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新增建设用地指令性配额管理的市场取向改进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目的:通过案例分析,揭示改进农地非农化开发指令性配额管理体制的方向。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和案例分析法。研究结果:在中国农地非农化开发中,地方政府是第一顺序的土地开发者,中央以新增建设用地配额的形式统筹分配土地开发权,这一指令性配额管理体制与土地公有制以及当前所处的转型发展阶段总体上是适应的,但这一体制的“刚性”也引发了很多矛盾。改进指令性配额管理的可能路径是实行新增建设用地配额与其耕地保有量挂钩,构建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市场对配额进行调剂。研究结论:沿着可转让配额方向推动农地非农化开发的指令性配额管理体制改革,是实现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与市场机制有效衔接和协调的一个可选路径。  相似文献   

2.
研究目的: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合理分配是实现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和减量化,建立节约集约用地激励和约束机制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考虑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区域分异,构建包括人口、二三产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耕地保有量、建设用地可拓展空间的新增建设用地计划下达指标分配体系,并结合区域建设用地经济增长贡献率分配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折抵指标,为全国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分配提供方法参考。研究方法:综合评价法、经济计量法和对比分析法。研究结果:(1)基于经济发展阶段和资源禀赋差异构建新增建设用地计划下达指标分配体系,既考虑社会经济发展的用地需求,又兼顾区域资源禀赋的供给约束,评价体系更为全面;(2)考虑不同区域建设用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分配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折抵指标,优化了新增建设用地供给结构,能够兼顾资源配置的效率。研究结论:本文为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分配提供了更为科学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前,我国建设用地供给主要是通过新增建设用地指标来进行调控,具体来讲即是土地管理部门根据不同地区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土地资源需求下达用地指标。近年来,全国各地建设用地都呈现出  相似文献   

4.
通过将流量建设用地指标引入土地利用计划管理体系,解决现有的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采用文献资料法,理论分析法进行研究,通过新增与存量用地供应关系分析,构建基于新增与清退互补的流量管理模型,模型通过新增建设用地供应难度系数和新增清退比,调控土地供应来源结构,支撑流量管理。研究发现,土地利用计划流量模型通过引入流量建设用地指标和新增清退比的设置,可提高土地供应能力,优化土地空间格局,撬动存量用地开发,提升高度城市化地区的土地利用计划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5.
推进现行建设用地指标使用制度改革,是完善土地规划与计划实施机制的根本要求.运用制度经济学研究范式,阐释建设用地指标市场化流转的动因、局部探索,并分析其绩效,认为市场化流转是我国建设用地指标使用制度改革的基本方向,同时,提出了相关的规范建议.  相似文献   

6.
上海市建设用地减量化运作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目的:系统总结上海市建设用地减量化的运作机制,提出减量化机制完善方向。研究方法:描述分析和政策分析方法。研究结果:"五量调控"是上海市建设用地减量化的基础运作机制;资本深化和技术积累是上海市建设用地减量化的驱动机制;建设用地减量化与规划发展空间需进行动态优化;指标转移机制较为完善,指标使用形式多样;市场与政府宏观调控相结合推进了减量化;实现了土地发展权的还原。建设用地减量化是对现行土地管理制度的创新发展,还需在相关政策配套方面进一步完善。研究结论:上海市建设用地减量化吸收和借鉴国内其他省市建设用地管理创新经验,是国家土地管理政策基础上的发展创新,提供了一个解决建设用地配置效率与公平矛盾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7.
研究目的:分析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管理的弊端,研究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的办法。研究方法:理论模型法、实证分析法。研究结果:建设用地差别化管理优化了不同区域、不同部门、不同产业之间的土地资源配置效率,减少社会整体福利损失,实现了土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改进。研究结论:建设用地差别化管理提高了土地资源利用效率,是对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的调整和修正,是一种有价值的探索。  相似文献   

8.
连央行都开始关注土地问题。有媒体报道:6月6日,在央行举办的气候变化与配额交易研讨会上,央行有关方面提出,为缓解压力,建议探索实行土地配额交易机制。所谓土地配额交易机制,是指借鉴国际碳配额交易机制,通过引入土地生产当量(单位土地标准产出)的概念,界定和分配土地生产当量配额,允许配额在不同地区间进行买卖,形成全国性土地生产当量交易市场,在保持总量平衡前提下,使城市建设用地增长与耕地生产当量挂钩,  相似文献   

9.
"十二五"时期,随着太原市经济的迅猛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土地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加之后备资源严重匮乏,土地管理工作面临着保障发展和保护资源的"两难"局面. 根据相关统计,结合太原市转型、跨越发展的战略方向,初步估算实现"十二五"经济目标,共需增加建设用地约15万亩.目前正在编制的太原市2006年~2020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初步确定,未来规划期(2011年~2020年)规划新增建设用地指标总量为20.55万亩,按平均值计算,"十二五"期间安排新增建设用地总量为10.275万亩.  相似文献   

