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沈刚  金丹 《经济》2012,(12):120-121
城镇化建设是农村人口转为城镇居民的历史变迁的过程,是城乡居民财产关系深刻变化的社会过程.目前,我国城镇化率已超过50%,按户籍人口算仅为35%左右,明显低于发达国家和许多同等发展阶段国家的水平.差距也是潜力,未来二三十年,每年将有1000多万人口转移到城市,必将持续释放巨大内需,这正是中国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动力源泉.因此,我国把积极稳妥的推进城镇化作为事关长远发展的大战略,也是现代化应有之义和基本之策.  相似文献   

2.
城镇化新阶段:农业转移人口和农民市民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四五规划建议再次强调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一般可从基本生存条件和基本公共服务两个层面来评价。基本生存条件评价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城镇就业是市民化之本。二是城镇安居是市民化之基。在基本公共服务方面评价也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平等的受教育权利。二是平等享受社会保障制度。以人口转移为城镇化10阶段,进入新时代为城镇化20阶段。随着现代化的推进,我国的城镇化会在20阶段基础上进入30阶段,即没有进城的农民就地在城镇实现市民化。前一轮城镇化农民创造了在小城镇自己转移自己的城镇化模式,城镇化30阶段则是城镇在城乡融合中创造市民化新模式。城镇要完成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重任,就要具有城市功能,有能力吸纳农业转移人口并市民化。城镇的城市化水平则成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重要评价指标。城镇城市化面临市民化能力建设问题,既涉及进入城镇的农民的市民化能力提升,又涉及城镇的市民化能力。新时代的市民化是政府为主导的,不能单纯靠农民自己,需要政府的积极推动和规划,主要表现在公共财政的支持和引导上。  相似文献   

3.
城镇化是伴随工业化过程中农村居民向城市和城镇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城市人口逐步增加,衣村人口不断减少。城镇人口的增加使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数量不断增加。城镇化不等同于城市建设,但和城市建设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实施城镇化战略,推进城镇化进程,必须解决城市怎么建的问题,因为城市建设关系到人口居住、生态环境、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4.
美、日“新型农民”内涵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上曾经流行过这样一句话“农民苦,中国农民更苦”,种种苦中突出的包括受教育苦、挣钱苦、没保障苦等等。作为一个关注中国“三农”问题的人来说。不得不承认这是事实存在的问题,正因为如此,党和国家及社会各个方面才如此重视和积极地培养新农民、建设新农村、振兴新农业!如果说中国农民苦,那么同样也是经历过战乱和历史变迁、  相似文献   

5.
毛丽冰 《经济》2012,(3):33-35
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一生学术成就中有两部代表作不可忽略:一是奠定他在中国社会学领域崇高地位的成名作《江村经济》,一是完成于20世纪40年代后期的经典著作《乡土中国》,这些成就都与农民、农村问题分不开.费老晚年的经典之作《小城镇大问题》,则是他在当代中国城镇化刚刚起步的时候,研究新时期农村人口向小城镇聚集、向非农业转移,以及农民如何致富等社会问题时写下的,他当时就敏感地意识到这将是引起中国翻天覆地变化的大问题,并预言中国要从农村实际出发、走自己独特的“小城镇建设”之路.  相似文献   

6.
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城市与农村的经济交往与融合日益密切,人员交往也日趋紧密。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成为政府重要工作之一。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城镇化建设成为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缩小城乡差距、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重要途径,具有国家发展战略意义。建设农村城镇,应以新的思路和观点来审视我们的行为,把建设农村新型城镇作为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的一个实施目标。  相似文献   

7.
《经济师》2013,(9)
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走向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也是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在地域空间上的一种必然反映,同时也是广大农民的普遍愿望。它不仅可以带动巨大的消费和投资需求,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其直接作用还是富裕农民、造福人民。随着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的提出,云南省也积极探索符合自身发展要求的"新型""特色"城镇化之路。文章基于"城镇上山、农民进城"的思考:从山地城镇化与工业化良性互动,与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的角度说明城镇上山的成效;从"盖两床被子、穿十件衣服"的具体实施说明农民进城实现了真正的以人为本。最后对云南城镇化道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所谓农村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扩大的一个历史过程。城镇化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既是物质文明进步的体现,也是精神文明前进的动力。这一历史过程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人的地理位置的转移和职业的改变以及由此引起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演变;二是城镇人口和城市数量的增加、城镇规模的扩大以及城镇经济社会现代化和集约化程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农民增收难题探讨—兼论“民工潮”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相似文献   

