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土地利用规划中公众参与制度研究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研究目的:通过对当前土地利用规划中公众参与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在我国土地利用规划中建立公众参与制度的必要性。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因果分析法。研究结论:在完善规划公众参与制度的建设中,需要进一步明确公众参与的内涵,提高全社会的参与意识,将规划公众参与对象群众化、分层次多形式相结合。  相似文献   

2.
土地利用规划中公众参与的实践与分析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研究目的:分析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中公众参与案例,总结国内公众参与的实践,为新一轮规划修编提供借鉴.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和案例分析法.研究结果:公众参与对于提高土地利用规划的科学性和实施的可行性有积极的作用.研究结论:土地利用规划编制与实施应体现以人为本、统筹兼顾、集思广益、科学论证、民主决策的规划理念,中国土地利用规划的公众参与已有了良好的开端,但需从符合国情和土地利用规划发展的角度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3.
公众参与机制是落实"构建和谐社会"和"坚持以人为本"的重要手段,也是增强土地利用规划科学性的有效途径,在丰富规划参与主体、增强规划的社会可接受性和实施性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借鉴国内外有关公众参与机制的研究成果,结合我国土地利用规划的特点,尝试从决策咨询、执行监督、评审和公众听证等几个角度,构建我国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公众参与机制.  相似文献   

4.
土地利用规划中公众参与的必要性及现状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通过对土地利用规划中公众参与实施的必要性进行理论探讨,提出土地利用规划中公众参与的层次差异,分析土地利用规划中公众参与制度现状、实施现状和存在的不足.研究表明: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公众参与具有层次性;当前土地利用规划中存在一定程度的参与过程,但总体上说尚处于起步阶段,问题较多.公众参与作为土地利用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尽快建立和健全相关法律制度,增加规划透明度和公开性,尊重和保障公民权利,改进和完善参与方法,重视公众的监督修改意见,实现土地利用规划由静态规划向动态规划的转移,保障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试论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公众参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公众参与是在社会分层、公众需求多样化、利益集团介入的情况下采取的一种协调政策,强调公众对规划的参与、决策和管理.公众参与20世纪60年代起源于美国,70年代引入我国,由于起步晚,公众参与在我国尚处于萌芽和探索阶段,还有许多要改进的地方.今后要做的事是:提高公众参与意识,完善公众参与机制,采取多种形式使公众参与发挥实际效能.  相似文献   

6.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公众参与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随着“以人为本”、“民主参与”等规划理念逐步融入我国规划体系,人们的公众参与意识逐步提高。本文即从公众参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内涵入手,阐述了公众参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现实意义,分析了当前我国公众参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我国公众参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对策,以此为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从学科的角度出发分析土地利用规划学的研究进展和动态变化,分析其研究特点和不足之处,促进其更好的发展。通过文献查询法、统计分析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时期,土地利用规划学的研究类型、研究方法、研究区域、研究主题等都有很大的变化。自1990年以后,土地利用规划学的论文数量、研究机构以及核心作者的数量大幅增加,研究的主题和内容也从单一走向多样化,进入21世纪后研究的主题集中在土地利用规划学的本质探索、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土地利用规划学的结构优化以及新技术与土地利用规划学的融合等方向上,研究的范围也从中尺度向宏观尺度和微观尺度方向发展,土地利用规划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研究结论得出土地利用规划学总体向着良好的趋势发展,但仍存在许多问题有待改善,研究的区域发展不平衡、研究技术先进性与研究成果不匹配、核心作者群没有真正形成等问题;今后需要更加重视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加强研究技术与研究成果之间的联系,完善土地利用规划学的理论体系,加强实证类的主题研究,加强核心作者的培养等,更好的促进土地利用规划学可持续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公众参与土地利用规划的探索--以浙江省嘉善县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探索公众如何参与土地利用规划的编制.研究方法:采用"头脑风暴法",以中加合作试点单位浙江省嘉善县为例,从城乡居民生活质量的改善作为规划的切入点,分7个步骤讨论公众参与土地利用规划的过程和方法.研究结果:公众采用"100美元"意向投资法,确定嘉善县的5项规划主题,即良好的区位条件、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水和空气受污染、建设用地利用效率低、农地保护政策缺乏弹性等,提出相应的行动计划.  相似文献   

