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动漫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就出现了动漫角色商品化的现象,角色商品化权是一种新型知识产权.在目前我国并未对此种现象进行单独立法的情况下,对其进行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的保护都有其不足之处.因此应当对商品化权进行单独立法,并在执法、司法、权利主体自身保护方面下功夫,这样才能保障动漫角色权利人的合法权益,同时促进动漫产业的良好发展.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我国作品虚构角色商品化权方面的纠纷越来越多,但我国立法上并未对此进行规定。本文试图阐明作品虚构角色商品化权概念,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对现行法律保护作品虚构角色商品化权进行法律分析,进而对我国作品虚构角色商品化权的保护提出相应的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我国作品虚构角色商品化权方面的纠纷越来越多,但我国立法上并未对此进行规定。本文试图阐明作品虚构角色商品化权概念,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对现行法律保护作品虚构角色商品化权进行法律分析,进而对我国作品虚构角色商品化权的保护提出相应的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4.
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作为知识产权谱系里晚生代权利的商品化权扮演着重要商业资源的角色,但我国至今尚未有完备的法律体系作为其保护的依据。结合国外立法范例,文章认为,要对商品化权实施有力的保护,必须制定符合商品化权性质的《无形财产权法》,修正现有的知识产权立法以及完善文化创意产业的法律法规,才能使商品化权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我国动漫产业的发展,出现了很多动漫角色被滥用、盗用等的侵权现象,加强对其保护是十分必要的。动漫角色商品化权有其特有的概念、存在依据、法律性质。不同的国家对动漫角色商品化权适用不同的保护模式。针对我国现行的法律可以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来保护动漫角色的权利人,从而促进我国动漫产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杨怀育 《大众商务》2011,(11):121-121
人格权商品化制度构建重在保护人格权商品化过程中所产生的商业价值,对当前我国司法实践做出明码的指引,也是对我国人格权法理论的做出有益的完善。本文阐述人格权商品化制度中的理论基础、厘清法律关系要素并对立法模式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形象权简析     
形象是指表现人的思想或感情活动的具体"形状相貌",或是指文学艺术作品中作为"社会生活描写对象"的虚构人物形象或其他生命形象。在法制不断健全的当代社会,我们更加擅于用法律去诠释和保护自己的利益和价值,不断进入法律的领域,形成新的名词——形象权。在此引领下,人们更加注重对自己权利的保护,形象权也从一个新名词变化为一个法律保护的权利之一,在内容、制度和程序上都不断的发展完善。我国对形象权概念界定的缺乏、法律的不健全、管理体制的局限等导致形象权被侵害引起的纠纷时有发生。为此,借鉴国外的立法实践,结合我国的实践,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并行之有效的形象权保护方式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8.
商事人格权及其法律保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商事人格权是人格权商业化利用的结果,是主体人格利益在商事活动中的体现,与传统民法中的普通人格权的目的、内容、保护方式、范围均有所不同。商事人格权的利用能够给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是具有财产价值内容、可转让。可继承的财产权。包括商事姓名权、商事肖像权、企业名称权、商号权等标识性商事人格权,还包括间誉权、信用权商业秘密权等体现主体内在人格利益的商事人格权。商事人格权应通过民法、知识产权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来进行保护。  相似文献   

9.
我国著作权法虽然承认著作权中的财产权利能够自由转让,但却缺乏著作权权利变动的公示制度的相关规定,又因为著作权的自动产生方式以及著作权人对其作品的虚拟占有形式容易引发著作权的"一权多卖"和善意取得问题。为明确著作权的权利归属,减少著作权的权属争议,维护著作权交易市场的正常秩序,笔者从物权变动公示理论的角度出发,并结合著作权的自身特点,对建立我国著作权权利变动的公示制度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在网络化时代,互联网的发展使得人们的生活日新月异,互通共享的机制使得信息的公开成为了人们的生活常态。数据被遗忘权是数据主体在特定情形下删除不及时、无关或不再相关的个人数据的权利。该权利既具有物权属性,也具有人格权属性,"中国被遗忘权第一案"引发了对该权利必要性与正当性的思索,从数据被遗忘权的一般规定、个人信息处理规则以及特别规定提出部分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11.
信息时代个人信息侵权行为迅速增加,影响个人生活安宁,损害个人人格尊严,影响社会安定和国家安全。立法者应当通过法律配置,在不侵犯信息主体人格尊严的前提下,促进信息资源的合理、畅通的流动,以合理回应信息社会的需求。虽然个人信息也承载着公共利益和公共安全,但其主要还是一种私益,只有对个人信息提供充分的私权保护,才有利于从根本上保护公共利益。个人信息权的私法规制通过人格权法、侵权责任法、合同法完成。通过人格权法确认个人信息权,侵权责任法和合同法保护个人信息权,有利于保护个人权利,同时促进信息的共享与自由流通,推进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的良性发展,并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在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信息爆炸的今天,大数据统计遍布政治、商业、教育等各个领域,数据信息的统计给社会发展带来了很大益处,但同时也使得个人信息安全存在巨大的风险。因此,个人信息权的发展和保护显得越发重要。当前,我国对个人信息的保护虽存在一些相关规范,但是有关个人信息权的专门法律仍没有制定,在司法实践上对个人信息的法律属性看法也是不相同的。个人信息与人格权经常密不可分,但由于它体现的是一个人的综合人格特征,是一种新型独立的人格权,故不属于一般人格权。个人信息与隐私之间存在一定重合关系,但个人信息的概念远远大于隐私权所包含的范围。在我国立法中,对隐私权有明文规定,对个人信息的规定少之又少,因此不能将二者混同。个人信息权应该有其单独明确的法律规定,明确其概念、范围、内容、保护机制以及责任承担等问题,使得公民个人信息在受到侵害时能够真正得到有效、合理的救济。  相似文献   

