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运用伊春林区和哈尔滨市实地调研得到的资料和调查问卷数据.从伊春国有林区教育现状入手,分析伊春国有林区教育落后的原因,提出了促进林区教育发展必须改变林区政企合一的管理体制,加强林区教育经费投入,改善教学环境,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等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伊春国有林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路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伊春国有林区为例,从政治、环境、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分析了国有林区取得的成果,指出了在发展过程中环境恢复难,经济受到林木产业影响大,体制矛盾突出,生态社会建立困难大等问题,分析得出生态环境是影响生态文明建设的最大因素,探讨了从区域实际出发"发挥生态优势,经济转型建立新体系,构建生态社会氛围"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3.
国有林区改革的探索——生态移民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国有林区的改革必须走生态移民的道路,以减轻人口对森林资源的压力。这既是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必然要求。大兴安岭北坡林区的经营现状已经展示了光明的前景。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彻底清除林业的部门观念,把林区改革纳入到省或更大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规划中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4.
伊春林区是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目前已面临木材紧缺、盲目开发生态旅游、多种经营不具规模、林业职工大量富余等经济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解决,不仅直接威胁伊春国有林区持续健康发展,还可能引发黑龙江省乃至全国经济、社会和环境的衰退。本文以伊春国有林区开发的历史和现实为依据,提出了建立木材销售联盟、发展特色生态旅游、区域布局多种经营和加大劳务输出等方面的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5.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自然资源的价值和生态环境的效益。评估森林生态资产已经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焦点问题。通过比较其他研究者的成果,总结出生态资产评估现存的三个视角,并分析了各自的优缺点。按照寒温带针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等不同林分,对伊春林区森林的涵养水源价值、固定C02和释放02价值、保育土壤价值、营养物质循环和养分储藏、净化大气环境、生物多样性保护、森林景观资源等7种生态资产形式在三种视角下做出评估,并比较三种视角下的差异,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生态资产运营途径,旨在为伊春林区森林可持续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对该区域森林资源保护和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基于古林法的伊春林区不同等级森林生态区位测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生态功能区划技术暂行规程》和《关于黑龙江省生态功能区划编制说明》,构建了以生态环境现状、生态环境敏感性为一级指标的生态区位测度体系,并对伊春林区内国家一级公益林、国家二级公益林、国家三级公益林、地方公益林和商品林进行了测度。测度结果表明:国家一级公益林的生态区位重要性是0.255,国家二级公益林的生态区位重要性是0.202,国家三级公益林的生态区位重要性是0.193,地方公益林的生态区位重要性是0.185,商品林生态区位重要性是0.165。这个研究结果可以为下一步对伊春林区森林生态资产价值评估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来,伊春林区在生态文化建设中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抓组织领导,认真落实生态文化建设工作;抓引导重点,大力弘扬林区建设的主旋律;抓精品创作,造就大森林文艺劲旅;抓平台载体,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抓资金投入,相继建成一批标志性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实践证明,生态文化建设为经济建设提供了文化条件,为政治建设提供了精神动力,为社会建设提供了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8.
国有林区是以森林资源为主体资源的特殊区域,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点地区。目前国有林区区域系统内的经济、生态、社会三个子系统的发展处于一种非协同、非可持续的状态中。因此对国有林区可持续发展的研究重点应放在如何调整区域内的经济、生态、社会三大系统协同发展上,努力探索三者协同发展的内在规律性。在参阅大量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综合系统的概括,指出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相似文献   

9.
伊春国有林林权制度改革现状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伊春国有林区林权制度改革为研究对象,结合伊春林区实际,论证了“明晰所有权,放活经营权,确保收益权,落实处置权”的林权制度改革的总体思路;分析了“远封近分、三林流转、大力发展民有林”的伊春国有林区林权制度改革模式和民有民营、股份合作经营、国有民营的民有林发展模式的利弊,并就改革坚持的原则、需突破的政策障碍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国有林区是以森林资源为主体资源的特殊区域,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点地区。目前国有林区区域系统内的经济、生态、社会三个子系统的发展处于一种非协同、非可持续的状态中。因此对国有林区可持续发展的研究重点应放在如何调整区域内的经济、生态、社会三大系统协同发展上,努力探索三者协同发展的内在规律性。在参阅大量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综合系统的概括,指出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相似文献   

