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本文基于行为公司金融的视角,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放宽了"理性人"假设,分析了投资者非理性与管理者非理性共存时对公司现金股利的影响,并以2010—2013年期间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发现,虽然投资者情绪与管理者过度自信各自对公司现金股利有不同的影响,但是投资者情绪和管理者过度自信两者的共同作用会对公司现金股利产生负向的影响。本文有助于人们从新的角度来认识股利政策。 相似文献
3.
4.
本文从行为金融学的角度出发,对过度自信的衡量方法进行了讨论,采用管理者在公司股票收益率连续下降的情况下连续增加公司股票持有量的方式来衡量管理者的过度自信;采用2010年到2012年的数据,以中国上交所和深交所的上市公司为样本,对管理者过度自信与公司资本结构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充分说明:过度自信的管理者会采用更高的公司杠杆率,这与本文的假设相符。这证明,行为金融学的研究视角对于解决公司金融学界长久以来存在的资本结构难题是有帮助的,对公司金融决策问题的研究也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基于管理者过度自信的公司财务决策研究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一直受到财务理论界的重视。文章回顾和梳理了国内外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企业财务决策影响的相关研究成果,以及中西不同文化背景下,对过度自信与企业财务决策研究的不足和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正>随着行为财务学的兴起,公司财务理论研究已经认识到投资者和管理者的非理性行为可能对公司财务决策产生影响。而在管理者非理性行为中,以过度自信最为引人注目。管理者过度自信是指管理者在进行决策时会因为高估自身能力和知识而产生偏差,从而导致管理者高估决策成功的可能性并低估与决策相关的风险。本文试图梳理和总结国内外有关管理者过度自信对投资、融资和股利决策影响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7.
公司治理与上市公司股利政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首先探讨了公司治理与股利政策的关系,进而比较了中美公司治理结构方面的差异。通过比较美国与中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不同,并且分析了中美股利政策差异的公司治理原因,对完善我国上市公司治理制度和股利政策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随着投资行为的多元化和复杂化,关于人类理性的严格假设在实践中遭到质疑。过度自信是基于非理性的一种主观心理行为。投资决策是公司在给定资本约束情况下对可能的投资项目进行有效选择,以实现投资收益最大化。在针对公司管理者的研究中发现,管理者在进行投资项目决策时,往往会表现出过度自信,同时管理者的自信度也可以在特定投资机会下改变企业现金流的成本和收益。本文研究了在资金充裕的情况下,管理者过度自信对投资决策的影响。本文在以管理层持股数变化作为衡量过度自信的标准,在对管理者过度自信、现金流量和企业投资决策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了管理者过度自信与公司的投资水平呈正相关关系。即管理者过度自信会带来投资过度,损害企业价值。本文假设现金流量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投资支出,但是经过严格的实证检验,发现结果并不显著,所以出于尊重数据的考虑,本文认为在特殊时期(金融危机),且样本量有限的情况下,现金流量不会对投资决策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9.
机构投资者、公司治理与上市公司股利政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实证研究了2001—2004年间中国证券市场中机构投资者持股、公司治理与上市公司股利政策之间的关系。针对我国特殊的股权结构制度背景下,现金股利政策的两种理论观点——“自由现金流假说“和“利益输送假说“以及在我国资本市场上呈现的“恶意派现“现象,实证检验了我国机构投资者是否能够发挥治理、监督作用。研究结果发现:在2001—2004年间,机构投资者持股公司的每股现金股利发放水平显著地高于非机构投资者持股的公司,发放现金股利公司的机构投资者的持股比例显著地高于不发放现金股利公司,公司现金股利发放水平成为投资者构建投资组合的重要标准;机构投资者的持股比例不会对上市公司的股利政策产生影响,对于我国上市公司近年来出现的“恶意派现“现象,机构投资者发挥了其监督治理职能,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越高,上市公司发生“恶意派现“的可能性越小。 相似文献
10.
11.
