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产权的公共领域 --巴泽尔经济思想介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产权的界定是相对的,是多因素影响的函数。在现实中,产权无法充分的界定。产权未被界定清楚的资产的属性就是产权的公共领域。在公共领域中存在可被攫取的资产的价值,导致人们的寻租行为。从产权的公共领域这一概念,演绎出两个概念:共同财产和延留义务,并对企业性质问题提出了新的见解。这一概念对产权分析的视角起到了拓展作用。  相似文献   

2.
对群体性事件做清晰的概念界定,并基于现有文献对类型归属做明确的划分。深刻阐述社会转型的冲突与调适、刚性稳定的利益悖论、公共危机治理的处置失当、社会心理失衡的非理性应对是引发群体性事件的深层诱因,以资从制度规范和实践应对的维度,提出建构和完善群体性事件处置的政策体系,解释了强化群体性事件处置的操控性技术的可行性,并借鉴国外群体性事件处置的理论技巧,提出坚持"现场第一"原则、"处境化"思维、警察权的配制与使用等操作化建议,以此使各地应对群体性事件的有效经验制度化,实现国家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3.
西方现代产权理论笃信"私有产权神话",对一些"产权模糊"情况下经济反而发展良好的现象缺乏足够的解释力。原因在于西方现代产权理论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人的利益环境不仅仅源自私有产权,同时也源自"公共领域"。与西方现代产权理论基本上从负效应角度分析"公共领域"不同,宏观产权理论着眼分析"公共领域"正负效应的共同作用,因而能更为全面地解释产权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这既是对马克思主义产权经济学的继承,也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产权经济学。  相似文献   

4.
在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独立审计并未很好地发挥其应有的界定和保护产权的功能,审计寻租活动大量出现。它为审计寻租者"生产"出超额利润——租金,但从社会的角度来看,这部分非生产性的支出,是引起经济资源配置无效率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以寻租理论和产权理论为切入点,分析了国有企业审计寻租问题的产权机理,并提出了解决审计寻租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政府采购领域的寻租活动,造成的经济和社会后果十分严重。本文在深入剖析其内涵的基础上认为,产权关系模糊不清、委托代理机制的弊端以及经济人为自身谋取利益,是政府采购中寻租产生的主要原因。要有效抑制政府采购中的寻租,必须从明确认识、健全政府采购法以及完善政府采购监督机制等多个层面入手。  相似文献   

6.
"太湖蓝藻事件"的实际案例结合公共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新制度经济学的产权分析,揭示了产权残缺不明、产权责任体系缺失是"公地悲剧"发生的主要原因。只有在有效的政府管理和完善的市场机制下界定明晰的产权,实行排污权可交易制度,才能够充分合理地使用和管理公共湖泊资源,防止此类负外部性事件的再度发生。  相似文献   

7.
巴泽尔相对产权思想的特色就在于用产权属性和公共领域来描述相对产权,用合同来分配变化性和规定剩余索取权。其主要贡献为,产权属性是分配给一个人还是不同的人要依据效率准则,对产权施加约束是限制公共领域利益损失的有效方法,组织是分配变化性及规定剩余索取权的装置。其应用价值在于,用可变性和剩余索取权能够解释目前土地收益在农民和国家之间的分配关系,最大限度压缩公共领域是预防腐败的重要产权方法,形成遵守合同的环境是产权方法有效实施的基础。尤其是新常态下在政府放松管制的同时,形成遵守合同的环境是规避"一放就乱"循环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群体性事件属于公共危机,是中国当代社会利益博弈的极端性方式,是社会情感之结的破坏性消解手段。依社会燃烧理论分析,不平衡性主导的社会矛盾是群体性事件发生的“燃烧物质”,不对称性主导的社会舆论是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助燃剂”,突发性主导的具体冲突是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导火索”。社会燃烧理论的引入,有助于社会矛盾的沸点控制,有助于科学防范、化解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以实现社会体温正常、社会体态正常。  相似文献   