11.
运用生态足迹模型计算了东莞市33个镇街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通过横向比较东莞市生态足迹在区域间的差异,分析了东莞市各镇街的土地生态安全状况,揭示了各镇街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土地生态压力,为东莞市在经济社会双转型中制定土地发展战略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2.
基于生态足迹的理论和方法,以泉州市的统计数据为基础测算了生态足迹和其动态过程.研究显示,泉州市2000-2005年的人均生态足迹、人均生态承载力和人均生态赤字的六年均值分别为2.614、0.275、-2.371公顷.表明泉州市的生态足迹已经大大超过了生态承载力,生态赤字逐年扩大,处于一种环境超载、生态极限的临界状态.  相似文献   

13.
生态足迹模型是一种定量评价区域可持续发展状况的模型,运用该模型对武汉市2003年生态足迹进行计算和分析,得到武汉市2003年的生态足迹为2.929555213 hm2,生态承载力为0.336233856 hm2,生态赤字为2.593321357 hm2,表明当前武汉市的发展处于不可持续状态.  相似文献   

14.
汶川地震后灾害链产生影响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衍生效应。研究以统计年鉴为基础,应用生态足迹法分析地震重灾区绵竹市在2005—2014年期间的人均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变化情况及其与地震衍生效应的作用关系。结果表明:区域人均生态足迹对耕地、化石能源类生态足迹反映比较敏感,与区域产业发展特征相符;区域生态承载力结构不均衡、依赖耕地承载力;地震灾害衍生效应对区域生态可持续发展存在明显的影响关系。衍生效应对生态承载力的"侵蚀"作用与生态承载原生的结构型问题相互交织,绵竹市在恢复重建和发展振兴阶段生态质量一直处于人均生态赤字水平。未来区域发展战略部署应更注重灾害衍生效应背景下,产业布局、结构与生态承载力之间的互动关系,进一步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和布局,提高生态承载质量,从而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湖北省耕地生态足迹动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采用可变地区单产法,对湖北省1990~2004年耕地的生态足迹进行了动态的分析。结果表明,在研究时段内人均耕地生态足迹由1990年的0.3442ghm^2降至2004年0.2736ghm^2,下降了20151%。人均耕地生态承载力总体上也是呈下降趋势,从1990年的0.1485ghm^2下降到2004年0.1165ghm^2,下降了21.56%。耕地的生态赤字的总体呈小幅度波动,由1990年的0.1956ghm^2变为2004年的0.1571ghm^2.在分析时段内,耕地生态强度指数呈小幅度变化,其中1992年的生态强度指数最大为2A1,1993年最小为1.98。研究时段内,耕地生态强度指数均大于1,说明湖北省的耕地出于生态高负荷状态。  相似文献   

16.
以兰州市为研究对象,在传统生态足迹模型基础上,采用基于能值分析的生态足迹模型对兰州市2009年的生态可持续状况进行了评价,通过和传统的生态足迹模型的计算结果相比,来验证改进的基于能值分析的生态足迹模型的有效性及可行性,并且和其他省区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7.
阐述了生态旅游和生态安全的涵义,分析了生态旅游中存在着对生态旅游的曲解、旅游区生境退化、旅游活动与环境不协调等生态安全问题。指出:生态旅游与生态安全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只有具备生态安全条件下的生态旅游才能保障生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南京市生态足迹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生态足迹是一种定量测量人类对自然资源利用程度的新方法。在简要介绍该理论方法的基础上,定量的研究了南京市1992-2001 年人均生态足迹和人均生态承载力。结果表明:南京市生态足迹严重赤字,而且逐年扩大;根据相关性,建立了南京市生态足迹与人均GDP 、资源利用水平之间的回归模型。最后,对南京市2002-2006 年的生态足迹作了预测。  相似文献   

19.
研究目的:在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双重目标下,探索耕地生态保护的内涵、举措及实施路径。研究方法:文献综述法,理论分析法。研究结果:(1)耕地生态保护要注重生态系统结构保护、过程调控以及对区域生态的影响;(2)生态保护以构建高产稳产可持续耕作系统、保护生态系统服务产出能力、减少生态负面效应和统筹发挥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综合效应为目标;(3)耕地生态保护存在保护动力不足、理论技术体系不完善、保护举措不成体系等问题;(4)耕地生态保护要从景观结构、土壤结构和营养结构等方面开展,并调控好生境、物质输入与输出、作物种植等过程。研究结论:构建以结构保护和过程调控为主线的耕地生态保护路径,能有效促进耕地“三位一体”保护,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