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农村部分地区出现了“和尚”新一族,他们披袈裟,敲木鱼,嘴上念念有词,整天奔波于乡间农户,念经、做法事,有一副“和尚”的样子,但他们并非志在佛门,潜心修行,而是要吃喝,索钱财,一年收入少则七八千元,多则上万元,成了披着袈裟的“光头”富户。这类富户,大致出于三种“和尚”:一是一本经书的世家“和尚”。这类“和尚”既没到寺院“入门”拜师,更未到佛学院“深造”,仅凭一本经书和自己的小聪明,专靠念经、做法事赚钱,并自称为“和尚”世家,以致远近闻名,谁家有人去世了非请他不可。二是半路“出家”的搭台“和…  相似文献   

2.
“外来和尚会念经”。聘请“外来和尚”,成了厂长经理们的热门话题。笔者不敢低估“外来和尚”的“道行”,但对他存有三思。一思是不是真“和尚”。凭什么说“外来和尚”是真“和尚”,是听其自诩出自某“高山深寺”及“修行”的文凭,还是看其披着袈裟、脖挂佛珠,或者听其说上两声“阿弥陀佛”、诵上两句“经文”,就认为他是个地地道道、货真价实的真“和尚”。即便是这样,文凭还有正规院校、函授、职大之别,“和尚”还有真假之别。一些善于钻营的凡夫俗子利用你“求  相似文献   

3.
<正>“和尚挑水”的故事,男女老少,尽人皆知: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原因是三个和尚“吃大锅饭”,不是比“多劳”,而是比“能少干就不多干”,谁多干是冒傻气,谁投机是能人。现在,在老百姓当中还流传着一种说法:会干的不如会拍的,会拍的不如会送的,会送的不如肯……  相似文献   

4.
有间在一座大湖中央的庙宇,庙中供奉着传说中菩萨戴过的佛珠链子,一位老住持,带着几位年纪较轻的和尚修行。有一天老住持召集他们说:“菩萨链子不见了!”年轻的和尚们都不敢置信,怎么可能不见呢?因为庙中惟一的门24小时都会由这几位和尚轮流看守,外人根本进不来。老住持以平静的口吻说:“只要拿的人能够承认犯错,然后好好珍惜这串佛珠链子,愿意将链子送给这个人。”于是给他们七天  相似文献   

5.
孙慧 《企业经济》2003,(6):134-135
俗话说:“外来的和尚会念经”。这句话可以说是褒贬参半。褒的是一个单位新来的主管或领导干部能够从外面带来新的思维、成功的经验和对本单位新的认识以及新的定位等等,这样必然会给本单位的工作带来新的起色。贬的是新来的“和尚”不了解当地的“庙”,“庙”里的“和尚”也不了解新来的“和尚”,新“和尚”即使没有“真水平”,也有可能会因为是从外面请来的“专家”,而给人一种会念经的感觉。外来的“和尚”刚到之时,必然引起众多土生土长的“老和尚”的各种猜测和观望。我们周围的人肯定时刻紧盯着我们,他们会分析我们是否值得尊敬和信任…  相似文献   

6.
笑口常开     
不反对一天晚上,美国总统林肯在忙碌了一天之后上床休息。忽然有人求见,原来是个惯于钻营的人告诉他,有一位关税主管刚刚去世,这人问林肯是否能让他来取代。林肯回答说:“如果殡仪馆没有意见,我当然不反对。秃字一个秀才遇见一个和尚,秀才想出和尚的丑,便问和尚:“师傅,秃驴的‘秃’字怎么写?”和尚说:“就是秀才的‘秀’字,屁股略为弯弯掉转就是了。”学过节要过“逾越节”了,一对新婚夫妇不懂繁琐的节日礼仪,于是丈夫叫妻子去偷看邻居铁匠家是怎么过的。妻子走近窗口,看到铁匠正用煤铲打老婆呢。妻子回家后,丈夫问她看到…  相似文献   

