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通过对国外乡村民宿发展历程、路径模式、典型经验的系统梳理与总结提炼,揭示了国外乡村民宿发展内在精髓,研究中国乡村民宿发展路径,弥补已有国外乡村民宿研究单个案例研究的不足,更好地服务于中国乡村民宿高质量发展。方法 文章采用文献研究法、历史脉络分析法和案例研究法,研究了国外乡村民宿发展,提出了中国乡村民宿发展可借鉴路径。结果 国外乡村民宿的发展经过萌芽探索期(20世纪30—60年代)、快速发展期(20世纪70—90年代)、规范发展期(21世纪以来),形成了休闲体验式乡村民宿、文化体验式乡村民宿、农事体验式乡村民宿、运动体验式乡村民宿多种发展模式,具有注重政策引导与规范、提倡农房自有自用自营、注重发挥协会组织协调作用、因地制宜引导发展等典型经验。结论 未来中国需要从制度建设、农民主体权益保护、发展路径模式等方面入手,建立一套完整的乡村民宿发展政策体系,探索一个有利于发挥农民主体地位的乡村民宿发展方式,创建一支强有力的乡村民宿行业协会力量,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乡村民宿多元路径,推动中国乡村民宿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索乡村振兴新时期下乡村民宿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不仅能推动乡村旅游的转型升级,还助力乡村振兴政策的实施落实。方法 文章基于筛选的2006—2022年的698篇国内乡村民宿文献,分析了国内乡村民宿研究历程,并利用CiteSpace对文献进行关键词共现和聚类,概述了国内乡村民宿主要研究内容;从微观视角,以重庆市城口县河鱼乡的乡村民宿为实际案例,基于实地走访调研,分析当地乡村民宿发展困境探寻解决路径。结果 国内乡村民宿的研究历程以2014年和2017年为节点划分为3个阶段,研究主题主要集中在乡村民宿推动乡村旅游、民宿产业发展助力扶贫振兴、主客体互动与游客行为等领域;重庆市城口县河鱼乡乡村民宿现存问题包括建设规划、经营管理、文化融合等方面。结论 当地乡村民宿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采取以下策略:(1)科学规划民宿的建设和发展;(2)提升民宿经营管理水平能力;(3)深化与地域文化的融合,以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民宿;(4)深化文旅融合,丰富民宿旅游体验;(5)加强行业监管,完善帮扶政策和风险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民宿旅游是利用私人住宅,依托优美的当地环境,以特色住宿为基础产品,附带特色餐饮、休闲娱乐、旅游活动等产品的休闲旅游形式。舟山乡村民宿旅游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典型性,通过调查对舟山民宿旅游发展情况进行客观评价,为进一步深入的理论研究和相关实践提供参考。[方法]文章采用在舟山实地调研和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运用SPSS工具对调查问卷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相关分析。[结果]舟山发展乡村民宿旅游的条件较好。同时发现舟山民宿旅游市场需求大,细分明显,但存在缺乏特色,民宿产品单一,满意度低等方面的问题。[结论]舟山民宿旅游应采取以下措施:规划引领,推进舟山民宿旅游的集聚发展;注重挖掘地方文化,推进海岛特色民宿建设;丰富民宿旅游产品,注重主客交流,深化旅游者体验;实施品牌化建设,提升舟山民宿旅游知名度;实施信息化建设,加强网络营销;全景打造,美化环境,改善交通;加强培训,提升民宿的服务水平;统一管理,加强政府引导。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生态环保、乡土情结以及深度体验等成为乡村旅游的热门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乡村旅游朝着原生态的方向发展,民宿作为乡村旅游的重要载体,实现了民居的功能延伸,开启了"接地气"的乡村旅游新模式。本文在借鉴国内外发展民宿的经验和启示的基础上,从历史的视角对民宿的特色进行了定位,并为如何健康发展我国民宿业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目的 促进乡村民宿产业健康发展,对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旅游的转型升级和产业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梳理2011以来乡村民宿研究的发展过程和相关理论内容,进而提出未来研究重点。