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沈刚  李士虎 《经济》2012,(10):134-136
自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城镇化发展迅速,据统计从2000年至2011年,我国的城镇化率以平均每年1.38个百分点的速度上升.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为我国铺就了一条通向繁荣的康庄大道.“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不仅是上海世博会的主题,也是人们对城镇化带来幸福的诠释. 城镇化一直是中共中央党校科社部向春玲教授关注的领域,她带领的“中国特色的城镇化课题组”围绕着中国特色的城镇化建设做了一系列的研究,他们认为,“十二五”期间,中国必将出现并加速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整体转型.在记者的采访中,向春玲阐述了我国城镇化的特点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然趋势,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经之路,新型城镇化在新型工业化的推动下发展,新型城镇化则承载新型工业化,“两化”同步发展有助于实现城镇和产业融合发展。只有正确把握我国工业化、城镇化互动发展现状,才能有效破解“去工业化”、“伪城镇化”等畸形发展障碍。鉴于此,运用城镇化发展的阶段性规律分析法、国际通用衡量法,分析了我国城镇化目前所处阶段,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各地区间城镇化与工业化互动发展现状进行了实证分析,最后,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提出了促进我国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互动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张婷 《时代经贸》2014,(6):348-349
积极稳妥地推进新型城镇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解决“三农”问题,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战略之一,也是我国当前的必然选择。但是由于在城镇化发展道路中忽视了人的主体性和人的存在,所以出现了“人口城镇化”滞后于“土地城镇化”等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试图在阐明新型城镇化的内涵与发展目标的基础上,指出了思想政治教育在人的城镇化进程中的必要性,明确了思想政治教育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价值定位,从而为实现我国城镇化提供了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时空差异及协调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钧 《财经科学》2015,(12):48-57
新型城镇发展的“新”主要在于“人”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核心价值是“以人为本”.本文通过耦合协调模型分析了我国不同区域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对空变化和协调程度.研究表明,我国各地区2003—2013年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但区域差异较大.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在空间分布上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自相关,整体上呈现东高西低的分布格局;各子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协调度较高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因此,各地区应该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各方面的协调发展,进而提高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5.
总结传统城镇化留给我们的经验教训,对我们准确理解“新型城镇化”内涵有重要意义。“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只有精神形态的城镇化与物质形态的城镇化同步发展,我们才能在2020年建成真正的小康社会。  相似文献   

6.
吴红蕾 《环境经济》2011,(11):51-53
20世纪70年代末,国外城市化的概念和理论被引入我国,其英文词汇urbanization,通常译为“城市化”。城市化是伴随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的一个历史过程,城镇化是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因此,城镇化的提法比较符合我国现阶段的城市化程度和特点。无论是城市化还是城镇化,其本质上都是经济和社会结构深刻变化的一个过程,是一个由“乡村性状态”向“城市性状态”转变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农村地区发展进步的重要战略.我国也将其作为“十二五”的一项重要任务,但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本文对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城乡户籍制度下的农村城镇化与“农民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许经勇 《财经研究》2003,29(12):50-54
农村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和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农村城镇化进程中产生“农民工”这一特殊社会群体的基本条件。在我国的特殊条件下,“农民工”是推进农村城镇化的生力军。但是,“农民工”所面临的歧视性待遇,又会制约城镇化的健康发展。把“农民工”转变为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居民,是农村城镇化必须完成的艰巨历史任务。  相似文献   

9.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诗充分体现了我国人民对农民的敬意.《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指出:城镇化是伴随工业化发展,非农产业在城镇集聚、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自然历史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从城镇化的实质来看,我国快速的城镇化趋势既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目标,又能满足农民提高生活水平的需求.  相似文献   

10.
肖新华 《经济师》2006,(4):186-187
农村城镇化建设是我国实现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是衡量我国发展的重要标志,从“三农”角度发展农村的城镇化建设众多学者和有识之士已对此有了详尽而充分的讨论。文章认为仅从“三农”角度探讨此问题是不够的,宏观经济和国家政策取向也对其有着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我国小城镇大多是“乡村型”的。县域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必须建设新市镇,推进小城镇向“城市型”转型。新市镇是我国小城镇的发展方向,也是县域新型城市化的空间实现载体。新市镇推进县域城镇化向城市化跨越.  相似文献   