9.
土地利用规划中公众利益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目的:明确土地利用规划中公众利益的价值取向有助于实现规划实践的公平性.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和逻辑推理法.研究结果:(1)中国土地的国家和集体所有性质决定了土地利用规划是公众利益的代表.当前中国的土地利用规划在此方面进展滞后,存在诸多问题.(2)西方国家公众利益规划范式的变迁和转移历程的回顾与总结具有借鉴意义.研究结论:基于"时间"与"空间"和"效率"与"公平"之间平衡的原则,给出公众利益价值取向的基本评判标准.  相似文献   

10.
现代美国土地利用规划的发展及其启示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土地利用规划是合理配置土地资源的关键。此文分析了当前美国土地利用规划中公众参与、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的特点、产生背景及其经验教训,并对我国土地利用规划中存在的相应的问题作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研究目的:总结2015年国内外土地资源与利用规划方面的研究进展,展望2016年国内研究趋势。研究方法:文献调研法。研究结果:(1)土地资源领域,土地资源保护、土地生态等是国内外学者的共同关注热点,此外,国内学者还关注土地资源基础理论、土地资源分类与调查、土地资源评价等,国外学者对此关注较少;(2)土地利用规划领域,国内外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分别偏重社会经济宏观驱动因素与具体微观驱动因素,国内土地利用规划研究注重编制技术优化、规划实施评估及规划协同,国外学者则注重规划理论、规划原则及政策属性的探讨。研究结论:创新土地资源基础理论研究;细化土地资源本底要素研究;构建自然资源资产分类与调查方法体系;开展国土空间合理利用评价,优化土地资源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方法;加强农用地数量质量研究,深化生态保护红线管控机制研究;探讨土地利用规划促进统一空间规划体系的作用等将是2016年及未来土地资源与利用规划领域着重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2.
国外土地规划立法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介绍日、英、美三个典型国家土地规划立法概况的基础上,分析国外土地规划立法的主要特点,针对我国土地利用规划立法的现状,提出了我国应借鉴国外土地规划立法的成功经验,制定一部专门的《土地规划法》,在建立与新形势相适应的土地利用规划体系的基础上,协调好与其它相关法律的关系,完善立法体系,并提高公众在规划制定中的参与程度.  相似文献   

13.
中国土地利用法律中的公共参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目的:分析中国土地利用中的公共参与现状,认识公共参与的重要性。研究方法:通过法律文本分析和案例分析,建立由"法律明确度"和"结果拘束力"组成的分析框架。研究结果:改革开放30年,中国对土地利用中的公共参与进行了很多实验,取得一定成就,法律规定也在完善,但还存在着不足,比如公共参与的结果不具有很强的拘束力,法律规定的程序存在很多的缺陷等。研究结论:完善公民在土地利用中的公共参与程序,赋予公共参与以明确的法律效力。  相似文献   

14.
研究目的:以公众参与理论为基础,分析我国土地征收法律制度中公众参与机制的不足,借鉴国外经验提出进一步完善的建议。研究方法:比较法和演绎法。研究结果:土地征收决策要充分吸纳公众参与,利害关系人和其他公众的参与程度应当不同;目前我国土地征收中的公众参与不足主要体现在未能充分听取公众意见和进行专家论证,听证方式适用范围狭窄及具体规定不明确,成片土地征收中的协商内容局限,以及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中的公众参与方式不明确。研究结论:我国土地征收公众参与机制完善的重点是充分听取公众意见,加强专家论证,加强听证方式的作用并进一步明确规定,将协商方式扩展应用到成片土地征收中的补偿安置决策,并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中建立明确的公众参与制度。  相似文献   

15.
土地整治公众参与机制中的社会资本及其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目的:分析土地整治公众参与机制中的社会资本内涵、表现形式及其作用于土地整治的实现途径。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归纳分析法,实证分析法。研究结果:厘清了土地整治公众参与机制中社会资本的概念及层次内涵,阐述了社会资本作用于土地整治的两种实现途径。研究结论:(1)社会资本是农民之间合作的基础,体现在以信任、互惠、规范和合作为基本特征而构建的社会参与网络;(2)土地整治公众参与机制中的社会资本在农村基层组织中得以显化,是建立和优化土地整治公众参与机制的充分必要条件;(3)社会资本与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