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针对洗钱犯罪的特殊性及其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本从界定洗钱犯罪的“上游犯罪”入手,着重分析洗钱犯罪的犯罪构成要件,从而达到科学界定洗钱犯罪的目的,并立足我国国情,吸收和借鉴国际反洗钱犯罪的经验,提出我国反洗钱的法律对策。  相似文献   

2.
洗钱犯罪是为上游犯罪所获取的非法收入进行清洗、处置的犯罪,洗钱犯罪人员是上游犯罪资金清洗的协助者.如何完善法律、法规,从根本上打击洗钱犯罪,一直是各界关注的焦点.2020年12月26日,全国人大会议通过的《刑法修正案(十一)》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洗钱罪的判定难度,但仍无法解决对上游七类犯罪以外洗钱犯罪行为的定罪问题,监管层及金融行业在洗钱犯罪方面仍存在着较大压力.本文结合近年来我国洗钱犯罪、判定及上游犯罪等情况,讨论了现有洗钱犯罪定罪中存在的问题.重点探讨了现行洗钱罪上游犯罪认定是否狭隘,《刑法修正案(十一)》对自洗钱行为的判定是否有变化,洗钱罪删除"明知"概念后对洗钱定罪的影响,以及监管机构的职责与权利义务是否相匹配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扩容洗钱罪上游犯罪、充实洗钱罪定罪类型、加强监管职权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惠娟  纪敏 《金融会计》2008,(10):66-69
我国2006年通过的《刑法修正案(六)》对洗钱犯罪和赃物犯罪相关条文都作了重大修改。其中对洗钱犯罪条文的修改,主要是体现在其上游犯罪有所扩大,即除了毒品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恐怖活动犯罪和走私犯罪外,还新增了贪污贿赂犯罪、破坏金融管理  相似文献   

4.
洗钱犯罪是20世纪50、60年代毒品犯罪、走私犯罪日益猖獗的产物,是毒品、走私、贪污贿赂等各种经济犯罪,尤其是有组织犯罪的润滑剂和"生命线。现在,洗钱犯罪已发展成为一个有着高额利润的、复杂的犯罪领域,并成为国际社会的一大公害,全球几乎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幸免。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尤其是中国对外开放并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加强了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成为外商投资的热点,洗钱犯罪分子也必然会乘虚而入,妄图浑水摸鱼,从而不可避免的使我国面临境外日益猖獗的洗钱犯罪。与此同时,中国境内越来越多的毒品犯罪、黑社会性质的有组织犯罪、贪污贿赂犯罪也助长了境内洗钱活动发展。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洗钱犯罪的发展的一般规律进行认识研究,把握其发展的动向,从而针对洗钱犯罪提出行之有效的斗争策略和手段,达到预防和打击洗钱犯罪的结果,保证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和谐、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洗钱犯罪的金融防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洗钱是一种隐藏犯罪所得的行为。洗钱行为和洗钱犯罪在我国同样存在,金融业是洗钱犯罪分子的首选渠道,为加强对洗钱犯罪的金融防范,建议采取:积极宣传我国反洗钱的法律、法规;实行金融实名制、报告制;建立全国“可疑洗钱犯罪报告系统”等措施。  相似文献   

6.
王银烈  张新 《金融纵横》2007,(23):42-45
自我国《刑法》设立"洗钱罪"的罪名以来,关于洗钱犯罪的判例很少,严重影响了反洗钱工作的深入开展。本文分析洗钱犯罪难以认定的原因,积极推动洗钱犯罪定性有利于切实遏制的打击洗钱及其相关犯罪,巩固反洗钱工作的社会基础,树立我国良好的国际形象的意义,需要尽快从法律、机制等方面着手解决洗钱犯罪定性难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加强金融监管 防范洗钱犯罪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史振郭 《福建金融》2000,(10):36-38
一、我国洗钱犯罪的现状   洗钱是隐瞒收益的存在、非法来源或非法使用并将收益伪装合法的特定过程。洗钱犯罪自 19世纪 20年代在美国产生以来,伴随着国际贩毒、走私和有组织犯罪的不断发展而迅速传播。有资料显示,目前,洗钱犯罪最猖獗的地区主要是美国、俄罗斯、欧洲、东南亚及中南美洲地区。据国际权威反洗钱金融组织统计分析认为,进入 9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反洗钱工作大规模展开和各国卓有成效的合作,洗钱犯罪分子已改变了传统的洗钱方式和洗钱手段,使洗钱犯罪日益呈现出手段复杂化、技术现代化和清洗网络化的新特征,犯罪分子更…  相似文献   

8.
从分析洗钱犯罪的特征和危害入手,通过分析洗钱犯罪的一般过程探讨了电子货币对洗钱犯罪的吸引力,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9.
(一)扩大洗钱罪“上游犯罪”的范围是进一步完善我国反洗钱法律体系的迫切需要。因此,适时拓展洗钱罪的“上游犯罪”范围,应把涉税领域的犯罪行为纳入到洗钱犯罪的“上游犯罪”范围之内。以适应我国刑法基本原则和司法实践的需要,也可为全面打击涉税洗钱犯罪行为提供法律方面的支持。  相似文献   

