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意义及其均衡理论的旅游文化形成与变迁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岗  黄震方 《改革与战略》2009,25(6):132-135
与国外相对成熟的旅游人类学相比,国内旅游文化研究的基础理论相对薄弱。这主要体现在系统要素的泛化、形成与变迁机制不明、系统结构不清晰以及对旅游文化开发指导性不强等几个方面。文化概念本身的宽泛与抽象是导致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文章试着引入符号人类学中“意义”的概念,结合旅游利益相关者概念,确立旅游文化的二维系统结构,在此基础上研究得出结论:在旅游文化演化的不同阶段,“意义的博弈”解释了旅游文化的形成与变迁机制。  相似文献   

2.
本文首先阐述了关于文化旅游四种类型的定义,概述了文化旅游中的“文化”与“旅游”的涵义及二者的关系,重点剖析了文化在文化旅游中的价值作用,强调其价值作用主要体现在文化可提升文化旅游资源品位、有助于找出文化旅游者旅游行为的规律、主导文化旅游形象定位与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应革新 《杭州研究》2005,(3):47-49,56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杭州自古就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美誉。杭州是中国七大古都之一、重点风景旅游城市和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华夏西湖三十六,唯有杭州著天下”。杭州旅游人流一方面是冲着杭州的西湖来的,另一方面也是冲着杭州的文化来的。山水与人文是旅游业相得益彰的两个方面。本文着重就发展文化旅游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4.
悠悠华夏五千年辉煌文明,历史的厚重从不曾让人失望。为何只着眼名山大川的壮丽风景,却不深入体会其承载的文化之魂?文章概述了文化旅游的相关概念,浅析了影响文化旅游的因素及中国文化旅游发展的资源优势,从而得出中国文化旅游的发展具有远大的前景,文化旅游在中国是值得坚持不懈推行的产业。  相似文献   

5.
文化是旅游的本质属性,湖北省文化旅游资源比较丰富.具有一定的资源优势。“一江两山”生态文化旅游区享誉海内外.旅游文化名城的建设初见成效,民俗生态旅游区风格独特.节庆文化旅游项目也得到了深度挖掘。“十一五”时期是旅游业旅游产品转型、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本文主要就湖北省文化旅游资源及开发状况进行相关分析.通过对文化旅游资源的整合.其旅游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也将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6.
膨胀做大旅游产业,是加快发展服务业、壮大县域经济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经济文化强省的客观需要。汶上县作为全省30个经济欠发达县之一,文化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必须紧紧抓住全国县域旅游千帆竞渡、蓬勃发展的难得机遇,做好旅游这篇大文章,加快打造“佛都”旅游品牌,促进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7.
文章从旅游文化竞争力的概念入手,回顾和评述了国内外旅游文化竞争力研究现状,并提出了一些展望,以期为提高国家及地区旅游文化竞争力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8.
文化旅游资源市场潜力评价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青  张捷  史春云 《特区经济》2007,(2):191-192
本文以文化旅游资源为研究对象,在区分文化资源与文化旅游资源的基础上,分析了影响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潜力的因素,将其归纳为资源禀赋和市场潜力两大指标,以此构建文化旅游资源潜力评价的指标体系,建立“资源—市场”矩阵评价模型。其中资源禀赋指标的测评由资源要素价值、资源影响力、资源承载力3个因素决定;市场潜力指标的测评由市场需求及产品设计需求两个因素决定。根据该矩阵评价模型,将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状态分为四类,每一类均具有不同的市场潜力,可相应的采取扩张性战略、保护性战略、选择性战略和收缩性战略。  相似文献   

9.
姚宏 《特区经济》2006,(5):357-358
实施旅游文化竞争战略的目的是旗帜鲜明地昭示旅游的文化内涵,建设积极的有特色的区域旅游文化品牌,从“资源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文章结合陕西省旅游实际,提出要采取树立新的旅游发展战略理念和竞争意识,注重旅游地形象文化形象导向,围绕主题进行旅游地文化营销,突出发掘旅游资源文化内涵和规范商业行为,旅游活动开发中加强旅游地方文化表现等基本措施,全面提高陕西省旅游文化吸引力。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文化旅游产业被确定为国民经济中的朝阳产业,当下我国很多地区的旅游业已经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文化产业"的概念,党的十七大又首次提出建设"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口号,随着旅游产业到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的不断升级,未来文化旅游产业必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分析了安庆地区发展旅游资源的必要性,描述了其文化旅游资源发展的现状,提出了笔者一些关于安庆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针对性的给出了一些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1.
田青刚 《改革与战略》2011,27(1):133-135
“旅游业态”作为一个概念提出,是近几年来的事情。旅游业态在旅游发展的不同阶段,存在差异性。无论古代、近代乃至现当代旅游业态形式中,都融入了很多非物质文化内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当代旅游业态创新的重要元素。  相似文献   