方法 基于知网期刊数据库及其配套的文献计量法。结果 (1)近 12 年来,乡村民宿的研究维度呈现由单一的国外经验的引进学习,向结合中国自身文化特色、配合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应对新冠疫情进行产业升级等更多发展趋势,研究方法也由单一定性分析向定性与定量混合方法转变。(2)从研究内容看,分为乡村民宿概念、发展策略、服务特色、法律标准、空间布局等五大方面。结论 从乡村民宿的研究方法、案例空间选择和理论体系构建方面进行了研究述评,并提出未来可以从独立的乡村民宿理论体系构建、乡村民宿产业跨越式创新发展模式、乡村民宿服务的创新研究等几个方面展开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文章探究北京市乡村产业新形态,助力乡村振兴。方法 课题组通过现场调研法、文献研究法、专家咨询法等分析方法,深入挖掘北京市发展乡村民宿产业的典型做法和经验,剖析存在问题和制约因素。结果 (1)乡村民宿产业历经3个阶段的迭代升级,呈现出空间更加集聚、水平不断提升、业态广泛融合、模式更加多元、作用日益彰显等新趋势新特点;(2)乡村民宿提质发展的主要经验做法包括注重组织领导、注重规划设计、注重规范管理、注重政策扶持、注重宣传推介;(3)分析发现乡村民宿发展面临着规划设计不足、价格虽贵但整体效益不高、用地难题未破解等制约因素。结论 通过对北京市乡村民宿产业发展的研究分析,得出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创新金融支持、强化用地保障、加大人才支撑、完善定价机制、注重联农带农的理性思考,为进一步推动乡村民宿产业提质升级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和游客的消费升级,具有地域特色文化的民宿产品越来越受到大众的青睐。将特色文化与民宿产品进行融合,既能够弘扬当地文化,又能带动经济发展。本文以天山世界遗产地喀拉峻为例,基于游客视角,分别选取民宿设施设备、民宿价格、民宿服务、民宿环境和民宿特色5个指标以及细化的40个指标体系,就如何进一步开发“马文化”主题民宿产品展开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游客在选择民宿入住时除了会关注民宿设施设备情况,也十分重视民宿特色和民宿个性化服务。因此,在开发“马文化”主题民宿产品时要根据游客需求,加强民宿设施设备建设、突出文化特色、注重个性化服务,打造独具一格的“马文化”主题民宿产品。  相似文献   

8.
杨樨 《山西农经》2023,(6):120-122
乡村振兴背景下,民宿作为文旅融合和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载体,成为乡村经济发展中热议的产业。民宿在我国发展时间不长,产业模式处于起步阶段。这些年,民宿产业的发展经历了从简约化到品牌化的路线,构建了多元化的发展模式,其在乡村振兴道路上逐渐形成规模效应,对地方经济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对保护和传承乡村地方民俗文化起着保障作用。通过对广大网友的问卷调查得知,民宿发展中还存在很多问题,表现为民宿产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经营成本较高、品牌宣传程度不够。为了创建更受大众喜爱的民宿产品,针对民宿产业提出如下建议:发挥地方政府和管理机构的引导、支持和监管作用;结合田园综合体,打造地方特色的民宿产品;采用定制化服务创新民宿服务模式;保护生态环境,坚持低碳化产业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9.
目的 乡村民宿在快速发展下已成为国内外游客体验中国乡村文化的热门选择,成为促进区域旅游地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方法 文章选取旅游资源丰富的秦岭陕西段乡村民宿作为研究内容,通过携程民宿、美团民宿、去哪儿民宿等多种渠道,统计出秦岭陕西段乡村民宿312处,利用百度地图坐标拾取工具获取民宿点经纬度地理信息,结合空间分析方法探究此区域的民宿空间分布特征与影响因素。结果 (1)秦岭陕西段乡村民宿空间分布呈现“全局离散、局部聚集”的特征,其中西安长安区、蓝田县、商洛柞水县、宝鸡太白山区域、渭南华山区域分布较为密集,其他县区分布较为稀疏。长安区和蓝田县的空间集聚现象相对均衡且连片发展广布。(2)乡村民宿集聚分布受旅游政策、人口因素、经济水平、交通条件、旅游资源等因素的影响,秦岭陕西段乡村民宿与交通条件、水系分布具有较强的依赖性。结论 秦岭陕西段乡村民宿旅游发展应采取以下措施:坚持生态保护、改善交通条件、提升美丽乡村水系规划建设、加强乡村民宿与秦岭人文自然资源的联动、产业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0.