7.
由和尚撞钟说起……──兼议工作态度与效率冀洲寺届的和尚除颂经、生禅之外,撞钟大概就是正而八经的一项工作了。所以人们常说"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钟总得撞吧,这似乎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事情。如某同志因工作环境不理想,情绪低落,便会自叹其气:"唉,当一天...  相似文献   

8.
忽然一笑     
白维纯 《审计月刊》2006,(5):F0003-F0003
秃与秀一日,秀才行路遇到一和尚,秀才问:“师傅,请教秃驴的秃字怎么写?”和尚答:“秀才的秀字歪歪屁股就成了!”不要等了绅士初次到伦敦,对警察说:“我和妻子各自走失了,要是她经过这里,你可以叫她等在这里吗?”警察:“可是我不认识她呀!”绅士:“呀!一点不错!我真没有想到这事,那你叫她不要等了。”母子对话一天,蚯蚓妈妈带着一群蚯蚓孩子在地上爬呀爬呀。这时候最小的蚯蚓孩子问蚯蚓妈妈:“妈妈,妈妈,爸爸去哪儿了?”蚯蚓妈妈说:“你们的爸爸跟着渔夫钓鱼去了。”新鞋莫里森买了一双新鞋却不穿。一星期后妻子问他:“你为什么还不穿那双鞋…  相似文献   

9.
边龙 《企业文化》2005,(7):29-29
有部小说里说一个和尚给自己起个“不可不戒”的法号。这是和尚用自己的法号提醒自己:如有“不戒”将铸成大错。其实,无论是个人还是团体,面对繁杂世界无处不在的引诱和群立的竞争对手,都有“不可不戒”的东西,都有“不可不戒”的理由,国企的企业文化也有“不可不戒”的东西。  相似文献   

10.
有话好好说     
刘建强 《中国企业家》2005,(22):119-119
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和尚正在讲故事。他讲的是:三天不读书,后果很严重,言语无味道,面目亦可憎。和尚堕入了文字障,看来不是真和尚。不读书的入也不乏说话有趣的,比如旧社会说相声的。现在的企业家们知识水平高涨,可是论坛来论坛去,面目可喜者寥寥。有趣并不是评价一个人是否会说话的惟一标准,还要有用,最好有大用,最好有大用又有趣。  相似文献   

11.
乡村纸扎匠     
朱海东 《乡镇论坛》2013,(30):30-31
在我们村的手艺人当中.纸扎匠有着独特而重要的地位.说它独特.是因为只有二和尚朱献彬才会:说它重要。是因为谁到末了都免不了一死.而纸扎匠就是为死者服务的。所以.每当村里死了人.管事的交办的第一桩差事.就是去请二和尚朱献彬扎纸人纸马.  相似文献   

12.
百俊村     
山西省运城地区临猗县楚侯乡有个村子叫百俊村。相传很久以前,村北高岑上,桃、梨、柿树成片,杏树成林,素称“花果山”,土山岗上有个寺庙,名叫华法寺,寺内松柏郁郁葱葱围着一座高塔,景色宜人。寺内住有一百名会武功的和尚,这些和尚因保驾皇上有功,皇上赐给他们千亩良田,免缴皇粮。和尚们念经、习武之余,耕种田地,种粮种瓜种菜,真是瓜桃梨果样样不少,一年四季吃不完,和尚们过着如神仙般的生活。华法寺坐北向南,寺院前有条通往古都西安的大官道,常年四季东来西往的过客络绎不绝,每逢大风大雨或大雪天,许多过客常进寺内过夜…  相似文献   

13.
《人力资源》2009,(15):75-75
宋代大诗人苏东坡与佛印禅师是好朋友,有一次他们同游杭州寺院。苏东坡看到一寺院大殿上有一尊手持数珠的观世音菩萨像,感到很奇怪,因为往往是善男信女们才手持数珠念菩萨名号以求所愿。于是苏东坡便问禅师道:“那尊像自己就是观音菩萨,却称念自己的名号,不知道这代表什么意思?”禅师回答说:“求人不如求己!”  相似文献   

