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民生型政府的建立要求建立和健全以民生为本,保障民生和改善民生的公共投入体系.为了确保公共投入的民生取向,必须建构一系列公共投入机制,主要包括公共投入的价值引导机制、利益表达机制、财权约束机制、公共投入的绩效评估机制和财政风险的防范机制.  相似文献   

2.
当前,保障和改善民生现已成为各级政府的重心工作。欣喜各级政府近年来解决民生问题所取得的较好成效的同时,实际工作中仍然存在人们对民生内涵认识不够全面、对政府财力供给与民生需求之间的矛盾理解不够充分等问题,值得关注。本文在分析保障和改善民生需关注的几个问题基础上,提出了针对性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保障和改善民生关系到人民对执政党及其政策、领导体制的认同,带有鲜明的时代性。目前,中国现代化的推进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随着实现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社会深层次矛盾会不断显现,民生问题已逐渐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文章明确提出民生经济是现代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呈现的命题,也是时代深刻变化给中国实现现代化提出的新要求;作者多维度探讨和剖析中国实现现代化进程中的民生取向,围绕民生建设中的市场化影响,以及现代化进程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约突破这两个问题,进行了分析与评价;并基于那些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有可能被放大的民生问题预警的状况下,寻求保障和改善民生制约的突破口,探寻民生保障和改善的路径与抓手。  相似文献   

4.
着力保障改善民生是烟台市解决社会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科技进步则是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支撑力量。烟台市科技进步与民生改善的实证研究表明,科技进步与民生改善之间具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烟台市科技进步无论是从投入还是产出来看,既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也存在一定问题,以科技进步促进民生改善,要把对科技进步进行评价的指挥棒逐步转向满足民生需求、实现科技惠民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国民旅游已成为一个关乎民生的旅游新课题,发展旅游可以促进民生质量改善,反过来,民生改善也更有利于促进旅游的良性发展。旅游与民生在概念、内容和产业上具有共性,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层面上有着很强的关联性。文章基于旅游与民生的内涵及关联性,进行基础理论分析,为后续旅游与民生相互促进和发展研究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6.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近年来民生财政已经成为社会各界讨论和关注的热点问题,扩大财政用于民生方面的支出,也已经成为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的重要工作之一。文章通过对民生财政概念的诠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指出我国在民生财政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现行的财政体制下,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现行社会制度条件下,发展民生金融对保障与改善民生、缩小贫富差距、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我国金融业应当牢固树立"民生金融"理念,切实转变金融服务方式,持续推动民生金融业务创新。在制度与政策层面上,应从民生需求出发调整金融机构设置,制定和调整民生金融政策法规,实施支持民生金融的财政税收政策措施,建立健全民生金融风险管理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8.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公共财政天然的责任。辽宁财政部门不断加大民生投入力度,优化支出结构,针对就业、社保、教育、医疗、安居、三农等民生领域突出的矛盾和问题,积极采取措施,取得较好成效。同时,在系统总结和科学展望的基础上,提出未来工作的基本思路和政策取向。  相似文献   

9.
羊健 《大众商务》2010,(12):159-159
国之税收,民惟邦本。党的十七大中明确提出要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把改善民生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改善民生进入了可见、可感、可操作的层面。改善民生,始终直接或间接的与税收发生着关联。任何一项制度的影响都具有双面性,如何最大程度的发挥税收的作用,取决于制度本身以及直接执行者。税收为国之本,影响甚为明显,在建设和谐社会的步伐中,我们愿意看到税收促进发展,发展改善民生,让小康离每个人更近点。  相似文献   

10.
环境保护是保障和改善民生题中应有之义,环境保护是发展问题,也是民生问题,是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具体体现。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环境保护,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必须解决好城市污染问题;必须把保护农村环境安全放在重要位置;必须实现共建共享。  相似文献   