12.
我国城镇化推进的模式及措施探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从我国国情出发,选择正确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对于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开拓国内市场,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在当前我国农村城镇化严重滞后的情况下,城镇化模式不应局限于某一具体的发展模式,“发展是硬道理”,推进我国城市化应该走大中小城市并举发展的道路,并从观念更新、产业发展、城镇建设、制度创新、分类指导和政策调整等方面努力,从而推动城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六大报告在高度关注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从战略的高度给出了解决措施,那就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城镇化进程”。这是中国农村城镇化的新的里程碑。一、加快城镇化进程:结束“城镇短缺”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本世纪头二十年我国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报告明确提出:“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就加快城镇化进程战略任务来讲,其小康指标就是到2020年,中国城市化水平将提高到50%~60%,即城镇人口比重将超过全国总人口的一半以上。与2001年的最新统计数据城市化率37.7%相比,这意味着今后每年城市化率至少要提高…  相似文献   

14.
城镇化是我国社会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的必然要求,中国的城镇化必须从自己的国情出发,走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而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实力,增强“三农”的内生动力以推动城镇化的健康发展,是政府推力之外的另一强大驱动力。  相似文献   

15.
"人流"是小城镇发展的引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在农村,必须解决三农问题,繁荣农村经济。解决三农问题必须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加快城镇化进程,这是一个大思路、大方向。十六大报告同时提出:“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这就为我们指明了城镇化的发展方向,即中国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城镇化必须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多元化发展道路,而发展小城镇是推进城镇化的重要途径。怎样发展小城…  相似文献   

16.
“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到2015年,我国城镇化率要从47.5%提高到51.5%。相关数据显示,按照常住人口计算,2012年我国城镇化率已达到52.57%,提前完成规划任务。《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规划(2011-2020年)》初稿中称,未来十年,我国城镇化建设将形成40万亿的投资规模,成为扩大内需的最大动力。近期,一系列智慧城市扶持政策的出台,为新型城镇化发展创造了新的契机。  相似文献   

17.
辽宁省新型城镇化路径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梳理了建国以来辽宁省的城镇化历程,认为2002年至今是进行新型城镇化探索的重要阶段。其次,从产业、土地、人口、城乡关系四个方面对辽宁省新型城镇化路径及影响因素进行了解析:产业方面是“城镇化超前于工业化”路径,主要与思维方式、人才培养、产业政策相关;土地方面是“投资驱动”路径,城镇化以土地的平面扩张为重点,主要影响因素为我国的土地和财税政策、城市规划以及城市建设监管;人口方面是“集中型”路径,城镇化主要由省内农业人口转移推进;城乡关系方面是“城市倾向”路径,城乡二元特征明显。最后,提出符合辽宁省实际的新型城镇化路径建议,一方面要“破”,即破除和规避不利影响因素,在思维方式、政策制度、建设管理等方面不断消除城镇化建设中遇到的结构性失衡问题和体制机制障碍;一方面要“立”,即利用有利影响因素,加快制度创新,以更好的产业政策、人才政策适应城镇化发展要求,提升城镇化质量。  相似文献   

18.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我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领域,也是影响我国“三农”发展的关键问题,更是快速推进我国城镇化进程的重要制度保障,长期以来深受国家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当前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农村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和发展,仍存在较多问题有待解决.为改善这种现状,需要对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进行深入探讨,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农村土地制度,为推动中国城镇化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相似文献   

19.
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之城镇化战略分析与对策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过剩的农村劳动力供给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负累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瓶颈”。在九届人大第四次会议通过的“十五”计划纲要中 ,政府把城镇化提高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 ,将其称为城镇化战略。但是 ,在我国现阶段经济运行的体制框架———市场经济体制 ,和主题内容———建立现代化的工业体系内 ,城镇化在大多数农村只能是个远景目标 ,更现实些的、更具有操作性的战术应该是农村工业化发展形成产业化来为农村就地城镇化提供“依托”。  相似文献   

20.
浅论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镇化是工业化的必然产物 ,加快城镇化进程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 ,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与此同时 ,它又可以促使国内有效需求增加 ,优化产业结构 ,提高人口素质。坚持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策略 ,消除体制和政策障碍 ,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把发展城镇工业和服务业结合起来 ,是我国社会生产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