14.
你说的也对     
从前有一个老和尚与小沙弥呆在房中,门外有甲乙二和尚在争论一个问题,执着不休。一会儿甲和尚气冲冲地跑进来,对老和尚说:“师傅,我说这个道理是这样的……,可乙却说我说的不对,您看我说的对还是不对?”老和尚说:“你说的对!”甲和尚高兴地出去了。  相似文献   

15.
龙井茶、虎跑泉素称“杭州双绝“。虎跑泉是怎样来的呢?据说很早以前有兄弟二人,哥弟名大虎和二虎。二人力大过人,有一年二人来到杭州,想安家住在现在虎跑的小寺院里。和尚告诉他俩,这里吃水困难,要翻几道岭去挑水,兄弟俩说,只要能住,挑水的事我们包了,于是和尚收留了兄弟俩。有一年夏天,天旱无雨,小溪也干涸了,吃水更困难了。一天,兄弟俩想起流浪过南岳衡山的“童子泉”,如能将童子泉移来杭州就好了。兄弟俩决定要去衡山移来童子泉,一路奔波,到衡山脚下时就都昏倒了,狂风暴雨发作,风停雨住过后,他俩醒来,只见眼前站着一位手拿柳枝的小孩这是管“童子泉“的小仙人。小仙人听了他俩的诉说后用柳枝一指,水洒在他俩身上,霎时,兄弟二人变成两只斑斓猛虎,小孩跃上虎背。老虎仰天长啸一声,带着“童子泉“直奔杭州而去。老和尚和村民们夜里作了一个梦,梦见大虎、二虎变成两只猛虎,把“童子泉“移到了杭州,天亮就有泉水了。第二天,天空霞光万朵,两只猛虎从天而降,猛虎在寺院旁的竹园里,前爪刨地,不一会就刨了一个深坑,突然狂风暴雨大作,雨停后,只见深坑里涌出一股清泉,大家明白了,肯定是大虎和二虎给他们带来的泉水。为了纪念大虎和二虎给他们带来的泉水。为了纪念大虎和...  相似文献   

16.
一戒“一见钟情”:买大件商品,投宿住店,“一见钟情”者不少。其实,货比三家不吃亏,比一比价格、质量、服务再作决定才不失为明智之举。 二戒以价取物:不少消费者由“便宜没好货,好货不便宜”演绎出“价高必是好货”的错误结论,唯其价高而买之。花如此冤枉钱,  相似文献   

17.
把木梳卖给和尚,听起来真有些匪夷所思,但不同的思维,不同的推销术,却有不同的结果。有一家效益相当好的大公司,为扩大经营规模,决定高薪招聘营销主管。广告一打出来,报名者云集。面对众多应聘者,招聘工作的负责人说:“相马不如赛马,为了能选拔出高素质的人才,我们出一道实践性的试题:就是想办法把木梳尽量多的卖给和尚。”绝大多  相似文献   

18.
企业靠产品,产品靠科技,人才靠开发.美国钢铁大王安德鲁·卡内基曾经说过:“将我所有的工厂、设备、市场、资金全部夺去,但是只要保留我们的组织人员,四年以后,我将仍是一个钢铁大王.” 虽不说卡内基的话有无夸张之处,但它充分说明这位资本家对人才的重视程度.目前,我国科技人才数量少,特别是青年人才少,成了加快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究其原因:一是有的领导得了“远视眼”,对身边的青年人才了解不深,信任不够,总觉得“远来的和尚会念经”;二是有的领导得了“色盲眼”,对身边的青年人才求全责备,忽视其真才实学,总认为“一  相似文献   

19.
感恩常在     
有人说,感恩是一种人生哲学,是一种人生境界.其实,感恩更是一种内心的觉悟.感恩之人必是关注自我内心的人.关注自己灵魂居所的人!……  相似文献   

20.
《中国总会计师》2009,(5):141-141
从前有一个又穷又愚的人,在一夕之间突然富了起来。但有了钱后,他却不知道如何处理这些钱。他向一位和尚诉苦,这位和尚开导他说:“你一向贫穷.没有智慧.现在有了钱,不算贫穷了.可是依然没有智慧。劝你进城去,那里有大智慧的人不少.你出百两银子,就教你智慧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