9.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对当今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广泛和深入。"网络群体性事件"作为一种新的"社会问题"随着网络的发展而出现,在学术界引起了广泛讨论。本文从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定义入手展开论述,对网络群体性事件频繁发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应该理性、全面的看待网络群体性事件的观点。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我国重大群体性事件频繁爆发,正处于群体性事件高发期。目前群体性事件呈现出频率增加、规模扩大、对抗加剧、组织化高、突发性强、极易激化等特点。一些地方维稳压力越来越大,甚至陷入"越维越不稳"的怪圈,各级党政对群体性事件的重视与关注也日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从根本上看,当前我国群体性事件状况,是长期以来经济、政治及社会体制中存在的问题与矛盾的必然反映。群体性事件治理任重道远,根本途径在于要从相关体制及其改革上找问题、想办法。  相似文献   

11.
农村征地中权益分配不均衡问题是由农村土地产权模糊和公权强制两个根源造成的。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明晰农村土地产权和抑制公权。农村土地私有化作为理论上的权益均衡路径存在与现实约束条件的冲突,因而不具现实性。在非私有化条件下仍然存在农村土地产权明晰和抑制公权的可能,非私有化条件下,通过土地产权交易实现各方权益均衡是可能的,但这种权益均衡只能是一种相对均衡。将政府在土地交易获得的垄断利润用于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可以作为农村征地补偿的一种长期机制,而起到维持土地权益相对均衡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环境资源配置中的市场失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分析了在环境经济领域市场失灵的原因是由环境问题的外部性、环境质量的公共物品性和环境资源产权不清而引起的由此提出了纠正市场失灵的对策;主要靠征税、企业合并、科斯交易、产权界定和政府干预等措施。  相似文献   

13.
社会性规制的内部性和外部性具有产权特征,并可统一到产权分析框架中。社会性规制无论是外部性还是内部性的产生都根源于产权界定不清和产权保护不力。西方经济学家所称的公共品、信息不对称、外部性等社会性规制的理论,是内生于产权界定不清和产权保护不力的现象。产权界定不清和产权保护不力可能是导致我国的"公共领域"比西方发达国家更大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产权残缺是研究经济利益问题的一把钥匙,产权残缺导致了利益受损.文章剖析了产权明晰与产权完整的区别,解释了产权残缺与利益受损之间的关系,指出私有产权并不一定意味着高效的资源配置,导致产权残缺的原因既包括市场失灵也包括政府干预,而维护受损者的利益,促进社会公正,需要政府的公共利益补偿.  相似文献   

15.
中国长期以来实行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二元保障体制,城乡之间和城市与农村内部都存在较严重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均现象。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悠久重农传统的国家,不能把它简单归结为城市偏向的政策和对农民的身份歧视,而是其背后蕴含的社会逻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产权逻辑。今后的改革,应打破基本公共服务保障的产权逻辑,实现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与“单位”脱钩,建立与产权无涉的真正社会化的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模式。  相似文献   

16.
我国资源耗竭和环境恶化的根源在于产权不明晰,产权制度创新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内在要求。循环经济产权制度建设包括三个层次:产权的界定、交易权的安排、产权交易制度的建立。优化我国的循环经济产权制度,必须引入市场化的“公”权模式,建立多元的资源所有权体系,完善排污权交易制度。  相似文献   

17.
政府采购中项目剩余和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加之市场发育不完善,导致寻租行为的产生。公开交易信息,加大寻租成本,建立事前监督、事后惩罚制度,是遏制寻租行为产生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8.
农村公共产品短缺是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主要瓶颈。我国目前农村公共产品短缺的主要原因是资金投入的不足,公有产权的保护不力,微观主体的不合作态度,农村生产和生活的封闭性。改进这种局面的主要措施包括,提高公共财政在农村公共产品投入中的比重,明确公有产权的边界,促进农民之间的互助合作,多渠道提高农村生产和生活的开放度。  相似文献   

19.
我国现有风景名胜资源产权制度的特点是:风景名胜资源法律上的产权主体具有单一性,事实上的产权主体和法律上的产权主体具有不一致性,导致了风景名胜资源利用效率低下。文章作者认为我国的风景名胜产权制度的重建必须是构建私人产权和公有产权的多元产权结构,建立完全的风景名胜资源产权出让和交易市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