行为公共政策尚处于全球学术研究的前沿领域,而其应用特别值得中国中等收入发展阶段财政治理的重视和探讨。本文首先论述了行为经济理论四个阶段的发展逻辑,并对每个阶段进行了简要述评。基于理论逻辑所揭示的从"经济人"到"人类"的假设条件变化,在对公共政策进行简要回顾的基础上,本文阐述了行为经济为其带来的改变,并对行为政策与传统政策进行了比较分析。接着,在提出行为政策的五点特征及其对财政治理的启示后,本文较详细阐述了行为政策在全球实践的典型案例,并在最后为中国当下财政治理提出了五个方面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股利政策主要讨论企业税后利润如何分配的问题,是企业的一项重要决策。然而,所得税的存在使得在不同的股利分配方式下股东会获得不同的税后股利。本文在阐述股利分配的几个著名的理论之后,给出了多提留的股利政策、股票股利、股票回购三个在考虑所得税存在的情况下可选择的股利分配方式,以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产业政策影响高管自信及企业流动性风险的机理进行分析,提出赶超产业政策激励的管理者过度自信影响企业流动性风险的理论框架,并选取典型案例企业"熔盛重工"进行理论检验。研究表明,产业政策及其传导机制一旦传递出过度激进甚至错误的政策信号,会使管理者的过度自信持续膨胀,进而加剧其对资源配置的认知偏差,导致企业流动性风险失控。这一结论扩展了管理者过度自信和企业流动性风险成因的研究视角,丰富了产业政策经济后果的研究内容,进一步说明应减少产业政策等政府资源配置手段的运用,发挥市场资源配置的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14.
石绍宾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3,(3):57-60
股利政策是企业决定对其盈余进行分配的方案选择,股利政策的实行会给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一些有利的影响,同样也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的财务风险。本将评述两种主要的股利理论,分析股利政策与企业财务风险之间的关系,并就我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现状进行分析,阐述其原因以及其中存在的财务风险。 相似文献
15.
Dividend Policy,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the Managerial Entrenchment Hypothesis: An Empirical Analysi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Jorge Farinha 《Journal of Business Finance & Accounting》2003,30(9-10):1173-1209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agency explanation for the cross-sectional variation of corporate dividend policy in the UK by looking at the managerial entrenchment hypothesis drawn from the agency literature. Consistent with predictions, a significant U-shaped relationship between dividend payout ratios and insider ownership is observed for a large (exceeding 600 firms) sample of UK companies and two distinct periods. These results strongly suggest the possibility of managerial entrenchment when insider ownership reaches a threshold of around 30%. Evidence is also presented that non-beneficial holdings by insiders can lead to entrenchment in conjunction with shares held beneficially. 相似文献
16.
家族企业公司治理成本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司治理成本分为公司治理机构的组织成本、总代理成本和协调决策成本三大部分.与非家族企业相比,家族企业治理成本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代理成本相对较低,决策成本和协调成本随着企业的发展而不断增大三个方面.在治理成本的应用中,政府应充分考虑家族企业治理成本的表现特征对企业评价体系的影响,而家族企业则要重点寻找本企业的适度治理成本以加强公司治理建设. 相似文献
17.
公司治理与IPO抑价——来自中国股票市场的经验证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Jensen与Meckling(1976)认为,代理成本是投资者愿意支付的价格与公司内在价值之间的差异。投资者对公司代理成本的预期也会体现在IPO定价过程中,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有助于降低公司IPO抑价。本文以我国2002—2003年的133家IPO公司为研究样本,研究样本公司治理结构特征对IPO抑价的影响。结果发现,控制权结构特征以及关联交易性质对IPO抑价有显著的影响,而董事会独立性对IPO的抑价影响则不显著。本文的结果表明,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可以显著地降低IPO抑价,降低公司股权融资成本。 相似文献
18.
19.
公司治理与国有商业银行的竞争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司治理与企业竞争力之间具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这种相关关系根源于企业竞争力内在的逻辑联系。从公司治理制度的角度来探讨我国商业银行竞争力的提高。能进一步丰富人们对企业竞争力的理解,提高人们对企业制度安排重要性的认识。从实践的角度看,中国商业银行要形成强大的竞争力,必须真正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