王征  马艺宁  马思 《山西农经》2023,(21):57-59
乡村民宿是一种新型的住宿产品,也是乡村旅游的一种新业态。乡村民宿以乡村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为依托,为游客提供集住宿、餐饮、娱乐、休闲于一体的旅游度假服务。乡村民宿的发展不仅改善了居民生活水平,同时也促进了农民就业增收,推动了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在我国,乡村民宿正处于起步阶段,与发达地区相比仍有很大差距。文章基于价值链理论,从乡村民宿发展现状入手,对乡村民宿价值链的构成进行分析,找出现阶段乡村民宿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基于价值链理论的乡村民宿发展策略,以期为我国乡村民宿发展提供借鉴,同时也为我国旅游业和相关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对岷江上游地区农文旅融合效应进行测度,分析不同县域农文旅融合效应时空演变特征,为岷江上游农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参考。方法 文章以岷江上游地区的汶川县、茂县、理县、松潘县和黑水县为研究对象,运用熵值法、菲什拜因-罗森伯格模型、耦合协调模型对综合效应和耦合协调度进行量化分析;在此基础上,通过ArcGIS软件,探析不同县域的融合效应时序变化特征和空间差异。结果 (1)12年来,岷江上游农文旅融合效应水平逐渐提升,从2010年5县均为低等水平发展类型,到2021年汶川达到高等水平,其他4县全为中等水平类型,差距不断缩小,总体效应不断增强。(2)从时序变化上看,耦合协调度变化整体上分为3个阶段:2010—2013年为失调—协调过渡阶段,2014—2017年为初级协调阶段,2018—2021年为中级协调阶段。(3)从空间差异上看,耦合协调程度分为3个等级:汶川县为濒临失调,理县、茂县、松潘县为轻度失调,黑水县为中度失调。(4)从系统内部耦合协调度分析结果看,汶川县属于社会效应领先、文化效应滞后型,理县属于经济效应领先、生态效应滞后型,茂县和松潘县属于经济效应优先、文化效应滞后型,黑水县属于生态效应领先、经济效应滞后型。结论 岷江上游农文旅融合综合效应不断提高,融合程度不断加深,耦合协调等级经历了失调—协调过渡阶段到初级协调阶段再到中级协调阶段的变化,四大效应之间耦合协调度不断增强。5县差距不断缩小,但发展过程和当前所处阶段仍然存在明显差异。最后,针对综合效应时空变化特点及规律,提出农文旅融合效应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12.
贵州省作为我国的农业大省之一,农耕文化内涵深厚,种类多样,深入挖掘农耕文化能够为其乡村旅游带来新的发展契机。文章对当前贵州省乡村旅游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发现贵州省乡村旅游和农耕文化资源丰富,乡村旅游发展状况较为良好;但同时也存在着农耕文化挖掘不够深入、制约乡村旅游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乡村旅游中的农耕文化呈现出退化之势,耕地资源减少和环境污染严重、农耕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遇到瓶颈等问题。由此提出深入挖掘农耕文化、搭建"无景点"乡村旅游平台,加强农耕文化保护、加大农耕文化宣传力度,保护乡村生态环境,发展生态友好型农耕旅游产业的对策建议,以助力农耕文化与乡村旅游的有机融合,保障贵州省乡村旅游的稳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江苏省农业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苏省农业生态旅游发展在我国处于领先地位,以江苏省为例进行农业生态旅游资源分布与开发的研究有着实际性的借鉴价值。文章对江苏省13个地级市的农业生态旅游示范点的分布数量进行统计,进一步对农业生态旅游示范点的分布密度进行计算,结果表明:江苏省农业生态旅游资源存在着明显的地区性差异,苏南地区的农业生态旅游资源要远超苏中、苏北地区,特别是苏北地区的农业生态旅游景点的开发目前处于明显落后阶段,而旅游资源开发状况良好的苏南地区仍然存在旅游服务质量不高的状况。为均衡江苏省各地区的农业生态旅游发展,全面提高江苏省农业生态旅游资源的质量,提出大力开发苏北地区主要星级景点,提升苏南地区农业生态旅游服务质量、合理地对农业生态旅游的路政进行布局、利用新媒体打造与游客互动的平台等对策,旨在为江苏省乡村生态旅游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4.
旅游扶贫背景下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旅游扶贫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具有天然独特的优势,是旅游资源丰富地区农民脱贫的重要手段,是解决旅游资源富集但贫困地区的有效途径。因此,加快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既可以保护自然资源环境,建设生态文明,又有利于贫困地区农民摆脱贫困走向富裕。[方法]文章以旅游扶贫为背景,分析旅游扶贫的特征特色,提出人、自然和旅游三位一体的"立体化"乡村旅游模式及以政府为依托,科学制定乡村旅游扶贫规划,农业与旅游共同发展的"政府扶持,农旅互助"的旅游扶贫模式。[结果]基于上述分析指出以旅游扶贫为契机,发展招商引资;以旅游项目启动扶持为重点,推动造血式扶贫机制的形成;提高当地农民的参与意识和管理能力;将旅游扶贫计划纳入国家扶贫体系中等4个方面针对性对策建议。[结论]为寻找乡村旅游开发工作的具体对策以及布局旅游扶贫发展模式提供策略,且对今后的乡村旅游扶贫发挥着重要的理论意义,以期实现更多地区脱贫和旅游发展的双赢。  相似文献   

15.
