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为改革和探索扶贫之路,融水县去年三月成立了扶贫开发服务公司,通过扶贫开发服务公司实行企业化扶贫,当年落实扶贫项目46个,投放资金213.3万元(其中扶贫贴息贷款15万元),扶持贫困户12922户,61660人,当年解决温饱就有6145户,35943人,分别占全县贫困户和贫困人口的20%和20.25%。企业化扶贫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扶贫专项贴息贷款是1986年国务院为了扶持重点贫困县开发经济,发展商品生产,解决群众温饱问题的一项有偿有息资金.它规定了特定的贷款对象和条件及管理办法.经过几年实践,发放这项贷款效益怎样?贷款安全系数如何?风险贷款占多大比重?形成风险贷款的成因何在?应采取哪些对策?笔者对融水县扶贫专项贴息贷款使用情况作过一番调查后,有如下看法.自1986年至1991年六年间,融水县累计发放扶贫专项贴息贷款3045万元,累计收回641.5万元,贷款余额2403.5万元,其中逾斯贷款377.3万元,到期贷款收回率为63%.据不完全统计,风险贷款额为150万元以上.究其原因,主要有如下几种:  相似文献   

3.
凌云县地处桂西北山区,是广西24个特困县之一。居住着壮、汉、瑶等民族16万多人口。文化、交通十分落后。据统计,全县目前尚有65%以上的农民未解决温饱问题,扶贫任务十分艰巨。1986年至1992年,中央和自治区共安排该县扶贫贴息贷款2565万元,凌云县农行在当地党政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几年来累计发放贴息贷款3291.43万元,累计收回贴息贷款766.74万元,支持27907户贫困户,开发项目98个,其中:用于支持县办的扶贫“龙头”项目13个,支持乡镇企业27个,支持村办企业项目14个,支持联户办企业项目2个,支持农户种养及加工业项目42个。凌云支行通过对扶贫项目的贷款支持,对贫困山区农民脱贫致富作出了贡献,有9485户,实现增粮增收,初步解决了温饱问题,占支持户数的34%,其中部分贫困户已跨入致富户行列。  相似文献   

4.
<正> 罗源是我省17个贫困县之一,1986年由省、市定9个贫困村,12969户贫困户,占农户总数的31.5%。全县现有11个信用社,5个信用分社。1986年开展信贷扶贫以来,六年来放扶贫贷款1655.72万元(其中扶贫贴息贷款271.08万元,一般扶贫贷款1384.64万元),支持贫困地区经济开发。在大力支持脱贫致富的  相似文献   

5.
天等县是国务院批准划定的重点扶贫县。据1986年底统计,全县总农户为6.8万户,35.7万人,其中贫困户5.6万户,30.9万人。农业人口人均山地6.8亩,人均耕地1.04亩,是一个典型的山多,地少缺水的大石山区。1986年农民人均口粮为139公斤,人均纯收入为151元,经济底子较薄。为了改变该县的贫困落后面貌,解决大多数群众的温饱问题,至1989年底共累放扶贫贷款1437万元,其扶持贫困户28949户发展生产,支持开发各种大小项目117个。扶贫贷款的发放,对于该县的经济开发,改善生产条件,逐步摆脱贫困起了积极的作用。但也必须看到,目前该县的扶贫贷款管理和使用效益并不十分理想,有的贷款项目效益差,相当一部份的贷款到期无法归还,有的已形成了呆滞和呆帐。  相似文献   

6.
为了扶持贫困地区的经济开发,在“七五”期间解决贫困地区大多数群众的温饱问题,1986年国务院决定在原来扶持贫贫困地区资金数量不变的基础上,从1986年开始,连续五年,每年安排10亿元扶贫专项贴息贷款。目前各地在党中央,国务院有关扶贫方针政策的指引下,通过扶贫专项贴息贷款和其它扶贫资金的支持,贷困地区的面貌有了很大的变化。全国贫困地区群众越过温饱  相似文献   

