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基于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研究长株潭城市群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996-2005年,区域耕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变化幅度较大,交通用地变化较快.人类活动对区域土地利用干扰度较强,且有增强趋势.各地类重心分布发生一定偏移,耕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重心偏移较明显,有向北移动趋势.人口、经济、政策等人文因素是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人为影响程度是区域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2.
城市群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成都城市群将带动四川融入到国家发展战略中。然而,国内城市群的发展并无太多经验可循,各地城市群也在摸索中不断前进,显然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也多。利用文献研究、比较与借鉴等研究方法,分析土地利用审批程序(ULURP)的核心理念,结合成都城市群的特点和面临的问题,提出ULURP对成都城市群发展的借鉴及启示,主要表现在:土地利用规划委员会的设置与运行、竞争机制的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参与机制的引入、沟通机制的建立等。  相似文献   

3.
关中城市群土地集约利用与碳排放关系演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目的:探究关中城市群土地集约利用与碳排放关系,梳理二者演化特征。研究方法:脱钩分析,面板数据模型构建。研究结果:(1)2000—2014年关中城市群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与碳排放水平均呈上升趋势,城市间差异明显;(2)关中城市群整体土地集约利用与碳排放尚未脱钩;(3)关中城市群土地利用集约度与碳排放强度曲线呈现倒N型。当土地利用集约度达到临界值后,碳排放强度将会逐步递减,并趋于平稳。研究结论:关中城市群土地集约利用与碳排放尚未脱钩且土地利用集约度未达到临界值,土地低碳集约利用还有待进一步优化。  相似文献   

4.
为揭示城市群发展对区域生态风险的影响,以位于长江经济带的长株潭城市群为研究区,利用1993-2013年Landsat遥感数据,定量获取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并基于移动窗口的景观生态风险指数,获得区域空间连续的生态风险指数等级分布图,分析长株潭城市群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及生态风险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20年来,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较为显著,建设用地呈持续增加的趋势,耕地、林地面积在波动中减少且变化明显;近20年,生态风险等级面积变化显著,低风险区波动减少,中等风险区先减少后增加,较高风险区、高风险区均波动性增加。本研究为长株潭城市群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生态风险的有效防范,以及对城市建设用地开发边界和生态红线的确定提供了参考,也为区域生态风险定量评价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5.
基于DEA的长株潭城市群用地扩展的经济效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长株潭城市群扩展用地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中的C2R模型,结合长株潭城市群现阶段土地利用的特点选取一定的输入和输出指标,对该区域2000~2010年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进行定量分析,并对该区域DEA无效年份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对提高长株潭城市群用地扩展的经济效益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有针对性地对土地各投入要素进行合理配置,提高第二三产业人员的就业素质以及加强土地市场的信息流通.  相似文献   

6.
土地利用变化研究评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刘伟 《农村经济》2005,(3):100-102
土地利用变化研究是目前全球变化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本文从宏观尺度、微观尺度和土地利用变化模型与方法等角度对土地利用变化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认为在今后的土地利用变化研究中,应当加强对不同尺度土地利用变化问题的综合研究,促进研究所涉及相关理论的综合及模型的集成。  相似文献   

7.
环境友好土地利用是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内容.从环境友好的土地利用出发,选择18个因素作为参评因子,建立土地利用环境友好指数综合评价体系,并对2005年长株潭城市群土地利用环境友好指数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长株潭城市群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区域差异较大,长沙市环境友好指数最高,其次为株洲市,再次为湘潭市,并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最后针对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的需要提出了土地环境友好型利用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8.
以张家界市永定区为例,利用其土地利用现状及变更调查数据,历年社会经济统计资料,分析了1996~2005年湘西北喀斯特山区土地利用变化过程与特点,并定量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十年间,研究区耕地、其他农用地和未利用地面积逐渐减少,园地、林地和建设用地面积有所增加;土地利用程度较高,但整体综合指数不稳定,正处于土地利用的调整时期.人口增长、经济和旅游业的发展是影响湘西北喀斯特山区耕地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9.
边境土地利用变化及其与贸易发展互动关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综述国内外有关边境土地利用变化及其与贸易发展的互动关系研究,总结已有研究的主要特点,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理论分析法。研究结果:在边境土地利用变化、土地利用变化与贸易发展响应等方面研究取得重要进展。研究结论:边境土地利用变化及其与贸易发展的互动关系研究意义重大,未来可在边境土地利用变化与贸易发展耦合关系、驱动机制、时空模拟以及不同边境地区土地利用与贸易发展的差异性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0.
区域土地利用变化过程、格局与驱动力研究是揭示全球与区域尺度土地利用/覆盖变化规律的有效方法。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程度和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等模型方法,分析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各地类转化方向以及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8年间,研究区域土地利用变化显著,耕地面积减少最大,减幅达到28.39%,主要转移方向为建设用地、养殖和林地。养殖水面和建设用地大量增加,增幅分别为200.62%、84.83%,主要增加来源为耕地和水体。土地利用变化主要驱动因素为人口增加、经济增长、政策因素、城市规划以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相似文献   