12.
文化与旅游关系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适应旅游产业转型和旅游产品升级的需要,深度研究文化与旅游的关系显得日益迫切.文章认为,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是旅游资源的魅力所在,是旅游主体的出发点与归宿,是旅游业兴旺发达的源泉;旅游则有利于挖掘文化、丰富文化、优化文化和保护文化.旅游与文化的关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将文化与旅游有机结缘,有利于旅游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文章概述了平安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取得的成绩,分析了制约平安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探讨平安县文化旅游两大产业发展对策:进一步创新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完善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规划;打造平安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品牌;加大文化旅游产业项目的实施力度;强化文化旅游宣传,做亮文化旅游品牌.  相似文献   

14.
找准文化与山水的结合点是加快松阳旅游发展的关键,要“突出一个主题,搭建两个平台,抓住三个机遇,打造四大品牌”  相似文献   

15.
《杭州研究》2006,(2):63-64
日前,在杭州召开的《中国古都文化与现代旅游发展研讨会》,得到了市委、市政府和市旅委、名胜区等部门及社会各界的支持。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王国平批示:“研讨会召开得非常及时,十分成功。向市旅游、名胜区、市古都文化研究会表示感谢。”同时,向研讨会发去贺信。贺信中指出:“古都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经典与瑰宝,是财富,不是包袱;是城市的特色,不是现代化的障碍。如何处理好保护与发展、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中保护和弘扬古都文化,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亟待研究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杭州作为国家首批命名的历史文化名城、重点风景旅游城市和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吴越和南宋先后定都杭州,历时200多年。这既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责任。”“我们将以此研讨会为契机,遵循《杭州行动纲领》,牢固树立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是最大的政绩、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就是保护生产办、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人人有责、保护与发展“鱼”和“熊掌”可以兼得的理念,动员社会方方面面的力量。努力做好古都文化研究、保护、管理、经营的文章,坚决制止损毁破坏古都文化的各种行为,积极推进“中国八大古都“的合作与交流,为弘扬中国古都文化、彰显城市特色、发展古都旅游作出应有贡献!”[编者按]  相似文献   

16.
汪鸿 《改革与战略》2013,29(3):88-90
文化是旅游业创建品牌、提高竞争力的“法宝”.要提高我国旅游业的国际竞争力,必须高度重视旅游文化的建设,深入挖掘旅游文化内涵,营造旅游文化氛围,建立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旅游文化体系.创建文化旅游品牌,发展城市旅游文化,是城市发展旅游业、向国际文化旅游城市迈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于萍 《改革与战略》2011,27(10):131-133
黑色旅游是旅游者通过对死亡与灾难等黑色事件的发生地、纪念地或模拟构造的黑色旅游情景的游览,从而满足受教育、猎奇和受刺激等目的的另类旅游体验活动。文章在探讨黑色旅游概念和特征的基础上,对黑色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进行分析,得出相关结论,是对黑色旅游发展的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8.
魏趁 《魅力中国》2013,(23):8-8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延伸文化产业链、提升旅游文化产品附加值的有效途径。中原文化博大精深。加快文化旅游业发展,既是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客观必然。也是推动中原经济区建设的现实需要。河南要实现“文化强省和旅游立省冶的目标,务必要做好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这篇大文章。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焦作市旅游业发展迅速,成功打造了"太极故里"、"山水焦作"两个世界级旅游品牌,但高品质的文化旅游开发还处于起步阶段,焦作市文化与旅游尚未实现全方位多层次的融合发展。文章梳理和细分了焦作文化旅游资源,对焦作市文化旅游产品开发进行SWOT分析,从历史文化、太极拳文化、煤文化、山水文化、怀药文化等方面提出文化旅游产品的深度开发体系,提升目的地旅游吸引力,促进焦作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贵州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苏洁 《改革与战略》2010,26(6):130-133
贵州地处云贵高原,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历史上是"驿道所经"之地,49个民族(其中有48个少数民族)以大杂居和小聚居的形式居住其间。民族区域内封闭与交往并存,民族文化中个性与共性并生,特色鲜明,底蕴深广。而这些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也已成为贵州旅游发展的优势资源。文章认为,贵州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必须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注重民族文化母体的保护,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在旅游产业发展与民族文化的传承之间找到平衡点和结合点,以取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有力地带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健康稳定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