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沈忠 《东北之窗》2010,(17):41-42
过去30年深圳立起了什么?靠什么实现了“三十而立”? 迎接特区成立30周年,深圳今年能做什么? 未来30年深圳再干什么?靠什么去实现?  相似文献   

2.
特区二次创业的积极意义就在于重振和发扬“开荒牛”、敢闯、敢试、敢“冒”的创业精神。特区二次创业的总目标,应当是在现有成就的基础上,提高整体素质,更上一层搂。而深圳的目标,就是要再造一个“香港”。特区还要继续“特”下去,应当是开放特殊政策继续“特”下去,如果其特殊政策都取消了,特区也就不复存在了。在特区二次创业中,必须坚持其“基本政策不变”;要特别强调增创新优势。要重新认识特区的优势。增创新优势不可陷入盲目性,要着眼于增创综合优势。  相似文献   

3.
《深圳特区报》组织文章批驳否定特区论调文/谷娟最近,有学人在海外传播媒介发表言论,否定中央制定并实行的特区政策,鼓吹“特区不特”论,否定特区存在的必要性。其基本论点是:“特区的特字实质上是一种特权或垄断权”,办特区就是搞“特权”;特区决策“具有破坏公...  相似文献   

4.
《中国城市经济》2008,(1):89-89
贾华:深圳首任市长 任职时间:1979.1.23~1980.6.17中央决定在深圳试办“出口特区”后,深圳把原出口基地办公室改为对外经济技术联络办公室,贾华兼任主任,在他的领导下,很短时间内就引进了大批“三来一补”企业,深圳引进外资由此肇始:1983年贾华病逝。  相似文献   

5.
“特区今日之‘特’与昨日之‘特’有很大的不同。中央已经明确,特区还要继续办下去,但‘特’的具体内容就要我们自己去填写了”《深圳经济特区改革创新促进条例》于2006年3月14日在深圳市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上高票通过。这是中国首部改革创新法规。条例全文贯穿着鼓励改革创新的主线,体现深圳“以特别之为、立特区之位”的决心。  相似文献   

6.
优惠政策曾是特区之所以“特”的重要标志。如今,实力大大增强之后的特区,不能再靠国家给予减税让利方面的优惠政策来发展了。那么今后特区要“特”下去的路子该怎样走呢?国务院特区办公室主任胡平同志认为,特区要“特”下去,必须在“功能”上下功夫,实现“优惠”型到“功能”型的转化,沿着认真做好中国改革开放“试验场”的思路发展下去。  相似文献   

7.
“深圳是一座口岸城市,没有口岸就没有深圳”。深圳口岸陆、海、空齐全,一线口岸12个,二线特检站9个。2000年经深圳市各口岸人出境旅客1.12亿人次,占全国60%以上;人出境车辆1125万辆次,占全国80%以上;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达399,3万标箱,成为全国第二大港口;经特管线进入特区人员2.8亿人次,车辆9300万辆次。仅这些数字,足见口岸在深圳经济特区建设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我认为目前特区仍要“特”,特区仍应存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比如说半个世纪,但如果没有新的道路,不能增创优势,特区实际上将会走上自我扬弃的道路,为此特区仍应在“特”字上多做文章。  相似文献   

9.
要维“特”,更要出“新”特区还要“特”,因为中国的改革远未完成,因为特区作为中国改革开放试验区的使命并未改变。“经济特区要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的提法纳入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至少包含这样两层意思:一是经济特...  相似文献   

10.
<正>经济特区的设立是改革开放的重大举措,是我国经济发展战略中的一环。五大特区成立以来所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但随着我国总体经济的发展和全方位、多层次开放格局的形成,人们对特区所处的特殊地位、享受的特殊政策产生了争议。特区工商界一部分人士和普通大众嗟叹特区不“特”了,而一些学者则以市场经济公平竞争原则为依据对“特权”提出质疑,认为特区不应再“特”了。其实这是一个区域经济发展与总体经济发展关系问题,只有对特区在总体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有深入的认识,才能准确回答特区应不应该“特”下去的问题。经济特区对我  相似文献   

11.
“2011年深圳前海开发写入了国家‘十二五’规划。2011年也是深圳‘大特区’建设的开启之年。”4月1日,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独家专访时,深圳市长许勤说。  相似文献   