11.
武汉城市圈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目的:分析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现状,构建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模型,基于两型社会建设目标优选方案,以实现城市圈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研究方法:通过设置决策变量、建立约束方程,构建多目标模型;应用matlah软件和灰色预测方法等求解模型,获得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方案;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选择最优方案。研究结果:在充分考虑土地利用与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相互协调的情况下,建立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方案评价指标体系,得到最优方案。研究结论: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方案兼顾各业用地需求,优化各类土地资源配置,符合两型社会目标的发展要求。  相似文献   

12.
城市工业用地效率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目的:对中国各省2005—2010年城市工业用地效率变化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方法:采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测算全国各省2005—2010年城市工业用地效率,在此基础上,运用混合模型和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全国城市工业用地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1)城市工业用地效率差异大且呈现下降的趋势;(2)各省的城市工业用地效率变异系数呈现扩大趋势;(3)影响城市工业用地效率的主要因素是工业行业规模、土地市场化水平、工业行业对外开放程度、工业行业集聚程度。工业行业产权结构对城市工业用地效率并不具有显著影响,而工业行业技术水平和工业行业结构对城市工业用地效率的影响还需进一步检验。研究结论:城市工业用地效率差异大,变化复杂,受多种因素共同影响,未来的政策应当提高土地市场化水平,注重工业行业的规模化经营,努力提升工业行业科技水平及开放化程度,并合理规划好工业园区或开发区,促进工业行业发挥集聚效应,最终提升工业用地效率。  相似文献   

13.
中国城市工业用地配置的空间错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本文以中国345个地级以上城市为空间分析单元,构建了工业用地配置与工业经济发展的空间错位指数,探索2000—2018年中国城市工业用地配置空间错位的时空格局变化及影响因素。研究方法:空间自相关、地理探测器。研究结果:(1)全国城市工业用地配置空间错位指数呈波动下降趋势。(2)各城市工业用地配置空间错位指数贡献度的差异减小,总体呈现从沿海城市向内陆递减的特征;正向错位区域增加,分布从东部沿海扩张到中西部地区;负向错位区域减少,零星分布在西部和东北地区。(3)城市工业用地配置空间错位呈现集聚格局,且集聚格局变化较大;高值集聚区在长三角和环渤海区域加强,低值集聚区由四川周边城市集聚转变为以四川为中心的周边省市集聚的格局。(4)土地利用政策、市场规模以及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对城市工业用地配置空间错位的影响变强,而劳动力规模、交通条件、技术创新对城市工业用地配置空间错位影响变弱。研究结论:城市工业用地配置与工业经济发展存在空间错位现象,土地利用政策、市场规模以及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对城市工业用地配置空间错位存在较强影响。  相似文献   

