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利用UN Comtrade数据库1992-2017年HS-6位农产品贸易数据,测度中国与农产品主要贸易伙伴国双边贸易成本及中国农产品出口边际,并运用企业异质性理论模型检验双边贸易成本对中国农产品出口边际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国双边贸易成本不断下降。(2)中国农产品出口增长主要依赖于集约边际。(3)双边贸易成本对中国农产品出口边际具有显著的负影响,表现为双边可变贸易成本对中国农产品出口扩展边际、集约边际均有抑制作用;双边固定贸易成本仅对中国农产品出口扩展边际具有负向影响;双边可变贸易成本对中国农产品出口扩展边际的阻碍作用大于其对中国农产品出口集约边际的阻碍作用。为此,本文就如何降低双边贸易成本、提高农产品扩展边际在农产品出口中的贡献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中国木质林产品的出口二元边际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库HS六分位编码,对1996~2014年间中国木质林产品出口的二元边际情况进行分析的结果表明:中国对美国、日本、中国香港、英国等主要贸易伙伴的出口增长来自于集约边际和扩展边际的共同作用。对二元边际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目的地市场规模对集约边际呈正相关关系,但对扩展边际呈现负相关关系;可变贸易成本对二元边际呈现负相关关系;多边阻力对二元边际呈现正相关关系;劳动生产率对二元边际呈现正相关关系;经济危机对集约边际几乎不构成影响,但对扩展边际有明显冲击。基于此,提出调整出口市场结构,发挥扩展边际作用;加快自由贸易进程,逐步减少贸易阻力;加大科研资本投入,提升劳动生产效率等建议。  相似文献   

3.
文章采用CEPII BACI数据库中2003-2018年HS-02-6分位数据,研究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制造业出口二元边际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发现: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制造业出口主要沿集约边际增长,其平均贡献率在2018年达到77.92%;在沿线六大市场中,对东南亚地区制造业出口集约边际上升趋势明显、扩展边际增长潜力巨大;进口国经济规模与基础设施对集约边际和扩展边际均产生正向影响,可变贸易成本与制度质量有显著负向影响且对扩展边际影响程度更大,固定贸易成本与外部冲击对集约边际影响为负而对扩展边际的影响不显著。需促进制造业产品出口多样化、加强出口策略针对性,并进一步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  相似文献   

4.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贸易便利化极大地提高了中国与沿线国家的贸易流量。然而,随着中国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的不断下降,中国农产品的出口方向选择尤为值得关注。本文基于2013—2015年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产品出口二元边际做了深入的研究,并得出以下结论:(1)目的国经济规模越大,对集约边际的影响大于对扩展边际的影响;(2)贸易距离主要是通过集约边际降低中国农产品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总出口;(3)"一带一路"倡议和较大的农产品的补贴力度使得沿线国家生产效率对扩展边际具有正向影响,对集约边际影响不显著;(4)出口固定成本对扩展边际具有显著的负效应。综上,本文认为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更应从扩展边际的视角出发改善对沿线国家农产品的出口。  相似文献   

5.
利用2002-2014年我国水产品出口六位编码数据,对我国水产品出口的二元边际进行了测度,并在此基础上定量评估了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二元边际可能的影响,得出了以下几点主要结论:第一,近年来,我国水产品出口的总量增长主要是扩展边际的贡献,但集约边际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第二,技术性贸易壁垒对出口二元边际的影响均为负,但对集约边际的影响更为显著,第三,经济发展规模、水产品生产效率、经济自由指数和国际宏观经济冲击对水产品出口的集约边际和扩张边际均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但影响力度和影响方向不完全相同。因此,面对各国纷繁复杂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我国政府、出口企业和行业协会必须要加强合作,共同改变我国水产品出口的不利局面。  相似文献   

