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后汉书·光武帝记>: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初王莽乱后,货币杂用布帛金粟.是岁始行五铢钱."东汉五铢"铢"字"金"头较大,略呈等边三角形,"金"旁四短竖,"朱"旁圆折(个别也有方折者),中竖高出"金"旁,一般重3-4克.然而,五铢钱到汉代中期质量开始减重,铸造粗劣,字文笔画粗浅,仅重2.1-2.4克.东汉钱币的减重到桓帝时期更加严重,而这时私铸之风大行,私铸恶钱充斥市面,货币体系濒于崩溃.两晋南北朝时期尽管各朝有自己的铸造五铢或其他货币,但仍以汉代五铢为主要流通货币,其中私铸钱占很大一部分.从目前的出土情况来看,无论是东汉末年还是魏晋南北朝的钱币窑藏,私铸五铢所占比例都在50%以上.  相似文献   

2.
卫文江 《西部金融》2001,(10):63-64
公元295年鲜卑占据平城(今大同市),公元398年天兴元年,由盛乐(内蒙古和林格尔)迁国都来平城,并确立"东至代郡,西及善元,南极阴馆,北尽参合"(东至大同县东,西至右玉县南,南至代县西北,北达左云县北)的疆域定为"畿内之田".在平城货币流通一直处于实物经济状态.随着地域扩大经济的发展,北魏孝文帝494年迁都洛阳.495年以后铸行了"太和五铢"、"永平五铢"和"永安五铢"钱币后,谷帛依然是通用的支付工具.从而形成了北魏独特谷帛为主,金银、铸币为辅均参于的货币流通方式.  相似文献   

3.
西魏大统6年(公元540年)铸"五铢"钱"五"字交叉为直划,铜色微红,铸工尚佳(图一)为大统五铢钱. 隋自开皇元年(公元581年)9月废北周、北齐旧钱,采用西魏的型制铸行"五铢"新钱.世称"开皇五铢".又因后来为取缔私钱,曾在京兆各关隘置百钱为样,不合格的一律销毁重铸,故又名为"置样五铢"(图二).台湾著名钱币学家蔡养吾先生在他的<中国古钱讲话>中写道"惟大统及置样两种五铢之混淆,仍有未明之处,故隋钱之证明,至今仍在争议中."笔者正好也有两枚不同大小、不同重量的"五铢"钱为佐证作一区分,测的数据列表如下:供泉界同好教正.所测数据也基本与2002年11月<陕西钱币研究文集>79页"试论隋置样五铢的重量形制与分期"文章中测得大统、置样五铢的数据相近.  相似文献   

4.
李鹏 《西部金融》2004,(8):58-59
最近一两年,陆续有几类直径超长的五铢被发现,引起了许多五铢爱好者的关注,而其价格也日益涨高.笔者先以大五铢代称,并通过收集到的几枚实物资料来具体探究这些五铢的性质、铸因.  相似文献   

5.
公元618年5月,李渊废隋帝,建立唐朝,自称皇帝,建元武德,仍用隋朝旧钱.从<旧唐书·高祖记>载:"武德四年秋七月丁卯,废五铢,行开元通宝钱".开元钱青铜所铸,青铜成份为铜锡合金,但从开元成份定性可知,开元是用铅锡青铜铸成,铅多锡少,为铅锡铜三元合金.  相似文献   

6.
多年前在清理本地出土的一批六朝钱币时,发现了一枚奇特的"五铢"钱.该钱直径22.8、穿径8.2、厚1.1毫米,重2.7克(如图).青铜质,铸工一般,面穿四角有四处明显的不规则柱状凸起;钱币外轮留有铸造飞边,锈色深蓝间有绿锈,应出自于密封较好的窖藏.初时认为它系民间私铸的仿西汉四决五铢钱,并未重视.  相似文献   

7.
笔者于2001年<西安金融·钱币研究>第11期上发表了拙文<襄樊汉江出水的内郭五铢>,根据其形制特征及史料记载,把它定为梁天监五铢的一种版式.主要史料引自<古钱大辞典>下篇第161页摘录的南史中的一段话,即"南史南平王伟传,天监元年,封建安王,初武帝军东下,用度不足,伟取襄阳铜佛,毁以为钱."根据这一记载以及<隋书>食货志所说:"梁武帝乃铸钱,肉号周郭,文曰五铢,重如其文"之说,笔者认为,南平王肖伟所铸之币必遵循武帝铸币形制,同时根据襄樊汉江出水的内郭五铢特征所以得出了上述推测.文章发表后似觉意犹未尽,两年多来,又得内部五铢数十品,除一枚为蜀五铢外,其余均形制相同,现选拓15枚附后,并作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2008年11月14日,陕西省钱币学会主办的“中国钱币观摩、研讨学术交流会(长安论坛)“在西安举办。32名与会者重点围绕郡国五铢、赤仄五铢和三官五铢的始铸年代、特征和版别发表了观点,并进行了  相似文献   

