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政府分割式管理自然环境,导致自然资源浪费、生态系统严重失衡,由此引发了对生态绩效评价的迫切需求. 主体功能区生态预算绩效评价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实现主体功能区经济系统、社会系统与生态系统的和谐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遵循生态绩效优于经济绩效、主体功能区绩效优于政府绩效(部门绩效)及不同主体功能区采取差异化绩效评价标准三大具体评价原则,将主体功能区生态预算绩效划分为静态绩效与动态绩效,并对静态绩效定性评价,对动态绩效定量评价.  相似文献   

2.
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实施深化了流域区域间利益的不均衡,功能区定位导致限制和禁止开发区承担一定的额外成本和面临发展机会的损失,流域生态补偿是协调不同功能区利益关系的重要手段。该文基于主体功能区视角,依据主体功能区划分的类型特点,以限制和禁止开发区的主体功能是提供生态产品为出发点,从补偿依据、补偿标准和补偿方式三个方面对主体功能区视角下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进行探讨。主要思路为:以生态保护总成本法确定生态补偿标准,通过地方政府间横向跨区域协商管理机制和财政转移支付机制,实行下游优化和重点开发区对上游限制和禁止开发区的财政转移支付。  相似文献   

3.
根据国家发改委编制主体功能区的要求,结合福建海西发展战略,按照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黻和发展潜力等因素,设计有关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数量标准,最后应用聚类分析方法,对福建省以县为单元的国土主体功能区进行判定,划分为相应的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在此基础上,提出各主体功能区发展的战略和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4.
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有利于不同主体功能区主导功能的发挥,其中合理确定支付次序对开展生态补偿实践具有重要意义。在科学假设的前提下,根据"谁受益,谁补偿"、"谁污染、谁付费"的原则,以湖北省为例,以44个重点开发区(提供补偿区域)和30个重点生态功能区(受偿区域)为研究对象,从生态损益视角提出生态补偿支付次序优先度模型。结果表明:(1)基于重点开发区接受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受惠量相对大小,补偿支付次序整体上遵循距离衰减规律,部分地区呈现"先后交错分布"的特点。(2)根据重点开发区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致损量相对大小,补偿支付次序整体上呈"东先西后"分布。由先到后依次为东部武汉城市圈、中部江汉平原西部及其以北地区、西部地区。(3)顾及生态损益两个视角,重点开发区生态补偿综合支付次序呈现较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整体上为"东西先、中间后"分布,局部地区不同重点开发区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支付次序的影响因素不同。  相似文献   

5.
青海省自然条件恶劣,生态地位突出,少数民族比例大,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根据各县区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可以划分为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三类主体功能区。推动青海省主体功能区建设,要求占青海省面积80%左右的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主要用以提供生态产品;要求"一轴双核"的重点开发区集中60%以上的人口和70%以上的地区生产总值;要求制定相配套的财政政策、人口政策,土地政策、产业政策,重点要加大对青海省的生态补偿和财政转移支付。推进省级主体功能区建设,既要贯彻国家主体功能区战略意图,更要结合本省实际,与原有的区域发展战略相互衔接。  相似文献   

6.
以陕西省重点生态功能区及其毗邻的重点开发区作为研究区域,从人口、生态、经济和社会四个系统构建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指标体系,运用CRITIC熵权法、引力模型、趋势移动平均模型等,对2006—2020年各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了动态测度、系统差异比较、空间关联分析、发展趋势预测。主要结论如下:(1)陕北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发展水平均值高于关中重点开发区、陕南重点生态功能区,城市间异质性明显。(2)关中重点开发区的人口、经济、社会强于两个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弱于两个重点生态功能区。(3)各城市对其他城市的空间作用强度总和与高质量发展水平有较高的拟合度,高质量发展在区域间具有带动作用。(4)预计2021—2025年,除个别城市,重点生态功能区与重点开发区的高质量发展水平分别呈上升、下降趋势,但幅度均较小。基于高质量发展水平实际状态和未来趋势,区域间的联动、互助应更加灵活,探索形成高质量发展区支援低质量发展区的路径。  相似文献   