10.
洗钱犯罪是指隐瞒、掩饰非法收益或掩盖资金流向的非法目的,使之成为看起来合法的资金流动。这里的"非法收益"一般指涉及犯罪的收益。因此,洗钱犯罪的确定还与"上游犯罪"有关。"上游犯罪"就是哪些犯罪的收益或与此有牵涉的资产可以作为确定洗钱犯罪的对象。有的国家在刑法中则列举了具体罪行的种类。而在这些具体罪行中,有的包含有恐怖主义犯罪,有的则未涉及。从洗钱犯罪的含义可以看出,洗钱得以成功要隐瞒、掩饰非法收益的资金流动使之看起来合法并因此转为合法收益。而这一过程必须要经过金融系统,利用金融系统日益方便快捷的服  相似文献   

11.
一、缺乏可识别的受害者。洗钱犯罪不同于一般的犯罪,犯罪结果或犯罪危害能为人直观感知。洗钱犯罪没有可识别的受害者,其行为本身也没有引人注目的可谴责性,所以难以引起人们的注意。二、复杂性。洗钱的手段众多,几乎银行提供的所有服务都有可能被洗钱者利用。三、专业性。当今,洗钱已发展成为高度复杂的、国际性的专门行业。由于洗钱要涉及国内外复杂的金融制度和法律制度,绝非一般的犯罪分子可以做到,惟有熟悉国内外金融、法律制度的专业人士才能做到。四、国际性。由于不同国家在洗钱的管制和制裁上存在差异,洗钱集团常常把黑钱转移到那…  相似文献   

12.
代蓉 《时代金融》2011,(4):50-51
<正>随着台湾陈水扁案件的宣判,其家人洗钱犯罪的过程逐渐为人所知,而洗钱犯罪的话题也比较直观地进入了中国内地公众的视线,但大多数公众仍不明确什么是洗钱犯罪。在此,笔者就"洗钱犯罪与大众生活"这一话题谈一谈。  相似文献   

13.
洗钱犯罪及国际、国内反洗钱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洗钱的定义及其危害 洗钱是一种犯罪,具有很大的社会危害性,这在国际上已取得了共识.洗钱犯罪的危害主要是:①犯罪分子把赃款洗为合法所得,这就使该项财物的合法所有的国家或自然人,丧失了返还请求权.如犯罪分子盗卖某国珍贵文物给另一个国家后将赃款存入银行或投资办企业,通过洗钱使这笔巨大财物消失得"无影无踪",致使该文物合法持有的国家遭受重大损失.  相似文献   

14.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完善反洗钱、反恐怖融资、反逃税监管体制机制的意见》(国办函[2017]84号)中提出修改惩治洗钱犯罪相关规定,将上游犯罪本犯纳入洗钱罪主体范围,但是否要对自洗钱进行立法一直是我国法律学术界的一个争议焦点。本文在整体视角下提出自洗钱行为的认识框架,对自洗钱行为的危害进行分析,构造了自洗钱和协助洗钱刑事立法的统一理论基础。本文基于这一理论基础,对我国现行洗钱罪相关规定进行全面审视和系统分析,提出自洗钱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15.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完善反洗钱、反恐怖融资、反逃税监管体制机制的意见》(国办函[2017]84号)中提出修改惩治洗钱犯罪相关规定,将上游犯罪本犯纳入洗钱罪主体范围,但是否要对自洗钱进行立法一直是我国法律学术界的一个争议焦点。本文在整体视角下提出自洗钱行为的认识框架,对自洗钱行为的危害进行分析,构造了自洗钱和协助洗钱刑事立法的统一理论基础。本文基于这一理论基础,对我国现行洗钱罪相关规定进行全面审视和系统分析,提出自洗钱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16.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洗钱犯罪现象越来越多。据有关资料分析,目前洗钱出现了一些新动向,例如,犯罪活动与洗钱活动进一步分工,甚至出现了专门的洗钱服务机构,为更多的犯罪分子和犯罪组织提供服务等。本文提出了如何防范利用银行卡洗钱犯罪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本文根据国际社会和我国对洗钱犯罪的相关立法规定,借鉴我国刑法学界对洗钱犯罪已有的研究成果,具体分析了洗钱罪的上游犯罪的范围、洗钱罪中“明知”含义的界定以及洗钱罪主体能否包括原生罪本犯等问题.并针对我国现有反洗钱罪规定的不足,提出相应的完善措施。  相似文献   

18.
李芳 《福建金融》2006,(9):30-32
随着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通过网络进行洗钱已成为犯罪分子洗钱的新途径。文章列举几种较为常见的网络洗钱方式,分析目前控制网络洗钱犯罪的障碍和难点,并提出防范网络洗钱犯罪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认为利用互联网技术,通过网上银行业务和电子商务活动中提供的支付手段,掩饰、隐瞒犯罪所得及其收益来源和性质所形成的网络洗钱犯罪活动,与传统的洗钱方式相比更为隐蔽、便捷,全球化程度更高,成本更低廉。通过分析网络洗钱方式,探寻和思考遏制网络洗钱犯罪的对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随着银行业反洗钱力度的不断加大,利用银行系统洗钱的难度和成本增加,洗钱者转而寻找反洗钱措施相对宽松的其他行业,保险业因其自身特点导致洗钱风险不断增加,面临着愈演愈烈的洗钱威胁与冲击。本文通过对保险业的洗钱方式、洗钱风险的分析,提出了保险业洗钱犯罪的防范与监管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