11.
国之税收,民惟邦本.党的十七大中明确提出要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把改善民生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改善民生进入了可见、可感、可操作的层面.改善民生,始终直接或间接的与税收发生着关联.任何一项制度的影响都具有双面性,如何最大程度的发挥税收的作用,取决于制度本身以及直接执行者.税收为国之本,影响甚为明显,在建设和谐社会的步伐中,我们愿意看到税收促进发展,发展改善民生,让小康离每个人更近点.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对民生改善有深切的关注,他提出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根本宗旨为改善民生提供了思想保障。毛泽东事实上确立了民生改善的政治前提、制度基础、思想保障,为民生改善打下了坚实基础。他强调加快经济建设以改善民生;他重视文化建设,以文化丰富人们精神生活;他紧紧依靠人民群众,以群众利益为根本。同时,毛泽东民生思想也有其历史局限性,诸如急于变革生产关系,忽视了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过分追求平均,忽视了效率的提高;偏重生产建设,忽视了人民生活的改善等。  相似文献   

13.
税收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经济手段,要自觉服从和服务于改善民生,推动社会和谐进步。近年我国财政税收政策正日益向民生倾斜,呈现了“税收增长”与“民生改善”的因果性,但还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解决。在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经验的同时,还要在关乎民生的就业、教育、医疗等重大问题上改革相应的税收政策,充分发挥税收杠杆在改善民生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民生是党和政府当前关注的重点内容,也是公共财政的支出重点。本文从公共财政的视角分析了当前民生财政建设面临的主要难题,针对性地提出了进一步推进民生建设的政策建议,以求未来财政在民生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15.
公共经济管理对民生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大力发展经济,只有具备了一定的物质基础才能更好地改善民生。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对于经济的增长具有重要作用,没有了人民的经济活动,经济会停滞不前,民生的加强也就无从谈起。如果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国家不改善民生,不把经济成果向社会分享,人民也会对国家和政府产生强烈的不满。由此可见,探究公共经济管理与民生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关注解决民生问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从而要求财政将工作重心转移到服务民生上来。民生财政是建设财政的相对产物,以公共财政为理论和制度基础,是公共财政理论的中国化,体现了我国财政改革的方向。为建设民生财政,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应以保障民生为导向和目的,进一步明确政府职能,将逐步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民生财政建设的重点。  相似文献   

17.
民生思想在中国历史悠久。作为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概念,民生财政近年来备受政府和学界关注。本文试图就国内学者对民生财政的最新研究做一个简要的梳理,主要从何为民生、何为民生财政、民生财政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实证分析以及如何构建民生财政等五个方面进行综述。最后,在简评与展望中,笔者提出了民生财政的一个概念和用现代经济学方法构建民生财政理论体系的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18.
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扩大内需还是保障民生是我国近十年来政府投资或财政预算面临的选择困境。本文认为"扩大内需保增长"是具有GDP导向的政策目标,与保障民生目标既有一致性,更有冲突性。本文通过基于地方财政面板数据的民生投入考察,研究发现:"扩大内需保增长"型财政政策并未对民生投入产生显著的"排挤效应";我国各地区民生支出重点较为一致;区域民生财政投入与同时期的预算收支高度相关,与GDP增速相关不大。最后,本文指出将城乡统筹发展作为政府投资的重点,是实现扩大内需和保障民生目标的重要耦合点。  相似文献   

19.
构建民生财政,着力改善民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由建设性财政到建设性公共财政,再到构建民生财政,要求比以前任何时候都要更加关注民生,改善民生。构建民生财政,解决民生问题,下大气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是让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让人民群众共同沐浴民生财政的阳光,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和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20.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进入攻坚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战略机遇期,改善社会主义民生和扩大人民民主成为党和国家近年来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着力关注的问题。解决这两个问题,就必须认识到两者是一个整体,着力改善民生可以为扩大人民民主提供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努力扩大人民民主可以为改善民生提供积极因素和政治保障;民生和人民民主的最高命题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