10.
研究目的:研究成都市建设用地指标市场化配置实践,并提出可能的风险和相关建议。研究方法:在界定相关概念的基础上,分析建设用地指标交易的产生背景,总结其对现有土地管理方式的影响。研究结果:建设用地指标交易制度体现了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成果,发挥了市场定价的机制作用,有助于转变政府职能,并能够适当引入社会资金。研究结论:当前建设用地指标市场化配置宜采取先试点,后推广的方案,并注意在科学准确的数据分析基础上提前谋划指标交易的下一步走向,同时探索新的方式实现指标落地。  相似文献   

11.
研究目的:剖析中国建设用地配置中不同政府失灵的成因、影响与相互关系,探索相适宜的综合性改良框架及实现路径,为国家建设用地配置优化改革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文献研究、逻辑分析与框架设计。研究结果:中国当前的建设用地配置存在两种政府失灵,并且这两种政府失灵涉及不同类别的政策问题,因而单一的技术性对策无法达到理想的解决效果,故需要依据不同的问题特征,设计构建综合性的政府失灵改良框架进行指导作用。研究结论:中国建设用地配置同时存在政府失灵Ⅰ与政府失灵Ⅱ。前者发生于政府内部,以央地关系失衡下建设用地计划管理机制失效为特征;后者发生于政府外部,以政府过度干预市场机制、扭曲土地资源配置为特征。对应于这两种政府失灵,本文设计涵盖6类调控工具的综合性改良框架。其中,针对政府失灵Ⅰ,主要有观念性调控、规划性调控和经济性调控3类,其可行路径包括转变形成目标相容的管控理念、构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引入指标交易与管理平台等;针对政府失灵Ⅱ,主要有规则性调控、探索性调控和产权性调控3类,其可行路径包括健全土地市场运行规则、探索创新存量土地开发模式、构建现代土地产权体系等。  相似文献   

12.
研究目的:基于上海市建设用地减量化的政策背景,分析上海市土地指标交易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探讨如何建立土地指标市场化交易机制,为上海市土地利用制度改革提供经验借鉴。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和实地调查法。研究结果:上海市土地指标交易存在交易半径较狭小、市场化程度较低、定价机制不合理、收益分配不完善等一系列问题,应研究市场竞争与政府调控相结合的指标交易机制。研究结论:针对经济快速发展与土地指标短缺的现实矛盾,上海市政府应从机制构建与配套措施两方面进行土地指标市场化交易体系建设,以推动上海市土地市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研究目的:探究中国城市建设用地资源错配的产生机理并对其来源进行分解,为纠正城市建设用地资源错配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基于Cobb-Douglas生产函数,采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并尝试对HSIEHKLENOW的资源错配模型进行拓展。研究结果:考察期内工业、住宅用地存在过量配置,而商服用地则配置不足,且造成三类建设用地资源错配的主要来源不尽相同。研究结论:短期内纠正存量建设用地在不同行业间的资源错配已成为土地资源约束下提高经济产出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4.
发达国家土地征收补偿制度及对我国的借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推进,征地已成为新增建设用地的主要来源,这也是全世界普遍的现象."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在土地征用补偿制度方面的有益经验,对于有效地改革和完善中国的土地征用补偿制度,保障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研究目的:把握经济社会发展与建设用地的变化规律,界定建设用地理性目标,破解建设用地指标分配难题。研究方法:比较分析法,函数模拟法,模型计量法和多方案比较法。研究结果:2010年和2020年南京市建设用地理性目标分别为1.69×105 hm2和1.94×105 hm2,2006 — 2010年和2011 — 2020年间南京市新增建设用地至少要保持在2.41×104 hm2和3.02×104 hm2规模上。研究结论:(1)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国经济发展对建设用地需求仍处于上升阶段;(2)实证分析结果验证了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区域差异明显的理论预期。  相似文献   

16.
中国高等学校建设用地标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目的:提出科学制定中国高校建设用地标准的思路与方法。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和比较分析法。研究结果:高校建设用地构成、高校类型划分、指标结构是中国高校建设用地标准的关键问题;确定了各类高校用地的测算指标。研究结论:对5个学科门类和2个重点建设模式高校,分别规定了生均建设用地指标,可以作为中国高等学校建设用地审批、规划设计和监督检查等决策行为的参考技术标准。  相似文献   

17.
研究目的:把概念规划引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完善其编制方法.研究方法:文献资料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研究结果:概念规划是为城市规划服务的,通过与土地利用战略研究的对比可知,概念规划的理念与方法可引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研究结论:引入概念规划理念与方法,强化土地利用战略研究,引导空间分区,指导用地指标分解以及用途管制规则,促使指标控制与分区控制相结合.  相似文献   

18.
小城镇建设用地指标配置模式--以重庆市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目的:构建一套系统的、动态的小城镇建设用地总量控制模型,寻求在总量约束下如何实现用地结构优化和供给速度合理化的配置方案.研究方法:文献资料分析和数学模型法.研究结果:可持续发展的小城镇建设用地指标配置模式,解决了小城镇建设用地总规模问题、建设用地结构配置以及小城镇建设用地供给速度问题.研究结论:小城镇建设规模要结合当地实际,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把有限的土地资源配置到优势产业或部门中去,发挥其最大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