13.
企业名称权既是企业固有的一项人格权,又是一项财产权。名称权的权利主体是法人和个体工商户、个人合伙等特殊的自然人组合;客体是名称,内容包括设定、使用、变更和转让等四项权能。侵犯企业名称权的行为包括非法干涉企业名称设定、变更、使用和转让;非法使用企业名称;不使用他人企业名称等。我国已实现了对企业名称权民法、经济法、行政法、知识产权法等多方位法律保护。  相似文献   

14.
环境人格利益作为人格的应有内容,是在良好的环境中生活,构成人之所以为人的要素或者条件。它体现了人对环境资源生态价值与精神价值的需求,包括环境物质性人格利益和环境精神性人格利益两个方面。在现行的民法制度无法对环境人格利益提供全面保护的情形下,应当将以环境人格利益为客体的环境人格权独立为一项具体人格权。这不仅是现代人格权的发展趋势,也是环境权私权化的必然要求。与其他具体人格权相比,环境人格权的客体具有特定性。它是一项总括性权利,具体包括生命安全和健康权、清洁空气权、清洁水权、宁静权、眺望权和景致权等。鉴于环境人格权的特殊性,对环境人格权的民法保护也具有保护限度和保护方法上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5.
论劳动者的职业安全卫生权和实现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职业安全卫生权是劳动者的基本人权,以保障劳动者的人身安全、健康为己任,体面劳动是其未来发展的方向。它是以私权为基础,公权为保障的一项权利,是劳动者的人格权,在个别劳动权中居于首位。法律途径是职业安全卫生权实现的基本途径,社会途径和劳资自治途径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艾斯平-安德森在其开创性的著作《福利资本主义的三个世界》中提出了运用"去商品化"这一概念对资本主义国家的福利体制进行分析,并以"去商品化"程度高低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划分为三种模式。近年来,"去商品化"程度已经成为国内外众多学者分析各国福利体制时必然使用的衡量指标。本文也利用这一工具对中国养老保险体系的发展进行量化分析和比较。研究表明,我国现今的养老保险制度中存在"去商品化"程度较低和"去商品化"程度逐渐下降等问题,其根本原因是受到了体制身份不平等和收入分配不公平等因素的影响。鉴于此,我国亟待建立更加公平的社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7.
从版权、作者权到著作权的历史进程中无不体现着立法理念和价值观念的变化及创新。其中财产价值观、人格价值观和智力成果观的不同选择,影响了世界各国著作权制度体系的形成。中国著作权制度也是在一定立法理念的支配下逐步完善,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18.
住宅权是一项基本人权,在人权体系中举足轻重。它具有住宅保障权、住宅不可侵犯权和住宅财产权三种含义。这三种权利之间既互相区别又互为依存,统一于适当住宅权这一更高层次的概念。该概念进一步明确了住宅权的内涵,更将住宅权的标准从"居者有其屋"提升到"居者适其屋"的高度。住宅权概念揭示出国家有义务与责任多措并举保障公民住宅权的实现。  相似文献   

19.
股东查阅权是股东知情权的重要内容。股东查阅权的准确适用有助于股东深入了解公司真实的经营情况,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本文从一个案例入手引入了探讨查阅请求权法律制度的必要性,进而对股东查阅请求权进行了理论分析与阐释。文章从查阅权主体、查阅权客体两个方面论述了股东查阅请求权纠纷的司法裁量问题。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中国民间集体智慧产物的"白蛇传"传说,往往带有不可规避的男性中心视角,而李碧华的中篇小说《青蛇》对民间传说"白蛇传"的重写,从主题上,解构了男权话语;从人物形象上,颠覆传统阐释,发掘了被掩盖的小青形象和被理想化的白素贞形象;从女性意识上,灌注了现代都市女性意识。李碧华的这种女性抒写试图打破男权中心文化中的"想象女性"的女性异化形象,还原女性真实的生活面貌,在解构中重塑女性形象,探讨女性命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