7.
扶贫专项贴息贷款在贫困地区已使用两年多了,其效益如何?安全性多大?这是人们迫切关心的事情。笔者对东兰县扶贫专项贴息贷款的风险情况进行了调查,其反映出来的问题提醒人们:信贷扶贫不能忽视贷款的安全性。(一)东兰县是广西24个重点扶贫县之一,从1987年初至1989年6月底,东兰县农业银行、信用社累计发放扶贫专项贴息贷款1110.61万元。其中给12950个贫困户发放生产贷款255.68万元。给96个企业和经济实体发放固定资产及流动资金贷款854.93万元。这项贷款的发放。通过支持兴办企业和经济实体,开发了本地的资源。解决了部分贫困户劳动力就业难的问题。既为贫困县的财政创造了一定的财源,又增加了贫困户的收入,使部分贫困户脱贫致富。如  相似文献   

8.
国务院决定,从一九八六年起,连续五年每年发放十亿元扶贫专项贴息贷款,支持全国重点贫困县开发经济,发展商品生产,解决群众温饱问题.这一重大决策,引起了各级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并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经验,但是也确实存在不少值得重视的问题,需要认真解决.从今年以来的扶贫贴息贷款的发放情况看,进度较慢,效益也不理想,农业银行面临着工作量大,各方面压力大,贷款风险大,管理难度大和做各项工作的人员少“四大一少”问题.造成以上问题原因很多,其中银行内外关系没有理顺,工作不协调是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政和县是革命老区,也是闽北唯一省定重点扶持的山区贫困县。1985年,全县有4.9万人口没有解决温饱问题,占当时全县总人数的29%,也占了全市扶贫攻坚,2000年,全县贫困户的脱贫率达到98.89%,并有90%左右的脱贫户开始走向致富道路,96%以上农户家庭拥有一个以上的特色种养或加工流通发展项目。  相似文献   

10.
地处湘南边陲,与粤赣两省交界的汝城县,土地总面积2401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积占82%,辖23个乡镇,309个行政村,总人口36万其中农业人口32.1万,少数民族人口5.5万,是一个老、少、边、究山区县,1986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1994年定为省重点扶持贫困县,国家以工代赈延伸县,近几年来,农行汝城县支行党委认真贯彻党的方针和政策,以信贷扶贫为主线,以优势产业为依托、以宏观市场为导向、以脱贫致富为目标,走出了一条开发式产业化扶贫新路子。1998年3月至今年3月底,累计发放扶贫贷款5233.4万元,新增扶贫贷款356户,金额3646万元;现有扶贫贷款余额9987万元,其中;种养业1683万元,养殖业165万元,加工业796万元,工矿业689万元,水电行业6011万元,其它643万元,为开展信贷扶贫工作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全县贫困人口由1998年的67个村8.7人,解决了27个村,3.1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农行汝城县支行的信贷扶贫工作得到了省政府、省农行的充分肯定,被农总行、省分行评为“信贷扶贫先进单位”。他们的主要作法是。  相似文献   

11.
1986年,国务院将龙州县列为国家重点扶贫县,到1992年底止,中央己安排各项扶贫专项贴息贷款2268万元,对龙州农民解决温饱问题发挥了重大作用。为了发挥信贷扶贫的作用,帮助当地农民尽快脱贫致富,这期间,龙州县支行积极配合政府等有关部门,参与支持扶贫工作,探索经济实体扶贫路子,取得了较好的效益。七年时间,累计放出4611万元(其中收回再贷2343万元),共支持种、养、加工项目58个,扶贫贴息贷款的回收率都在90%以上,1990年达到99.26%,被总行评为全国信贷扶贫先进单位,1989年至1991年还连续获得广西区分行的表彰和奖励。1992年信贷扶贫资金回收率又创90.4%的好成绩,到现在止,扶贫信贷资金基本没有沉淀。最近,笔者对该县扶贫工作进行了调查,其主要经验做法很值借鉴。  相似文献   

