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011年以来,我国扶贫开发工作已由“解决温饱”进入“发展致富”新阶段。市场失灵导致贫困地区要素集聚能力弱、投资不足,资源环境约束导致扶贫移民数量大、增收难度大,城乡二元制度导致城乡居民公共服务差距大、农村要素资本化程度低,贫困人群知识技能缺乏导致其人力资本存量低,以及财政扶贫资金总量不足、配置效率低,使贫困地区普遍面临“在贫困中发展、在发展中贫困”的困局;加上贫困标准的提高,新阶段扶贫开发任务依然十分艰巨。应加大投入力度,增强贫困地区发展能力;完善政策配套,提升易地搬迁扶贫效率;提升贫困人口人力资本,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加快制度创新,增强贫困地区内生发展动力;加快立法研究,为扶贫开发提供法制保障。  相似文献   

2.
贫困问题的研究更重要的是对贫困的成因进行系统分析,寻找答案,研究和制定出脱贫致富的良策。我国贫困地区固有的、恶劣复杂的自然条件是导致其贫困的前提,落后的传统观念则使基无法同贫困。国家对其投入不足和自然、社会、经济等环境差是其贫困的外因,低下的生产力水平、落后的生产方式是其贫困的内因。  相似文献   

3.
农村长期贫困与教育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是农民摆脱贫困的重要力量和工具.但是,我国农村长期贫困地区的教育发展相对滞后,并且因为教育体系和培养目标与农村实际不符、教育投资不足和当前愈来愈严重的"教育不公",使教育的减贫作用无法发挥或者正在减弱.因此,教育改革是实现长期贫困人口脱贫的内在要求;农村教育必须在培养目标、学级构成、投入体制和教育扶贫体系方面进行必要的改革和完善.  相似文献   

4.
扶贫必扶智,扶智必扶教育,扶教育必依教师。乡村教师的教育扶贫角色价值体现为其对贫困地区教育贫困信息的精准拥有和教育贫困处境的切身体验。推动"扶教师之贫"与"依靠教师扶贫"的价值共生、构建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育贫困信息多元化收集与应用机制、建立家校联系经费投入制度和教师家访的补贴奖励机制,是发挥乡村教师教育扶贫价值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5.
精准扶贫是我国当下和未来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教育扶贫作为精准扶贫的治本之策,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的现状和问题主要表现在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建设与发展被忽视,教育财政投入与政策倾斜存在一定的重复现象和粗放问题,进一步聚焦教育则突出体现在贫困地区学前教育严重不足、义务教育阶段小规模学校建设不达标、高中阶段教育普及与结构不协调、民族地区"双语"教育衔接不畅,师资配置结构性短缺,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仍存在问题。必须面对这些教育发展的薄弱环节并实行重点攻关,提升教育发展水平,才能实现民族地区的精准扶贫和全面脱贫的目标。  相似文献   

6.
享受基本的公共服务,是我国包括贫困地区农村人口在内所有公民应享有的基本生存和发展权利。近20年来,我国在改善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贫困地区农村人口享有的基本公共服务与全国平均水平的数量差异有了明显的缩小。但是,我国贫困地区农村人口享受到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质量,仍远落后于其他地区。根据我国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要实现到2020年如期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战略中的公共服务方面的目标,必须创新政策和体制,加速推进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基本均等化。  相似文献   

7.
王溢纯 《企业家天地》2011,(11):194-195
贫困一直是困扰着世界各国的重要的社会问题,我国的贫困地区主要集中在农村.鉴于此,本文主要研究我国农村贫困问题.本文通过对我国农村贫困现状的介绍,指出了我国农村贫困形成的原因,探索新时期促进贫困地区加快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在2008—2016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的基础上,构建多元回归模型及Logit二元选择模型,运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对城乡家庭代际贫困流动性进行测度,对比分析了城乡家庭之间代际贫困流动性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城乡家庭整体代际贫困流动性不断降低,并且农村家庭的代际贫困流动性普遍高于城镇;第二,教育支出水平的提高日益成为城乡贫困家庭子辈跳出贫困陷阱的关键;第三,农村医疗条件虽然有所改善,但父辈的健康水平依然是子辈摆脱贫困状态的制约因素。结论是改善贫困地区教育和医疗条件,能够促进城乡贫困家庭提高收入水平,增强不同社会阶层的流动性。  相似文献   

9.
贫困是全球性的社会难题,消除贫困是人类面临的共同任务。河北省作为我国贫困县数量较多的省份之一,扶贫困境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为了促进脱贫的快速发展,切实帮助贫困地区人口解决长远发展问题,应加快并完善多元主体参与机制与扶贫开发系统机制的构建,以实现"十二五"期间消除绝对贫困和城乡共同富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基于农村贫困多维视角,在分析农村贫困存在着收入贫困、教育贫困、权利贫困等多维贫困的基础上,从理论上探讨了普惠金融多维农村减贫的机理,进而从普惠金融广度和深度两个维度测度了我国普惠金融发展水平,并运用面板模型实证分析了普惠金融发展水平对农村减贫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2011~2016年广东、湖南、广西等九省普惠金融指数和东、中、西部三地区的普惠金融指数均呈现明显增长趋势;普惠金融发展水平对总体贫困、收入贫困、教育贫困和权利贫困的减缓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因此,普惠金融机构应努力践行"普惠金融"理念,创新金融产品和流程,大力提升普惠金融发展水平,实现农村贫困减缓的目标。  相似文献   