12.
“特区速度”是深圳上世纪80年代的标签,“制造加工业”是深圳90年代的标签,“自主创新”是如今深圳的新标签。  相似文献   

13.
25年来深圳特区走的是一条以开放促改革的发展道路,在深圳提出“以特别之为,立特区之位”的新的发展时期,鉴于深圳在国际经贸关系、区域开放、行业开放等方面还存在进一步开放的空间,深圳今后发展路径仍然离不开“以开放促改革”,其开放重点应放在区域开放方面,进而全面促进城市综合配套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为此,本文提出“建立深港共同市场”、“开展城市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和“成为政治体制改革试验特区”三大战略构想。  相似文献   

14.
“特”与“不特”:经济特区的再认识郭灿中国改革开放的新格局,正向经济特区的进一步发展提出新的挑战。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引发了人们对经济特区的普遍关注和议论,经济特区经历15年风风雨雨后,似乎再次被推到十字路口。一种观点认为,特区的存在违背了市场经济的...  相似文献   

15.
《特区经济》2010,(7):I0006-I0007
特区扩容是党中央国务院送给深圳人民的一份厚礼,必将成为深圳发展史上标志性事件之一,大鹏迎来了一次更重大的机遇,深圳市在维持过去提出的大鹏半岛打造成为高水准的旅游休闲基地的同时,又提出了“绿道网络”和“滨海城市”的新内涵。鉴于此,特区内外一体化对大鹏来说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6.
苏东斌 《开放导报》2005,3(5):23-27
1.“建设创新型城市”战略目标的确立,标志着深圳迈进了胡锦涛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路线。2.当中国经济特区被定义为“特别能改革、特别能开放、特别能创新的地区”的时候,特区已经在本质上由实体转入精神了。3.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是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与先进文化相适应。4.提出“建设创新型城市”是“效益深圳”的最大希望所在,政府的基本职能是从根本上消除束缚自主创新的体制性障碍。5.由伦理道德力量所支配的“规模扶贫”,说明了深圳成功地实行着“第三次分配”。  相似文献   

17.
<正>经过十多年的实践,我国经济特区的发展已进入“提高整体素质,增创特区优势”的新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如何让特区继续“特”下去,就成为当前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我们认为,特区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和国际经贸发展的必然产物。中央设立五个特区,主要是要发挥其作为技术、管理、知识和对外开放的“窗口”作用,直接主动地参与国际分工,加快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接轨。但由于各个特区的区位优势不同,所担负的历史使命是不尽相同的。深圳毗邻香港,珠海毗邻澳门,汕头拥有众多的华侨,厦门面对台湾,海南是全国最大的特区,应该说各有各的优势,各有各的发展机遇。在世界经济日趋集团化、区域化和国内全方位改革开放格局形成的今天,很有必要对特区的发展问题进行一个深入的比较,这对于特区相互学习,少走弯路,协调发展,再上一层楼等方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即从厦门与深圳的发展机遇比较来看厦门特区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开放导报》2009,(1):122-122
布吉街道位于深圳市中部,紧邻特区,是深圳最早发展起来的地区之一。现下辖24个社区工作站,辖区面积30.89平方公里。人口104万。  相似文献   

19.
铅口县与港方合资在深圳兴办“深圳进达服装有限公司”,为期20年,享有特区全部优惠政策。公司不仅可以自行组织生产和销售,而且还可以凭借自己所获得的进出口  相似文献   

20.
《特区经济》1996,(5):31-33
<正> 本世纪最后五年是深圳进行第二次创业,实现三个根本性转变的关键时期。为加强对“九五”期间一些重大理论课题的研究,《特区经济》杂志社、深圳市经济研究所和深圳市金安实业发展总公司于4月26日联合举办了“深圳‘九五’发展理论研讨会”。参加研讨会的有一些部门领导、专家、企业界人士30余人。会议由《特区经济》杂志社周秉腾总编辑主持,着重探讨了“九五”发展面临的几个重大问题和“九五”期间新的发展推动力以及“九五”若干行业发展的思路与措施等。 一、“九五”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 l、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问题 深圳市计划局副局长陈彪系统地提出了“九五”期间几个全局性的问题:第一,市场经济问题。深圳在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培育方面要比内地领先一步,但是否接近建成市场经济体制呢?我认为,我们的工作在很多方面还是深深地打上了计划经济的烙印,离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如何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力争在更深的层次、更高的水平上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仍然是一个重大课题。第二,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问题。深圳过去16年是走高投入、高产出的路子。现在走低投入、高产出是否可行?我认为今后五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内,深圳仍然需要高投入,只是投入的方向要改变,要从侧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