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上海集体经济》2008,(1):F0004
根据《上海市社会保障“十一五”规划》,上海到2010年的保障目标是:依据五大原则,实现五大民生保障。 “以人为本”成为五大原则中的首要原则,政府工作重点、政策支持重点、财力保障重点将进一步向民生倾斜。“保基本、广覆盖”原则,着眼解决老百姓基本生活保障问题;  相似文献   

2.
“民生”一词广义上被普遍定义为:“把保障和改善中低收入社会成员的生存发展条件作为主线贯穿于生产、分配、消费等经济运行的全过程,以解决民生问题为首要价值取向,通过理顺劳动力、土地、资本等生产要素的比价关系,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社会整体经济效率,提升社会总福利水平”。狭义上指:“一定的社会成员的衣食住行基本条件和状况以及基本的生活保障条件和受教育条件如社会救济、最低生活保障、养老保障、义务教育、基础性公共卫生、基础性保障住房等等。”民生问题既是社会问题,又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民生与经济是互相关联的整体,改善民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民生的改善和保障又是扩大内需和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前提,民生建设目标需在经济运行中实现,民生的保障和改善,不仅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安定和团结,同时涉及政治层面。  相似文献   

3.
《上海国资》2012,(8):72-73
近年来,社会对养老问题的关注持续上升。今年“两会”期间,中国网“2012两会热点议题”调查中,养老保障问题再次成为最受关注的民生议题。“十二五”时期将是上海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发展期,老年人口总量将急剧增加。据预测,到2015年末,上海户籍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超过430万,比例接近30%。“未富先老”的局面,已引起政府和整个社会对养老问题的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4.
老年人生活质量的提高,首要的是谋求经济利益。为了获得经济利益,一是要得到资金保障,二是要得到服务保障。根据我国老龄化现状,通过养老保险实施多元化策略、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增加财政投入、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等措施解决资金保障问题;通过推进养老服务立法、编织中国式“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发展社会养老服务业等措施满足服务保障需求。本文提出,应对老龄化挑战、保障老年经济利益的根本问题在于提高全社会劳动生产率。  相似文献   

5.
从农业社会的“家庭养老”到工业社会的“社会养老”,这是社会的一种进步。养老保障是现代社会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然而,养老保障面的宽窄以及养老保障程度的高低,则主要取决于一国或地区城市化进程以及经济发达的程度。  相似文献   

6.
保障民生,离不开民生保障资金,这是牵涉到千家万户每个人切身利益的重要事项,涵盖面广泛、社会意义重大。近年来,民生保障问题越来越多地受到各级政府部门的重视。各类民生保障类资金的兴起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上海国资》2011,(10):91-93
2011年7月1日起着重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社会保险法开始施行。为了配合政府普及宣讲社保新政,更好地向大众普及参加和享受社会保险待遇的合法权益.长江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将在2011年10月18日-21日期间举办2011社会保障大讲堂暨长江养老第三届客户节活动。此次活动以“执手共赢.和谐养老”为主题.寓意政府、企业、职工、养老金机构相互携手,发展共赢,共同促进养老保障事业的发展,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8.
一、“‘60’银发工程”的基本内涵和现实意义 (一)“‘60’银发工程”的基本内涵 “‘60’银发工程”是推动“银发事业”的一个系统工程,是在政府指导下,全社会共同参与,以社区为主要载体,以60岁以上老年人为服务对象,针对其养老、医疗、消费、维权等方面所采取的系列措施的总称,以期在老有所养的基础上最终实现老有所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老有所教、老有所学。主要涉及到四个层面的问题:第一,保障,以政府为主体,构建以养老、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体系,以及出台有助于银发事业发展的优惠政策;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进一步明确到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时,“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浙江人口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趋势显著,特别是农村更为突出。面对社会转型,传统孝道文化淡化,子女赡养、土地养老功能弱化,破解农村养老已迫在眉睫。如何以科学发展观应对农村老龄化的挑战,对全面建设惠及全省人民小康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两区合并后,历经三次养老金调整,浦东南北片农民最低养老金水平统一达到485元。这对于新区政府来说,是在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城乡居民人人享有均等化的养老保障方面迈出的重要步骤,而对于这里的农民来说,是养儿防老传统观念的淡化,是政府给予的生活保障,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相似文献   