济源市观光采摘旅游效益构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以河南省济源市为研究对象,探究济源市观光采摘旅游的效益构成,并针对发展中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以期促进济源市观光采摘旅游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方法]文章采用统计数据分析法和文献分析法。搜集济源市观光采摘旅游相关的数据,分析其对济源市经济、文化等各项发展带来的影响,详细说明济源市观光采摘旅游效益构成。[结果]2008~2015年,济源市观光采摘旅游的人数占旅游总人数比例的年平均增长率41.03%,收入占旅游总收入比例的年平均增长率44.41%;星级酒店数量减少5个;果蔬种植面积和产量年平均增长率为2.41%和3.90%;此外,济源市农产品销售渠道拓宽,消耗能源和排放污染物数量减少。2010~2015年,济源市就业人员年平均增长速率5.83%,失业率减少0.50%,文盲率下降0.07%,大学及以上学历人数增长3.80%。51.4%的游客认为观光采摘旅游等生态休闲旅游增强了自己的环保知识。[结论]济源市观光采摘旅游效益主要由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构成。经济效益方面:政府和居民收入提高,当地旅游业发展水平提高,农业种植结构得到改善,农业种植效益得以提高,农产品销售渠道得以拓宽;生态效益方面:生态环境得到改善;社会效益方面:当地居民的就业率和文化素质得以提高,社会大众的环保意识得以加强。在以后的观光采摘旅游发展过程中,应发挥当地特有的文化优势并注重提升自我,采取针对性措施解决现存问题。  相似文献   

16.
对湖南水府庙旅游开发条件进行了综合评价,提出了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解决问题的措施和途径。  相似文献   

17.
[目的]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逐渐成为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分析农业生态旅游对区域经济的贡献及负面影响,协调两者间的关系,对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文章通过文献查阅和数据调查法,以武汉市黄陂区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农业生态旅游对区域经济的贡献及负面影响。[结果]农业生态旅游对黄陂区域经济的贡献主要表现在有效地促进区域现代农业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民就业及国民经济的增长,然而也存在农业生态旅游投资大、农民获利不均等因素直接影响区域经济发展以及农业生态环境遭受破坏后间接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等负面影响。因此政府有必要提前科学规划农业生态旅游,提供支持引导,培养和提高公民的生态环保意识,保障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结论]鉴于黄陂区农业生态旅游对区域经济的贡献高于负面影响,为进一步保障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建议综合协调各个方面,将负面影响降到最低,以其为推动今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8.
乡村观光休闲旅游作为一种新型旅游模式,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与机遇。文章采用文献分析及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观光休闲乡村旅游发展中所面临的机遇进行细致分析,结果表明,居民收入水平提高、节假日时间增多、城市病日益加重及交通便捷等状况为观光休闲乡村旅游带来了很好的发展契机;与此同时,观光休闲乡村旅游的发展也存在规模较小、功能单一、层次偏低等问题。基于此,该文从强化政府引导和监管、加强民俗文化与休闲农业的融合、创建优势品牌及加大科技投入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以期为我国观光休闲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9.
全域旅游视角下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国内研究乡村旅游业发展现有文献一般大多数是理论分析,实证分析偏少,文章采用实证法为乡村旅游发展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方法]采用实证分析法,基于全域旅游视角在构建模型时主要考虑上述四大因素(资源禀赋、交通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及产业政策)对乡村旅游业的影响,对模型进行基准回归及稳健性检验。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现状提出政策建议。[结果]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和交通条件变量在5%的统计水平上显著,产业政策变量在1%的统计水平上显著;乡村旅游对我国旅游业的贡献不断上升,2015年乡村旅游对我国旅游业的贡献高达35%,同时,产业政策、乡村的交通条件、乡村的经济发展水平影响乡村旅游业的发展。[结论]研究发现乡村的资源禀赋、交通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政策对乡村旅游经济有显著正影响;模型的拟合优度0.64,说明模型对样本的拟合较好。  相似文献   

20.
文化创意视角下山东乡村旅游优化升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乡村旅游的发展已被纳入国家促进"三农"发展的大战略,正在得到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且发展迅速。山东历史悠久,乡村旅游资源数量多且分布广泛,具有浓厚的文化气息,近几年乡村旅游市场需求旺盛。文章以文化创意视角思考乡村旅游的开发,主要研究目的是为山东省乡村旅游优化升级提供新的思路。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不仅有助于乡村文化资源挖掘与保护,而且为乡村旅游优化升级开辟一条新路径。[方法]运用文献分析、实地调查等研究方法,对山东各地有代表性的乡村旅游资源以及特色文化进行分析。[结果]山东省乡村旅游开发存在重建设而对传统文化挖掘不够深入、乡村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模式单一、乡村旅游资源整合力度低以及乡村旅游产品缺乏创意等问题。[结论]山东乡村旅游应采用创意农业、创意民俗文化、乡村度假、民宿等开发模式,其创意开发的路径主要有挖掘乡村文化资源、乡村旅游产品的形象塑造及宣传、区域资源的整合与合作、完善乡村旅游产业链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