7.
区域适度人口,在不同阶段应该有所侧重,各因素权重赋权不同,迁出去人口数量、迁入区人口迁出数量都有较为明确的导向.同时,不同类型功能区经济社会发展、资源环境千差万别,承担的主体功能不同.为此,针对不同功能区对人口再分布的要求,综合考虑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关系,建立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人口再分布的指标设计显得尤为迫切.笔者通过构建基于主体功能区的人口再分布指标设计,并结合成都市这一国家重点开发区的特点,设计出适度人口测算指标,以求更有针对性地计算特定功能区适度人口测算.  相似文献   

8.
欠发达地区主体功能分区实证研究——以江西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丽萌 《经济地理》2012,32(4):19-24
基于县域经济发展的视角,探讨欠发达地区主体功能区划分的新方法。以江西省为例,以县为基本单元,提出了以分类诊断为核心的"发展阶段判断→时空演变特征→经济发展机制→区划方案确定"的欠发达地区主体功能区划技术路线,并综合考虑资源环境承载力、经济布局等因素,将截止到2009年末江西省80个县(市)初步划分为三大主体功能区,即集约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  相似文献   

9.
统筹云南省低丘缓坡土地综合开发利用类型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立足于云南省低丘缓坡土地综合开发利用类型区的划分,采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在厘清各地区低丘缓坡土地资源情况的基础上,通过聚类分析方法,结合云南省主体功能区与生态功能区规划,将全省划分为城市经济圈低丘缓坡土地资源综合开发区,城镇经济带低丘缓坡土地资源综合开发区,社会经济限制型低丘缓坡土地资源综合开发区,生态经济制约型低丘缓坡土地资源综合开发区4个一级和九个二级低丘缓坡土地综合开发利用类型区,并根据不同类型区低丘缓坡土地禀赋与社会经济情况,具体阐述了其低丘缓坡土地综合利用策略。  相似文献   

10.
作为乡村振兴的先行区,苏南地区乡村建设发展程度较高,但过快的城镇化进程也给乡村带来了水网格局破碎、生态功能降低等问题,导致乡村面临的生态风险增加,静态的景观规划方法逐渐无法适应当前乡村生态文明发展的需求。论文以苏南乡村的地域特征为基础,选取苏州吴江三白荡北部片区的乡村为研究对象,在生态要素识别的基础上,通过景观干扰度分析和景观脆弱度分析构建生态风险评价体系,并得到研究区生态风险空间分布。依据不同风险等级经空间分异将研究区域划分为生态维育区、动态适应区和综合建设区,分别从构建生态安全格局、改善乡村适应性循环和提升乡村多情境反馈三方面提出苏南水网乡村适应性规划策略。  相似文献   

11.
2008年,中央财政在均衡性转移支付体系下设立了生态功能区财政转移支付,各省区再根据自身情况设计相应的资金分配办法,其最终目标是引导生态功能区政府和居民保护生态环境。然而,由于中央对地方生态功能区财政转移支付设计理念是建立在增强生态功能区政府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上,加之各省区的资金分配方案又各不相同,自然,制度设计的初衷与最终目标之间必然存在偏差。本文主张中央对地方生态功能区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应该定位在生态外溢价值补偿上,同时应建立全国统一的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制度体系。首先,本文基于不同补偿路径提出了"生态外溢价值"补偿理念;其次,基于拓展的能值模型分别测算生态服务功能价值、生态资源稀缺价值和生态价值自身消费,重构基于生态外溢价值补偿的生态功能区财政转移支付资金补偿体系;再次,以全国31个省区和云南省129个县市为案例,对生态功能区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分配进行实证测算,以检验该方法的可操作性。最后,提出构建和完善该项制度的进一步展望。  相似文献   

12.
文章在分析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动态关系、探索生态资产动态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的基础上,从研究方法的可操作性和推广性以及研究成果的实用价值出发,提出以生态资产消耗、损失和转移为内容的生态资产动态评估指标体系,建立了不同指标的计量模型,并对评价技术方法做了详细说明.  相似文献   

13.
保护区域生态环境、实现区域生态安全是新型城镇 化进程中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区域生态空间规划是实现生态 安全格局的有效途径。当前区域生态空间规划侧重于在静态生 态安全格局构建的基础上提出蓝图式规划愿景,忽视了城市扩 张对生态安全格局的动态干扰和应对风险的适应性弹性策略研 究。以动态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为目标,分析城市扩张对生态安 全格局干扰影响机制,在建立城镇空间发展预测模型和生态空 间格局安全性评价体系的基础上,提出“动态多情景模拟预 测-生态空间安全性评价-方案协调弹性响应”的区域生态空 间弹性规划途径,为实现城乡空间协调发展、提升生态空间安 全性,以及优化区域生态空间规划方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经济师》2016,(2)
衡山县根据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发展格局和经济发展需要,按照科学的主体功能区定位要求,全县划分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禁止开发区三类功能区,并以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镇化为重点,主动接受珠三角辐射,积极参与湖南省"3+5城市群"的地域分工,通过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小城镇建设,全面推动县域特色经济发展步伐。  相似文献   