14.
研究目的:探索京津冀城市群县域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时空格局与驱动因素机理。研究方法:DEA模型、变异系数、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与Tobit模型。研究结果:研究期内,京津冀城市群县域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均值为0.709,年均效率显著提升,整体效率差异程度有所收敛。不同省市、不同层级区县效率均值存在显著的时空分化,空间集聚态势显著增强,“核心—外围”现象持续凸显。受区县行政级别和社会经济发展基础的双重梯度差距影响,不同因素的作用机理存在明显的差异性。研究结论: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亟需严控县域城市用地低效蔓延,促进产业形态和资源配置转型升级。打破行政级别壁垒,完善产业和功能的县际传导,深化城市群核心区域对于外围区县的辐射带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研究目的:分析建设用地供应规模、建设用地供应结构变化对城市发展质量的影响效应,为以提高质量为导向的新型城镇化战略提供参考。研究方法:采用构建综合指标体系的熵值法测度城市发展质量,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对土地供给与城市发展质量的相关性进行验证分析。研究结果:无论是建设用地供应规模,还是建设用地供应结构(工业用地占比、商业用地占比、住宅用地占比、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占比),均与城市发展质量之间存在倒U型曲线变换关系,即建设用地供应规模和建设用地供应结构在服务于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时候,均存在一个动态的最优值或者最优比例。研究结论:建设用地供应对城市发展质量的影响是动态调整的,需要根据建设用地供应和城市发展质量的实际情况来确定最优的建设用地供应规模和供应结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究长江中下游粮食主产区城镇化与耕地利用生态效率两者间的耦合协调发展时空特征,为新型城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支持。方法 文章基于城镇化与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内涵及耦合机理,采用多因素综合分析法及SBM-DEA模型,测度长江中下游粮食主产区71个地级市城镇综合指数与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并引入耦合协调度模型及空间自相关模型探究两者间耦合协调度及时空演化规律。结果 (1)长江中下游粮食主产区城镇综合指数整体呈显著上升趋势,由2007年的8.11增加至2019年的16.10,平均增速达6.50%;年均耕地利用生态效率为0.70,整体呈现小幅波动下降的趋势,年均耕地利用生态效率表现为江苏>江西>湖北>安徽>湖南;(2)城镇化水平与耕地利用生态效率耦合协调度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由2007年的0.21提高至2019年的0.40,但两者暂未步入协调阶段;(3)城镇化水平与耕地利用生态效率耦合协调度在地理空间上存在空间正相关性,且相关性程度逐渐增强,其中高—高集聚区主要分布于长江中下游粮食主产区的东部地区,而低—低集聚区则主要分布于长江中下游的西部地区,且随着时间变迁,该集聚格局呈逐步扩大态势。结论 应有序推进城镇化发展,强化耕地绿色发展理念,并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积极构建邻近市域之间的合作机制,推动城镇化与耕地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7.
基于洛伦兹曲线的全国城市土地利用现状抽样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目的:分析中国城镇土地利用现状主要指标的聚集特征并评判其合理性,为国家制定宏观层次的城市土地利用调控政策提供依据。研究方法:以2007年全国城镇地籍调查汇总数据为基础,按照分层抽样方法选取55个市(区)级、168个县级汇总单元作为分析单元,用洛伦兹曲线及基尼系数进行抽样城市城镇土地利用现状的聚集特征研究,并结合相关标准进行合理性评价。研究结果:(1)市级单元5类主体用地分布均衡,县级单元用地结构分布离散度较大;(2)所有抽样单元的土地利用强度和人均用地指标分布较为均衡;(3)抽样单元相关指标的众数水平与《城镇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的规定相近,但众数单元比例和合格单元比例较低。研究结论:(1)城市用地结构的稳定性与城市发育程度正相关;(2)中国大多数城市建设用地规划亟待加强;(3)现行《城镇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需细化修订。  相似文献   

18.
研究目的:从理论和实证两个层面分析乡村振兴背景下封闭式宅基地使用权的资源错配、治理路径及制度绩效。研究方法:理论分析法、定量定性混合研究方法。研究结果:(1)乡村振兴背景下,封闭式宅基地使用权与人口流动性增强的环境变迁不相适应,产生宅基地资源错配。(2)优化宅基地资源配置,需先行厘清村庄内部人地关系,进而建立外来农民非户籍所在地有偿使用宅基地制度。(3)向外来农民放开宅基地使用权对区域产业集聚与城乡融合发展具有更深层次的制度绩效。研究结论:允许外来农民在非户籍所在地有偿使用宅基地,是优化宅基地资源配置的制度改革方向。  相似文献   

19.
快速城市化导致了大面积的城市扩张和大规模的生态破坏,随着城镇化发展到以城市群为主体的阶段,探讨城市群国土开发活动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对于指导区域开发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为研究区,从投入、产出以及土地联系三个角度构建国土开发强度模型,通过测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反映国土开发活动的生态效益,运用双变量空间自相关模型、普通最小二乘法以及空间回归模型对二者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测度。结果表明,(1)在研究期内,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国土开发强度呈现显著提升,土地开发活动的生态效益有略微下滑;(2)国土开发强度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之间呈现负相关关系,并且具有空间依赖性。国土开发活动与生态系统之间是一个相互影响的复杂系统,未来要加强城市群生态系统的统筹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