6.
[目的]文章利用2007—2016年联合国贸易统计数据,从贸易总量、贸易结构等相关数据切入,研究“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与东南亚11国①农产品贸易的现状,双边农产品的出口比较优势与贸易互补性以及潜在合作空间,挖掘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农产品贸易潜力,为双边农产品贸易的进一步拓展提出建议。[方法]采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贸易强度指数进行实证分析。[结果]“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与东南亚农产品贸易关系更加紧密; “一带一路”倡议有效促进了中国农产品出口东南亚,改善了中国在与东南亚国家农产品贸易中的逆差地位。[结论]东南亚农产品出口优势整体强于中国,双方农产品出口优势存在较大差异,农产品贸易存在较强的互补性且具有一定的增长潜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与掌握全球稻米贸易的总体形势,为中国稻米贸易政策的调整优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文章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利用全球稻米贸易关系数据构建全球稻米贸易网络,定量解析稻米贸易网络格局整体概况及演化特征。[结果] 2000—2020年全球稻米贸易网络密度由0.065增至0.103,平均度由12.10增至20.15,平均路径长度由2.13减少至1.99,平均聚类系数由0.22增长至0.30,世界各国在全球稻米贸易网络中的活跃程度、影响程度、独立性程度和控制力程度差异显著,全球稻米贸易网络组团数量由8个减少5个,网络模块度由0.488降低到0.436。[结论](1)全球稻米贸易关系的网络化程度加深,复杂性增强,网络规模不断增大,贸易联系日益紧密,网络传输效率整体提高,具有典型的小世界网络特征;(2)美国、印度、泰国、巴基斯坦、意大利在全球稻米贸易关系中活跃度高,长期居于全球稻米贸易网络中的枢纽位置;(3)全球稻米贸易网络组团集聚化与全球化并行,其中,东亚、东南亚、南亚区块组团不断整合分割、分化重组,美洲和欧洲区块组团相对稳定、影响力不断增强。  相似文献   

8.
通过测算2010—2017年中国-东盟自贸区贸易便利化水平及中国对东盟国家木质林产品出口增长的三元边际,利用扩展的引力模型分析贸易便利化对木质林产品出口增长三元边际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中国-东盟自贸区贸易便利化发展水平不均衡,程度普遍不高,存在较大提升空间;中国对东盟木质林产品出口增长主要由扩展边际带动,价格边际对贸易增长的促进作用大于数量边际;贸易便利化对木质林产品出口的三元边际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对数量边际的促进作用最大。基于此,提出加强海关电子信息口岸平台建设、提升金融和电子商务水平等改善贸易便利化环境条件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把握热带农产品进口市场格局和供给效率,对中国热带农产品进口的市场竞争关系进行研究。[方法]文章基于1992—2020年中国热带农产品进口贸易数据,以木薯、天然橡胶、咖啡和胡椒为研究对象,运用Rotterdam模型估计测算这4种热带农产品进口市场各来源国的进口需求弹性,实证分析中国热带农产品进口市场格局。[结果](1)中国热带农产品的进口来源较为集中,对泰国、越南、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东盟国家的进口依赖程度相对较高;(2)木薯主要来源国之间的竞争性不强,中国对木薯有稳定的进口需求和进口来源地;(3)天然橡胶、咖啡和胡椒的进口来源国之间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市场竞争关系;(4)未来中国热带农产品进口需求对东盟国家依赖将进一步加深。[结论]中国应充分把握双边贸易关系,重新审视并完善与东盟国家及地区农业国际合作战略,不断促进热带农产品进口来源地和贸易渠道的多元化,以保障热带农产品贸易安全。  相似文献   