11.
王敏 《中国集体经济》2008,(Z1):193-194
家庭养老在一直农村养老事务中占主导地位,如今城乡收入进一步扩大,农村老龄化加快,金融危机下外出务工人员就业形势严峻等问题,造成农民增收困难,农村家庭养老的能力减弱。农民获得政府的养老保障是他们的一项公民权利。政府需要在增加农民收入、对家庭养老进行资助、加强农村养老立法、宣传尊老养老的传统文化等方面,支持家庭养老,完善社会养老。使农民的老年生活有保障。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对18个村庄(参照各地不同经济发展水平选取)的社会保障情况进行全面调研的基础上,利用详实的第一手资料,对辽宁省目前的农村养老保障现状进行了分析。家庭养老仍然是目前农村养老保障的主要形式,农村养老负担沉重、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削弱、土地养老保障功能日益弱化和农民对农村养老满意度低等是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建立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相结合,政府有所作为的养老保障模式,是未来发展的合理模式。  相似文献   

13.
曾易 《中国集体经济》2014,(27):150-152
多元化社会参与养老是农村养老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参与的途径应该以转变政府职能为出发点、以社区为重要依托、以农村社区组织为载体。其意义在于社会参与有利于社区自治组织的发育、成长与合作;有利于增加养老资源;有利于改变农村养老保障单一的供给方式,减轻基层政府负担;有利于形成自下而上的养老服务供给决策机制;有利于增强农村居民的养老诉求。  相似文献   

14.
老年人养老的社会支持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正式的制度性支持,另一种是非正式制度的社会网络支持。然而,现阶段我国在老年人养老保障方面的研究,几乎全部集中在单一的正式制度建设方面,缺乏对非正式制度的社会网络养老保障功能与机制的研究。在政府公共部门物质资源有限的客观条件下,关注老年人社会网络所具有的四类保障功能——物质保障、安全保障、精神保障、尊重保障,尤其具有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重视老年人社会网络建设,补充并配合正式养老保障制度的实施,将实现两者的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分析了传统养老模式基础及其现状,阐述了“居家养老”模式的社会安全价值和社会整体利益价值.认为,“居家养老”兼容了传统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二者的长处,是一种适应于我国现有国情发展及人口结构发展的新型养老方式.该模式不仅能够减轻家庭养老在经济上的负担与压力,还可以使老年人享受到来自社区的照料和关怀,是一种在尊重传统文化基础上的、比较符合我国国情的城市养老方式.因此,我国要加大居家养老发展力度,通过政策的支持、社会的服务和法律的关怀对老年人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6.
《宁波经济丛刊》2010,(2):17-21
党的十七大提出实现“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并“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社会养老保障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17.
养老保障:应建立多层次筹资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社会正进入一个既是“黄金发展期”又是“矛盾凸显期”的新阶段。因此解决好社会养老保障问题,事关国家和谐稳定的大局。我国养老保障资金筹资现状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43亿,占总人口的11%。到2020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2.34亿人,比重从2000年的9.9%增长到16.0%;65  相似文献   

18.
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是一切社会保障之基。就业是一个人、一个家庭赖以生存的经济保障,促进充分就业,政府责无旁贷。扬州将打造充分就业城市,在“十二五”期间,扬州每年新增就业岗位确保达到10万个以上,还将建设“15分钟就业服务圈”,使每个公民能享受到便捷的就业服务。  相似文献   

19.
熊蕾 《黑河学刊》2011,(11):180-182
我国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中存在着伦理道德缺失的问题,忽视社会养老保障的伦理特质,公共社会养老资源投入的不公平,社会尊老、爱老思想的淡化,政府、个人责任义务意识的缺失以及社会互助意识的不足,是造成目前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构建举步维艰的伦理根源。要从根本上走出社会养老保障的困境,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确立公平原则,倡导整个社会给予老人更多的伦理关怀,弘扬尊老爱幼、互帮互助传统美德,提升全体公民的诚信、责任意识。  相似文献   

20.
随着中国内地的人口老龄化,享受“候鸟型”养老方式的老年人越来越多,“候鸟型”老人的养老成为老年人照顾中备受关注的研究领域。社会支持对于“候鸟型”老人有缓解心理压力、增强其对陌生环境适应能力的作用,而社会工作给政府为“候鸟型”老人制定相应的的政策起正面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