弃 ,一般只能采用逐步回归的方法 ,但是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存在很多多重共线、误差序列相关等问题 ,预测的精度长期难以令人满意。人工神经网络具有很强的处理大规模复杂非线性…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特征价格理论和BP神经网络工具建立住宅项目估价模型,为住宅项目定价提供一种快速、有效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9.
基于BP神经网络的水环境承载力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充分理解水环境承载力概念的基础上,选取水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确定分级评价标准,引入神经网络理论,构建了3层BP神经网络评价模型,并将其应用于山西省2004年、2010年水环境承载力评价;结果表明,山西省2004年、2010年水环境承载力处于弱承载状态;建立的评价模型结构简单、计算简便,具有很好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0.
会计舞弊泛世界化,对企业和国民经济产生严重的危害。那么提高识别能力可以降低其危害。文章以会计舞弊征兆与会计舞弊之间的关系为视角,在设计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在对数据的质量进行识别后,采用BP神经网络构建识别系统。研究发现,该系统有更强的鲁棒性与适应性,舞弊识别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1.
湖北省耕地潜力分析及供需预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该文基于对湖北省耕地利用现状分析,从供给与需求两个方面对湖北省的耕地面积进行潜力分析和预测,并得出如下结论:湖北省耕地远景全部供给潜力是544.18万hm^2,2010年时的实际供给潜力约为476.06万hm^2;在湖北省2010年外调粮食300万t的前提条件下,湖北省2010年的耕地需求总量应为508.33万hm^2,超过2002年482.53万hm^2的耕地面积现状;相较于2010年当时的供给潜力而言,其缺口可达32.27万hm^2;2010年时若湖北省只满足自身粮食供给不再外调粮食,则其耕地需求量应为473.14万hm^2,耕地面积供需基本平衡.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更加科学地分析区域土地利用驱动力机制、整体情况以及时空关系,支撑区域国土空间优化战略实施,文章立足于县域尺度,使用三峡库区1990年、2000年、2010年和2015年相关数据,构建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评价指标体系。[方法]利用投影寻踪模型探寻库区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的分异格局与驱动机制。[结果](1)土地利用驱动力呈现出空间地域的稳定性和时间序列的动态性,且驱动机制逐渐由"生计—经济"主导驱动型转变为"多元协同"驱动型;(2)库尾重庆主城区附近及库首宜昌市区周围土地利用驱动力较强,表现为城镇用地驱动型。位于渝东北和湖北巴东、秭归、兴山的土地利用驱动力较弱,体现为林草地和水体驱动型。而其他地区情况相对复杂,表现为多种类型驱动并存。[结论]在土地利用空间优化过程中,库区应结合不同区域土地利用驱动力的作用强度开展国土资源的空间重构与优化,对重庆主城区及宜昌市区附近区(县),应当考虑土地资源的综合利用,而广大库中地区则应在生态保护前提上寻求土地资源的增值效应。  相似文献   

13.
阐述了长江三峡工程现状:主体工程有望提前完工,库区“搬迁经济”特色突出,产业发展滞后;介绍了国家三峡库区产业发展基金设置的重要性和运行规则,对1~2批基金项目特点和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宣传和鼓励企业与农民共同参与项目建设,生产附加值高的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建立创新基金投放的回收机制等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4.
破解四川省富顺县农村土地流转难题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基础上,允许土地使用权合理流转,是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当前农村出现的土地使用权流转,多数反映了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使承包地向种植能手和现代农业经营者集中,是实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途径,是对家庭承包制的完善和发展,符合广大农民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该文以四川省富顺县为例,对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促进土地生产要素合理流动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5.
江苏省耕地保护区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江苏省58个县级行政区为区划单元,应用主成分析法得出影响耕地保护的4个主成分,在此基础上应用聚类分析法初步得出耕地保护区,再结合定性分析最后确定六大耕地保护区。从区划结果看,与江苏省综合农业区划相一致,与客观实际能很好地吻合,说明应用综合数值分析模型研究耕地保护区划是成功的。最后,对得出的六大耕地保护区进行了简要的分析,为有计划分区制定耕地保护政策、措施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应用GIS技术,结合层次分析法和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方法等现代统计分析技术,在耕地地力调查的基础上,从土壤立地条件、土壤理化性状、剖面构型、气候、土壤管理等5个方面选取14项指标,对麦积区耕地地力进行综合评价,研究其影响该区耕地地力的主要指标。结果表明,麦积区耕地地力等级可分为5等,1~5等地,分别占总耕地面积的2.74%、9.18%、56.84%、30.45%、1.40%,其分别对应国家6~10等地;通过层次分析组合权重分析,灌溉能力、年降水量、有效磷、坡向、有机质为影响该区耕地地力最重要的指标。  相似文献   

17.
重庆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特色农业发展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是重庆市确立的三大经济区之一。该文从区域经济学角度出发,深入剖析了重庆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特色农业发展的优势和主要制约因素;并从优化空间布局,培植龙头企业,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科技兴农和加强农业资源环境保护等方面提出了重庆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特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该文根据1996~2006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针对雅安市的耕地面积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并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对引起耕地面积变化的驱动力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近11年来雅安市耕地面积总体呈线性下降,经历了缓慢减少→增加→急剧减少→缓慢减少的变化过程,且人均耕地面积也呈线性下降趋势。以第一、二主成分为自变量、耕地面积为因变量建立的回归方程表明,耕地面积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实力和规模以及活跃度密切相关;指标型聚类分析的结果表明,影响雅安市耕地面积变化的驱动力因子为粮食产量因子、交通因子、油料产量因子和人口与经济因子。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基于农户视角,将家庭生计及耕地规模纳入农户观察,探析农户耕地集约利用模式及驱动机制的内生性差异,为针对性农户耕地集约利用政策优化提供依据。方法 文章运用生产要素能值分析法(Emergy Analysis)对农户耕地利用集约度进行测算和对比,结合ArcGIS标准差椭圆和Pearson相关性分析,系统探究农户耕地利用集约度空间分布及驱动机制的差异性。结果 (1)农户间的耕地利用集约度的结构差异主要表现在化肥、机械和劳动力三方面,耕地面积较小的兼业户(占农户总量的64%)耕地利用集约度较高,耕地面积较大的纯农户耕地利用集约度较低;(2)农户间耕地利用集约度在空间上形成积累性差异,其中纯农户耕地利用集约度的西南—东北方向性显著、高值区呈点状分散,而兼业户耕地利用集约度分布的东—西方向性显著、高值区呈带状集聚,在东—西和南—北方向上成“倒U型”趋势分布;(3)纯农户耕地利用集约度更易受自身属性驱动(文化程度、耕地面积和破碎度等),而兼业户耕地利用集约度对当地经济(GDP)、地区农业发展(农业产值、区域复种指数)等区域型外部因子更为敏感。结论 农户间耕地利用集约度及其空间分布异质性显著,其驱动机制具有一定隐含差异,农户耕地利用模式的优化需“因户制宜”合理引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