10.
快速城镇化导致生态环境急剧恶化,从时空维度开展省域土地生态安全动态评价对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有重要意义。基于DPSIR框架构建指标体系,通过组合赋权-TOPSIS模型揭示四川省2013—2019年土地生态安全时空演变趋势,运用探索性空间分析与障碍度模型识别其空间分布格局与障碍因子。结果表明,(1)时间上,四川省土地生态水平呈“V”型波动上升趋势,总体较为安全;空间上,土地生态安全水平表现为“四周低中心高”圈层化分布特征。(2)四川省土地生态安全水平存在显著的空间关联性,呈集聚分布空间格局。成绵德城市带是高值集聚的空间主轴,川西地区与川东北达州、巴中市是低值集聚地区。(3)地均GDP、科研投资占GDP比例、人均耕地面积与耕地机械化程度是四川省土地生态安全的障碍因素。为促进四川省土地生态安全的高质量发展,必须建立健全土地集约利用与控制机制,加大科研投入,实施全区生态管理。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利用UN Comtrade数据库1992—2016年中美双边HS-6位农产品贸易数据,测度了中美双边农产品出口三元边际,并实证分析了关税变动对中美双边农产品出口三元边际的影响。结果表明:(1)中国对美国农产品出口种类逐渐丰富,多样性程度虽低于美国对中国农产品出口多样性程度,但两者差距逐渐缩小;美国出口中国农产品数量整体水平和增长幅度均大于中国出口美国同期水平,且两者差距逐渐扩大。(2)中国对美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增长主要依靠扩展边际的增长,美国对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增长主要依靠数量边际的提高,但不同时期以及不同类别农产品出口增长的驱动力存在差异。(3)关税的提高会导致中美双边农产品出口种类和数量下降、价格上升;关税变动对中美双边农产品出口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对数量边际的影响来实现;关税变动对中国出口美国农产品三元边际的影响高于对美国出口中国农产品三元边际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全球经济危机引发了各国对于贸易限制措施的迫切需求,贸易限制会导致农产品种类的减少,而农产品种类的减少又会引发农产品进口国福利的相关变化。本文在WTO框架下思考贸易限制措施,从福利测算的新视角——产品种类出发,分析贸易限制与商品种类的关系,并对金砖国家的农产品进口的集约进口边际、广义进口边际以及进口福利进行测算分析。研究发现,金砖国家农产品广义进口边际值总体上远高于集约进口边际值,这意味着金砖国家农产品贸易的增长主要源于新产品种类的逐渐丰富,而不是单纯依赖原有农产品量的扩张;从产品种类和福利变化上看,金砖国家的农产品进口关税与其福利基本呈现逆向关联。  相似文献   

13.
为从种类、数量及价格的角度厘清入世后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水果出口增长的起源,本文利用2003—2017年国际水果HS-6位码微观贸易数据,采用H-K测度法对中国水果出口进行三元边际分解,探究了水果总体及下分鲜冷冻、加工水果的出口增长模式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边际结构方面,价格拉动的集约边际扩张是入世后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水果出口增长的主要路径。鲜冷冻水果出口主要沿着数量边际增长,而加工水果出口受到价格边际推动,且受到数量和扩展边际的抑制作用;影响因素方面,目的国经济规模、生产率、可变贸易成本等因素对总体份额和不同边际具有差异化的影响效应。由此建议,应从促进出口方式、出口市场多元化及降低贸易成本等角度推进中国对沿线国家水果的出口。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梳理当前我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现状特征,剖析存在问题并提出下一步工作对策建议,对我国特色农业区域布局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方法]文章在对我国部分特优区进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运用空间统计和叠置分析等方法,揭示特优区空间分布格局特征,阐明特优区建设中需要注意的几大关系。[结果](1)当前第一阶段特优区认定工作已基本完成,特优区在省级地区形成全覆盖格局,但地区间还有差异,表现出整体分散、局部集聚的分布特征。(2)特优区建设过程中存在流通体系不健全、绿色发展水平较低、地区间同质竞争等问题。[结论]下一阶段特优区建设中,应从流通体系建设、完善监测评价管理体系、培育和引进高端人才、明晰绿色技术采用行为形成机理等方面着手,夯实特色农产品发展基础,促进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目的]发展绿色农业,是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与绿色转型的一个新发展模式,探究农产品贸易和农业产业集聚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为我国农业绿色发展提供参考。[方法]文章基于新地理经济学,建立空间面板模型,利用2004—2020年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不含港澳台)的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了农产品贸易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以及农业产业集聚对上述影响的调节作用。[结果](1)全国及四大地区的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农业技术进步和农业技术效率都呈上升发展趋势;(2)全国层面看,农产品贸易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和农业技术进步有显著的倒“U”型影响,对农业技术效率有显著的“U”型影响;(3)邻近地区的农产品贸易水平只会对当地的农业技术进步有“U”型影响,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和农业技术效率没有显著影响;(4)农产品贸易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农业技术进步和农业技术效率在四大地区、不同农产品贸易水平和不同农产品贸易结构地区存在异质性影响;农业产业集聚的调节作用在不同区域也存在异质性。[结论]要推动农产品贸易由“数量增加”向“质量提升”转变,围绕提升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实施农产品贸易非均衡发...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判断畜牧产业及内部行业集聚时空特征、分析集聚影响因素,对于优化畜牧产业内部各行业空间布局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文章基于2003—2018年中国畜牧产业产值、要素投入及相关产业产值等数据,采用区位熵指数、空间自相关指数判断中国畜牧产业及内部行业集聚时空特征,利用空间杜宾模型和空间GMM从横、纵两个维度分析中国畜牧产业集聚影响因素。[结果](1)中国畜牧产业空间集聚效应在“上升—下降—上升”中呈现“高—高”“低—低”两极分化结构;“北高南低”“西强东弱”的“连片化”空间格局中呈现“梯度化”特征。(2)草食型家畜行业集聚在“北高南低”的空间格局中马太效应明显,其空间集聚效应强于耗粮型畜禽行业;耗粮型畜禽行业集聚空间分布呈由东南非沿海地区向西北递减、中部向东北和西南递增的特征。(3)中国畜牧产业集聚影响因素中劳动力投入和技术投入表现出显著的行业异质性、产业关联影响力度不足。[结论]各地区应继续因地制宜促进产业规模化发展,加大技术推动、人才支持,积极延长产业链,促进畜牧产业由集聚式发展到集群式发展。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描述2000—2010年中日韩三国农产品贸易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通过测算出口复杂度指标,对中日韩三国农产品出口贸易技术结构的分布和演变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2000—2010年从贸易品的技术结构来看,中国农产品出口并未呈现以低技术产品为主的模式,而是以中等技术产品出口为主,并逐步向中高技术产品出口转变。日本则表现为高技术、中高技术农产品出口份额增加,低技术、中低技术农产品出口份额在减少。韩国的技术结构变化主要表现为高技术和低技术农产品的出口份额增加,相对的中高、中低技术农产品出口份额减少。但从农产品出口总体技术水平而言,日本的技术结构仍然最高,韩国紧随其后,中国与日韩两国仍有一段距离。  相似文献   