15.
我国重点生态功能区利益补偿法律制度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点生态功能区被规划入"限制开发区"极大地限制了功能区内农民原有的自由生活方式和经济开发行为,在法律上剥夺了其对土地等自然资源使用权与发展权。重点生态功能区利益补偿机制是一种矫正环境不公平的利益协调机制。构建重点生态功能区利益补偿法律制度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在宏观层面应当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征收生态税和拓宽生态补偿的融资渠道;在微观层面,从健全生态地役权制度、自然资源物权制度和自愿生态保护项目制度三个维度建立起重点生态功能区利益补偿法律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16.
张文彬  胡健  马艺鸣 《经济地理》2020,40(2):181-188
提高生态承载力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之一,准确评价生态承载力是前提。文章基于大气、水和土壤三个生态环境层面的自净能力和污染水平视角,采用生态支撑力和压力脱钩模型,测度和评价了中国生态承载力状况。首先基于生态支撑力和压力脱钩类型构建了生态承载力评价框架,将生态承载力类型分为上升和下降两大类,每一大类有包含三个小类型。其次,采用脱钩模型对各地区总体和大气、水、土壤三个分类的生态承载力进行了测度,结果表明,整体生态承载力和分类生态承载力都呈现水平偏低,区域间和区域内差异明显和波动大的特征;西部地区的云南和新疆生态环境质量最好,而北京、湖南和四川生态环境质量相对较差。最后,文章从优化顶层设计、制定差异性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政策方面提出了提高生态承载力的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主体功能区发展是国家或地区一个重要的建设目标。黑龙江省主体功能区划分为重点、限制和禁止等三类开发区,但因其财政投资总量不足、财政支出结构失衡、转移支付功能弱化和生态补偿机制缺位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主体功能区的发展水平。在借鉴发达国家及有关省市区域财政政策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规范转移支付制度、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和完善其他财政政策等促进黑龙江省主体功能区发展的财政政策建议,旨在为有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的"新常态"时期,生态城市是解决城镇化建设进程中人口、资源和生态环境等问题的重要对策。生态城市评价是生态城市研究的关键问题之一,是当前国内外生态城市研究领域的科学前沿。鉴于此,文章采用内容分析法,从"研究主题""评价体系""研究方法"三个维度来分析"生态城市评价体系构建与研究"这一重要问题,分析归纳了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现状、发展脉络与趋势、研究创新探索等,基于生态学理论和"三生共赢"原理,借鉴PEST环境分析法,提出了生态城市"五位一体""三维一体"系统评价研究,将为生态城市发展战略的制定以及生态城市的评价管理提供技术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9.
结合空间利用的效率观、质量观和融合观等相关理论,在科学界定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涵义的基础上,根据五峰县的具体情况,基于NPP的生态空间评估模型构建了"三生"空间区划的指标体系,运用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和数理统计等现代技术方法,定量划定"三生"的空间范围。通过实地调研,结合各乡镇的发展规划体系,以村为单位对定量区划方案进行修正,最终形成了五峰县"三生"空间的划分方案。由于空间的稀缺性和五峰县"三生"空间发展面临的系列难题,加之国家对限制开发区"三生"空间优化的明确导向,拟构建合理的"三生"空间法律保障体系,健全生态考核机制;明确生态补偿规则,搭建生态补偿政策平台;同时以耕地红线、城乡规划线、生态红线为约束,旨在建设五峰县集约高效的生产空间、宜居适度的生活空间、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从而实现其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的最优发展。  相似文献   

20.
《经济师》2019,(7)
文章以山西沿黄国家级生态主体功能县为研究对象,研究在国家级生态功能区在生态保护大背景下,为什么要发展生态文化旅游开发区,以及生态文化旅游开发区应该如何发展。文章从研究背景、发展特征、功能定位和布局、发展建议等四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