11.
贫困内涵的多维复杂性和致贫因素的多重叠加性以及贫困是历史性和动态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对立统一,使得中国深度贫困地区反贫困事业从决定性成就到全面胜利还有很长路要走。设置过渡期将脱贫攻坚的有效模式和业态纳入乡村振兴战略架构进行前瞻性谋划和战略性布局,科学构建精准扶贫长效机制和脱贫致富长效提升工程,既可以推动国家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平稳转型,也能乘势而上全面开启"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移。基于此,在归纳深度贫困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使命任务并阐述全球乡村发展趋势及对我国乡村振兴启示基础上,立足深度贫困地区实际,提出了重点从补齐教育短板和破解人才瓶颈制约、推动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与新型城镇化及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体系、财富创造与财富再分配机制同步成长、生态扶贫引领绿色发展崛起、提升基层内生反贫困能力和团结包容的社会治理能力等领域进行探索实践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民营经济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重要原因,民营经济欠发达也是贫困地区相对贫困的重要原因.本文以湖南省邵阳市为例,从文化观念、人力资源、政府服务、交通区位与市场环境五个方面分析了贫困地区民营经济发展的影响状况与存在的差距,并运用灰色关联模型实证分析各因素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五个影响因素对贫困地区民营经济发展的关联程度系数都大于0.85,影响显著,但人力资源与市场环境因素影响最重要.  相似文献   

13.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是解决中西部地区广大农村的贫困问题。通过分析中西部地区农村的贫困现状、制约因素及贫困地区如何选择脱贫致富的路径问题,希望能有助于农村贫困地区早日实现小康。  相似文献   

14.
湘西山江镇是苗族人民的聚居地,地处湘西边陲,地理环境险峻,经济资源匮乏,教育条件落后。本文在对该镇考察的基础上,探讨了实现贫困地区教育现代化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引导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是当前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农村面临的重要任务。在市场风险不断加大,产业效益放缓的条件下,这一任务显得更加紧迫。作为白水县集聚“果、煤、酒、电、游”为一体的杜康镇,特色农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是值得借鉴的。但从总体来看,贫困地区乡镇农业产业化尚处于初始阶段,其在发展规模、速度和水平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因此,要加快提高杜康镇以及类似杜康镇的贫困乡镇农业产业化水平,应进一步树立发展现代农业理念,注重提升基地质量,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大胆创新经营机制,着力强化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6.
西部贫困地区教育的发展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关键所在。在西部教育现状中,尝试人文思考与探索,将会对西部教育发展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在西部教育中注重对教育主体的人文教育,是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云南省是中国贫困发生率最高的地区之一,也是中国乃至世界最重要的生态宝库之一,其中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最具典型意义。在治理贫困的同时,如何兼顾生态目标,将是云南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发展面临的巨大挑战。而要制定富有针对性的政策,必须准确把握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特征和规律。检索表明,此项研究尚未深入开展。因此,对相关研究进行了系统综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初步研究构想。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我国农村绝对贫困在教育方面的根源,即绝对贫困农民素质低下主要表现在科学文化素质较低和心理素质较差。并阐述了教育是提高贫困农民素质的根本途径,教育能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能够促使农民心理素质提高,教育对提高贫困农民的收入有重大作用。进而提出了加强农民教育以消除农村绝对贫困的建议:普及基础教育、因地制宜地开办职业技术教育;建立和发展农村成人教育体系;强化农村成人科普教育的手段和内容。  相似文献   

19.
政府对贫困地区的公共支出可分为一般性公共支出和专项扶贫支出。根据2002—2008年中国贫困重点县的相关数据建立回归模型,实证模拟21世纪以来政府一般性公共支出、政府专项扶贫支出、农民自筹生产支出等各自对贫困县经济增长和贫困减缓的贡献情况。实证发现,政府专项扶贫支出按类型看,扶贫发展资金绩效最好,贴息贷款绩效最差。专项扶贫支出按投向看,投向基础设施建设的效果不显著。一般性公共支出投向农业、科教对经济增长和减贫的作用都显著正相关。必须及时调整政府公共支出的投资方向与结构,才能更好地发挥公共支出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与减缓贫困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政府对贫困地区的公共支出可分为一般性公共支出和专项扶贫支出。根据2002-2008年中国贫困重点县的相关数据建立回归模型,实证模拟21世纪以来政府一般性公共支出、政府专项扶贫支出、农民自筹生产支出等各自对贫困县经济增长和贫困减缓的贡献情况。实证发现,政府专项扶贫支出按类型看,扶贫发展资金绩效最好,贴息贷款绩效最差。专项扶贫支出按投向看,投向基础设施建设的效果不显著。一般性公共支出投向农业、科教对经济增长和减贫的作用都显著正相关。必须及时调整政府公共支出的投资方向与结构,才能更好地发挥公共支出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与减缓贫困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