9.
2000年七期<钱币研究>程宣本先生<少见五铢钱"宽头"五>一文,从所拓之图看,该钱铢字金旁三角形宽大,朱部上下部都圆折,一望而知是东汉五铢.  相似文献   

10.
刘广志 《西部金融》2002,(12):77-78
隋五铢,隋文帝杨坚公元581年铸,隋五铢钱铜质青白,制作精美,大小厚薄不一,版别不多,有星月纹者稀.  相似文献   

11.
在我藏品中五铢"君宜候王"有三种版式,现介绍如下: 五铢钱存世极多,但要想集得一枚真正特殊品是十分不易的,"君宜候王"当属此类钱.  相似文献   

12.
赤仄五铢,对"赤仄"这两字的理解以及它的形制特点的探讨,困扰了钱币界多年,这个汉武帝留下的千古之谜,迄今仍无谜底.  相似文献   

13.
唐高祖李渊为整治混乱的币制于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废除"五铢"和其他杂钱,铸行开元通宝.开元通宝是我国钱币史上的一个新纪元,它结束了钱币以重量为钱文的历史,更具有抽象化、符号化的设计意味.开元通宝是继秦始皇统一中国货币后又一次重大货币改革,它与秦半两、汉五铢钱并称为我国货币史上三大钱系,是我国货币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钱币,对我国币制的革新有深远的影响.作为唐代第一种货币,开元通宝不仅是整个唐代的主要流通货币,还是唐代以后一千多年我国钱币铸造的楷模,其铸钱艺术和工艺也对其他国家铸行钱币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邓传忠 《西部金融》2001,(11):59-60
2000年以来,襄樊汉江古码头卵石中出水不少五铢,笔者将收集到的内郭五铢选拓八枚,并对内郭五铢的归属问题谈谈个人的看法. 对于精美的内郭五铢,过去的辞书均断为南朝梁武帝天监五铢,但也有认为是陈五铢或北周五铢的.  相似文献   

15.
顺治通宝背"户",是"顺治五式"钱制中的单汉字钱.其制式仿唐会昌开元纪局纪地钱式,特点是钱背铸一汉字,以纪铸地或铸局之名.如顺治通宝背"户"者,大清户部宝泉局之铸币也.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设局开铸.会昌开元这一钱式,在宋朝时就曾得到过继承.  相似文献   

16.
始铸于汉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年),废止于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的五铢钱,是中国历史上流通时间最长、数量最多的钱币.既有图案,又有缀文的五铢钱与同时代的缀文半两钱,见之于出土报告和著录的却不多,钱上缀文超过八个字的五铢与半两钱.更是寥若晨星.  相似文献   

17.
"宽永通宝"始铸于(日本江户时代后水尾天皇公元1625年),是日本货币史上寿命最长、铸量最多、品类繁多的钱币,与中国贸易而流入的数量很多,故在安徽青阳的明清建筑遗址中屡见不鲜.  相似文献   

18.
五铢钱在全国各地都有出土,汉立国初期,高祖所铸荚钱和文帝铸四铢钱,质量都很低劣.文帝允许私铸,诸王达官豪商大量铸钱牟利,因此货币大小不一,轻重不同,严重影响了社会交换,也不利于国家的统一.武帝颁行三铢钱,禁止民间私铸,规定"盗铸诸金钱,罪皆死".元狩五年(公元前115年),以五铢钱代替三铢钱,但是盗铸之风不减,"吏民之坐盗铸金钱死者数十万人……天下氐无恙皆铸金矣".武帝又改行赤仄钱,仍然不能稳定币制.  相似文献   

19.
"崇祯通宝"是明末货币.明思宗朱由检(公元1628-1644年)铸.形制有小平、折二、折五、当十四等各类钱,除有光背小平者外,其背铸有星月纹及记重、记天干、记局、记地等各种背文,名目繁多.崇祯帝在位十七年,所铸货币的形制为明代制钱最杂,品种在末代钱中算是最多的一种.  相似文献   

20.
泰昌,明光宗朱常洛年号.由于其在位时间较短,仅月余而亡,故未及铸钱.而我们现在见到的"泰昌通宝"钱,是天启熹宗为其补铸的.史料上有这样的记载:泰昌元年(公元1620年)十二月,南京监督铸钱主事荆之琦上奏曰:泰昌年号已广播天下,故而应铸泰昌钱,次年天启准奏.在天启元年(1621年)二月壬戌,颁泰昌钱式,补铸"泰昌通宝"一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