12.
潢川县是一个老区县,又是一个贫困县,1983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只有2.37亿元,其中乡镇企业总产值不足5%。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188元,人均纯收入在150元以下的贫困户占当时总农户数的30%。为了帮助贫困地区尽快脱贫致富,1984年,潢川县农业银行开始抓好信贷扶贫工作,8年来,全县共发放各种扶贫贷款3447万元,用于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和兴办加工服务业经济实体。共扶持贫困户39432户,占全县贫困户总数的100%。通过几年的扶贫,目前贫困户中已解决温饱的37629户,占95.4%。有21000户走上了致富之路。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76元,为1983年的2倍。全县贫困落后面貌有了根本改观。  相似文献   

13.
扶持贫困地区发展经济,对处于温饱线下的农民发放扶贫专项贴息贷款,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信贷业务.回顾“七五”期间,百色地区累计发放扶贫专项贴息贷款18,257万元,对扶持贫困户发展生产,解决温饱问题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全地区贫困人口由1985年底的39,2737户、2,218,839人,下降到1990年的149,663户、768,879人,使60%以上的农户和人口超过了温饱线.但百色地区解决温饱还是低水平的,有些农户一遇灾年又返贫.另外,专项贴息贷款逾期不还的尚占25%,资金的效益性、周转性、安全性也很不理想.究其原因:一是认为扶贫资金是中央给的,拖欠“有理”;二是资金与资源开发、技术结合脱节,难以实现预期效益;三是信贷员严重不足,一些所没有专职信贷员,难于做好贷前、贷中、贷后“三查”工作;四是没有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一些企业主管部门,报项目要贷款积极,催收到期贷款不力,银行也束手无策.亟需采取下列对策.一、提高思想认识,强化信贷管理,增强扶贫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扶贫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各级党政和有关部门要通力协作.一是县、乡、村三级应由党政领导牵头,组织由农行、财政、人行、政法、扶贫办等部门参加的扶贫领导小组,管好用好贴息贷款.二是农行基层行、所(社),要层层落实信贷员责任制,一级管一级,下  相似文献   

14.
为了加快贫困地区脱贫步伐,国务院决定:“从1986年起,连续五年,每年发放10亿元专项贴息贷款,支持全国重点贫困县开发经济,发展商品生产,解决群众温饱问题。”这对资金十分紧张的贫困地区来说真是“雪中送炭”。从大石山区的都安瑶族自治县来说,几年来充分利用国家下拨的专项贴息贷款,扶持贫困农民进行经济开发,发展生产,使农村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特别是多年来停滞不前的县、乡工业生产开始有了生机,增加和改造了一批开发本地资源,推动贫困农民脱贫的龙头项目,截至1989年6月底止,上级行共拨给我县扶贫贴息贷款资金和指标2865.2万元,累放了2188.35万元,从1989年检查十万元以上的34个项目情况看:好的项目13个,占检查数38.24%,金额377.7万元,占检查总金额30.87%;一般项目7个、占20.5%,金额268万元,占21.91%;差项目5个、占14.71%。金额111.2万元,占9.1%;在建项目9个、占26.47%,金额466.27万元,占38.12%。从已建成的项目看,绝大多数是好的,差的占少数,这对促进贫困都安县的工业、农业、畜牧业、林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1988年在电力、资金十  相似文献   

15.
<正> 扶贫贴息专项贷款的发放,是我党扶持老区贫困地区人民脱贫致富的一项政策措施,贷款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我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几年来,我区各级金融部门在管好用活扶贫贴息专项贷款中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截到1990年12月止,发放贷款余额达6022万元,促进了我区经济早日脱贫致富。但由于各种的原因,部分贷款不能及时到位,使用效益不佳。为了弄清情况,我们走访了有关单位,并深入到贫困县、乡、村一级进行调查,发现有三个问题值得引起注意:一是对扶贫贷款使用要求上过高过急,脱离了项目应有的财力和承受能力;二是扶贫到户的具体计划和措施,由于受贫困户自身条件的限制,难于落实;三是在确定扶贫贴息贷款支持项目上,存在穷富一起扶持,平均主义现象较严重。近年来,人行扶贫贴息贷款指标都是每年4月份即已下达基层行处,而基层行处往往拖到年底才能发放贷款。主要原因是:  相似文献   