18.
我国小宗农产品国际贸易现状与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随着国内小宗农产品需求缺口的不断扩大,进口量逐年增加,在农产品消费结构中的地位日益提升,小宗农产品的进出口已经成为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方法]采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在小宗农产品行业属性及产业基础上,通过净进口量计算小宗农产品的对外依存度,并分析我国小宗农产品在世界同类产品中的贸易比重以及进出口贸易国别结构。[结果]我国小宗农产品产量有限,无法满足国内消费需求,使得净进口规模不断扩大,贸易对外依存度日益提升;小宗农产品进口金额占世界比例不断提高,而出口占比逐渐下降;小宗农产品进口来源国主要集中于美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3国,进口金额巨大,市场集中度高,潜在贸易风险较大,出口目的地国集中在日本、韩国等周边亚洲近邻国家,小宗农产品出口辐射力有限,缺乏国际竞争力。[结论]在此基础上总结了我国小宗农产品贸易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对此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明茶叶区域格局演变特征,对优化安徽省茶园空间布局意义重大。[方法]文章基于空间分析手段和县域统计信息,定量探究1998—2019年安徽省53个县区茶叶生产格局变迁规律,并对演变驱动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1)安徽省茶园种植区域向皖西、皖南空间集聚不断增强。安徽省茶园种植主要分布在两大热点区域:以歙县、黄山市辖区为核心的皖南地区,以霍山县、岳西县为核心的皖西地区。(2)茶叶生产格局由“单核心”向“双核心+周围小中心”的集聚模式转变。(3)标准差椭圆分析表明,安徽省茶园沿NW-NE方向展布,椭圆扁率由1998年的0.46增加至2019年的0.54,椭圆中心逐步向西北方向迁移。[结论]安徽省茶园时空格局集聚及演变的驱动因素趋于多元化。自然资源是区域茶园生产变动的首要因子,政策因素是安徽省茶叶时空集聚的导向性因素,茶叶技术及茶园规模化建设是茶园扩张的推动力,茶叶市场、效益等外部性因子对茶园格局变迁发挥着日趋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结构和变化趋势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从中国农产品出口的现状入手,主要从农产品出口的种类结构、国外市场结构、国内区域结构3个方面分析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中国农产品出口在国内外贸易格局中仍发挥着巨大作用,但农产品出口的种类结构不太合理;农产品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亚洲,出口呈现多元化倾向;农产品出口的国内区域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近几年中国农产品出口的省际差异有所扩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