10.
11.
华生 《商周刊》2014,(4):21-21
中国的工业化城市化走了一条特殊的道路。我们有2亿多农民进城务工,但又还保留着农村的土地和住宅,大量的家庭分离,6000多万儿童不能跟随务工的父母生活,形成了“离乡不离土”的两栖状态。  相似文献   

12.
在政治集权-经济分权的府际关系格局下,上级政府的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往往通过下级政府逐级"加码"的方式来实现。基于"十三五"规划文本中关于人口城镇化率目标数据,从省级政府、地级市政府两个层面,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目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目标以及缩小二者差距目标三个角度,实证分析了地方政府在推进人口城镇化进程中的逐级"加码"行为。具体表现为:(1)在省级政府层面,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累计增加目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累计增加目标都显著高于中央政府目标。(2)地级市政府行为具有策略性,具体分为两种情况,当本地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基期值低于上级政府目标值时,地级市政府会选择较高的"加码"幅度;当本地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基期值已经高于上级政府目标值时,地级市政府会选择较低的"加码"幅度。(3)不论是在省级政府层面还是在地级市政府层面,对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目标的"加码"程度都要显著高于对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目标的"加码"程度。地方政府的这种"加码"行为有利于实现中央政府提出的加快户籍人口城镇化进程、缩小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差距的政策目标,但也可能导致地方政府的"城镇化率崇拜"。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七大提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近年来,长沙市民政局以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加强领导,  相似文献   

14.
《经济》2014,(4):84
正城镇化是伴随工业化过程中农村居民向城市和城镇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城市人口逐步增加,农村人口不断减少。城镇人口的增加使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数量不断增加。城镇化不等同于城市建设,但和城市建设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实施城镇化战略,推进城镇化进程,必须解决城市怎么建的问题,因为城市建设关系到人口居住、生态环境、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我国的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管理存在诸多问题,譬如粗放分散、洋化奢华、千城一面等问  相似文献   

15.
在快速城镇化背景下,中国农民工家庭的代际关系也处在不断变迁中.本文利用2018年百村调查数据,使用潜在类别分析方法,发现农民工家庭存在紧密型、传统型、接受型、亲近型和疏离型等五种代际关系类型,传统农村家庭代际关系已经衍生发展出多种类型.其中,男性农民工更容易与父母产生紧密型或接受型关系,女性农民工更可能与父母有亲近型、传统型、疏离型关系;而新一代农民工更容易与父母产生紧密型、接受型、亲近型关系,老一代农民工更可能与父母有传统型或疏离型关系.同时,人口流动特征对农民工家庭代际关系的影响存在性别与代次差异,异地流动的男性农民工和新一代农民工与父母形成疏离型关系的可能性较低,但对女性农民工和老一代农民工的疏离型家庭代际关系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6.
“新农村建设之核心要义在于发展经济,实现全村人的共同富裕是我终生追求的目标,华宏就是沿着这条道一路走过来的。”江苏省江阴市周庄镇华宏村党委书记、江苏华宏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胡士勇在集团略显紧凑的办公室里这样告诉《经济》记者。  相似文献   

17.
建立科学合理、统筹规范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本文总结了苏州市新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的主要内容和经验,概括了其制度建设的主要特点,并从江苏省情出发,思考了借鉴苏州农村社会保障经验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及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8.
今年上半年,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加强粮食安全、旱作农业技术推广、农村能源、农业产业化、“一村一品”建设、万名农民培训“六大惠农工程”建设,全面提高农业特色化、产业化、现代化水平,切实使农民增收。  相似文献   

19.
以人为本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原则。从农业与农村发展的实践来看,实现这一原则需要从去农化的城镇化向融农型城镇化成功过渡。从目前城镇化遵从的路径来看,很多地区由于对城镇化理解的偏差将农村与城市对立起来,致使农民被排斥在城镇化之外,城镇化走向了消灭农村、抛弃农民、放弃农业的去农化城镇化道路,不但没有实现城乡统筹与协调发展,反而造成了城镇化质量与功能的式微。该文通过对京津冀区域A镇城镇化建设实践分析,提出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将农民、农业与农村融入到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中来,从而积极探索具有包容性的城镇化路径。  相似文献   

20.
何勇 《经济改革》2010,(11):4-5
据报道.一场“农民上楼”运动正在全国二十多个省市进行。各地将农民的宅基地复垦。用增加的耕地换取城镇建设用地指标,他们共同的政策依据是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陈锡文指出.和平时期大规模的村庄撤并运动“古今中外,史无前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