16.
今年来,河池地区农业银行、信用社共放出各项扶贫贷款5609.6万元(银行1597.8万元,信用社4011.8万元),其中用于农业1386.1万元,林业376.4万元,牧业1021.9万元,渔业39万元,加工业148.9万元,运输业202.9万元,建材业30.8万元,其他2403.6万元,共支持了35.2万个贫困户(其中重点联系户2055个),扶贫面达74.89%.到8月底止,全地区已有相当部分的贫困户开始有收入,纷纷脱贫.据统计,全地区已有71400户20多万人摘掉了贫困的帽子(即人均收入达120元以上,人均口粮超过400斤),预计年底将达88000户30万人左右.由于扶贫项目逐渐有收益,到8月底止,贫困户已归还银、信各项扶贫贷款4558.7万元(其中银行1349.2万元,信用社3209.5万元),同时,银行、信用社的农村储蓄也稳步增长,目前已达9558.9万元,比去年底增加30.12%.该地区行、社在信贷扶贫工作中取得了初步成效.  相似文献   

17.
西林县支行1986年以来,在发放扶贫专项贴息贷款的过程中,采取多项有力措施,充分发挥这笔扶贫资金的“催化剂”作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据统计,到1989年10月底,全县共发放扶贫专项贴息贷款741.32万元,到期贷款收回率达99.64%。在这笔扶贫资金的“催化”下,1989年,全县粮食产量比1985年增长了11.47%,1989年10月底,猪、牛、羊、马存栏量比1985年增长23.45%,乡镇企业总产值比1985年增长了2.86倍;新营造林地(主要是杉木)171200亩;增加小水电装机容量3250千瓦,占全县小水电装机总容量的72.22%;14915个受益资困户中的12117户解决了温饱问题,占受益贫困户总数的81.2%。西林县支行的扶贫工作得到了当地党政领导的充分肯定。区分行通报表彰了该行,并增拨给该行40万元扶贫专项贴息贷款指标,以资鼓励。  相似文献   

18.
靖西县化峒镇是自治区确定的贫困乡镇之一,全镇共10村,79个自然屯,3613户,农业人口18692人。1986年至1987年10月,县农行分配给该镇扶贫贴息贷款指标28.34万元,经营业所与镇政府扶贫办研究,采取由各屯群众评议,村镇审查,营业所核批发放。至87年底止,已全部放完,其中用于购买化肥、杂优粮种等农业生产费用及耕牛6万元,扶持239户种田七14.34万元,兴建一座电站8万元。对改变贫困户的面貌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正如中  相似文献   

19.
国家为了使贫困地区尽快脱贫致富,从1986年起,在原来用于扶贫地区资金数量不变的基础上,新增加十亿元专项贴息贷款。 我区23个重点贫困县之一的天等县,三年来,共得到贴息贷款1280万元。这些资金投放以后,大都能发挥整体效益,对天等县的脱贫致富起到了促进作用。 1988年,笔者到天等县参加扶贫工作,对贴息贷款的使用作了一些调查,现主要就资金运行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及今后如何使用提出个人意见。 一、贴息贷款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20.
对南宁地区农行信贷扶贫贷款效益的调查农行南宁地区分行农贷科南宁地区农业银行辖内龙州、天等两个县被国务院定为国家重点扶贫县,享受信贷贴息的优惠政策;马山、隆安被列入自治区重点贫困县。到1993年止,农行对四个扶贫县共安排扶贫专项贴息贷款指标8758万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