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张君 《商》2013,(24):297-298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经济获得了快速发展,但区域经济发展失衡问题也越来越凸显,造成区域经济失衡的原因是多样的,这不利于社会经济的长远发展。因此探讨区域经济发展失衡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失衡的现状入手,分析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失衡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李力 《财贸经济》1996,(6):31-33
民族地区财政经济发展的困难、机遇与把握李力一、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对民族地区财政经济的影响我国区域经济格局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和不同的经济体制下是不同的,因而对民族地区财政经济发展的影响也不同。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采取区域平衡发展战略,区域经济格局基本是...  相似文献   

3.
宫超 《商业科技》2013,(26):152-152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加快了我国社会主义的建设发展进程。区域经济对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国家只有加强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视,不断协调区域经济发展发展的路径和方向,才能从整体上促进我国综合实力的提高。本文着重阐述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内涵,并就如何进一步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些意见和看法,以便供广大相关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港口城市的城市经济发展相对于内地来说普遍较快,同时港口城市的经济发展不仅能够带动港口所在城市经济的发展,而且还能带动港口周边区域的发展。一方面,港口城市经济的发展对于我国的整体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而另一方面,港口周边的区域经济发展规模与港口经济发展的规模起到了互动发展的作用。随着我国港口贸易的发展,区域经济与港口经济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本文针对我国港口经济与区域经济之间的互动发展关系进行研究,并为这两者之间的发展提供了一些参考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港口城市的城市经济发展相对于内地来说普遍较快,同时港口城市的经济发展不仅能够带动港口所在城市经济的发展,而且还能带动港口周边区域的发展。一方面,港口城市经济的发展对于我国的整体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而另一方面,港口周边的区域经济发展规模与港口经济发展的规模起到了互动发展的作用。随着我国港口贸易的发展,区域经济与港口经济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本文针对我国港口经济与区域经济之间的互动发展关系进行研究,并为这两者之间的发展提供了一些参考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目前,积极参与和推动区域经济合作已经成为我国对外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这既顺应世界经济形势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在中国已经参加的多层次的,区域、次区域和跨区域的经济合作中,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是中国整个区域经济合作战略中不可获缺的一部分,积极参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将就中国如何参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提出构想。  相似文献   

7.
王明亮 《华商》2013,(10):66-66
自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的令世人瞩目的成就,这离不开适合我国国情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功勋。随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目标与思路的逐步清晰,战略举措效应的逐步发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也逐渐明朗起来。  相似文献   

8.
王志平 《现代商业》2007,(30):285-285,284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基本特征,区域经济合作是我国经济深入发展的必然选择,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和必然要求。信息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相互促进,我国不同区域的信息化水平发展不均衡,因此,不同区域应该“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地走有各自特色的信息化道路,带动工业化建设,促进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东南亚各国努力加强区域经济合作,提升区域经济合作的水平与层次。东南亚是我国的近邻,该区域经济合作水平与层次的提升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及双边关系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我国应尽早做些准备。本文简要介绍了东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形成,分析了该区域经济合作的前景和影响其发展进程的内外因素,提出了我国应采取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环境与资源问题日益突显,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紧迫,低碳发展模式应运而生。受国内外发展压力的影响,低碳经济在我国势在必行。但目前,我国区域间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不利于低碳发展的可持续性。为实现我国低碳经济区域发展的协调,我国应缩小区域差异,实现低碳经济的协调发展;结合区域特点,采取合理的发展策略;鼓励自主创新与技术开发,加强区域间交流合作。进而促进区域低碳经济健康发展,实现中国低碳经济的长期发展。  相似文献   

11.
王婧 《商》2014,(7):187-187
党的历代领导集体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进行了各具特色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探索,极大的推动了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本文就历代领导集体的区域经济发展理论进行分析,结合每种区域经济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总结区域经济发展的经验。  相似文献   

12.
以数字经济的内涵和本质为基础,建立我国30个省市区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评价体系,采用熵值法测算2013~2017年我国各省份数字经济发展状况。研究发现,区域创新能力不足是制约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效率短板;各地区济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整体上呈上升式发展,但仍存在较显著的区域差异:东部地区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而中西部地区数字经济增长速度高于东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相对差距略微缩小、绝对差距依然扩大。根据研究结果,我国应从推动数字经济技术创新、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和因地制宜发展区域经济等方面推动区域数字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3.
魏振达 《商场现代化》2023,(21):110-112
在我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市场经济建设日益完善,为企业发展提供了高质量的市场环境。当前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正在逐渐突破行政区域框架,向经济区运行。区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体现,为了促进国民经济发展,追赶经济全球化的步伐,必须对区域经济发展布局进行优化,提升区域经济发展综合质量。因此,本文将对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区域经济发展布局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分析,并结合实践经验总结一些措施,希望可以对相关区域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4.
区域经济的发展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区域经济的发展速度和质量。目前,我国各地经济发展的硬环境已经基本完善,因此软环境的优化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在这种背景下,本文从三个层面上分析了优良的经济软环境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最后也提出了从观念、人文环境、服务环境三个角度来提升我国区域经济的软环境的建设。  相似文献   

15.
文章利用2015~2020年中国地级市层面的面板数据对数字经济提升我国区域经济国际竞争力的总体作用、异质性影响、间接机制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发现:数字经济发展能显著提升我国区域经济国际竞争力;中介效应检验结果发现,提升技术创新水平、提高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增加政府对教育经费的投入是数字经济发展提升我国区域经济国际竞争力的主要路径;当技术创新水平小于门槛值时,数字经济发展不能提升我国及各地区的区域经济国际竞争力,当技术创新水平大于门槛值时,数字经济发展对我国及各地区的区域经济国际竞争力的促进作用快速提升;随着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东北地区的区域经济国际竞争力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因此,各地区应优化数字经济发展环境,要通过数字化提升各地区技术效率。  相似文献   

16.
祁雯 《致富时代》2011,(2):23-23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两大必然趋势,在此趋势的推动下,我国必须不断参与各种区域经济合作,建立新型的经济关系,让国际性区域经济合作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兴支柱力量。  相似文献   

17.
张爽 《商业科技》2014,(19):147-147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呈现出不平衡发展的态势,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对我国经济建设意义重大。本文通过对分析我国当前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现状和影响因素,提出了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8.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我国区域经济必须做出调整和改革,从而在全球化趋势下更多地受益。本文运用地缘理论及方法,研究了经济全球化趋势下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新趋势,以期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推动我国可持续的经济全球化进程。  相似文献   

19.
数字经济是当前全球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数字经济包括电子商务、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和服务,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商业模式。数字经济的兴起为不同地区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推动了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进程。本文将基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困境,探讨数字经济对不同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吉林省政府提出“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推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方针,这意味着协调统一数字经济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是吉林省经济发展的中心议题。本研究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建立数字经济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基于灰色动态关联度模型对吉林省数字经济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动态关联规律进行实证分析,分析数字经济与区域经济在政府的相关制度安排下协调发展的相互关系。期望为吉林省数字经济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予以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