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陆林  段陈 《东北之窗》2010,(4):82-84
怕生孩子,不仅在当下的中国,在其他一些国家也成为一个社会问题。 “生得起却养不起”已成了他们的共识,一些生了孩子的父母称自己为“孩奴”。 “要生育还是要生存”、“房奴+孩奴=一生为奴”——类似的苦涩调侃近来在中国80后群体中引发了空前共鸣,也催生了一个新名词——“孩奴”。  相似文献   

2.
于霏 《中国西部》2012,(12):46-47
从呱呱坠地到18岁考上大学,父母养大一个孩子究竟要花多少钱?外地一所高校最近给每位新生发放了一份《子女培养成本核算表》,从回收统计来看,农村少则5万到7万,城市多则30万以上。养育孩子的成本,当然首先是个经济问题,它正日益成为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在中国,多数父母养育子女,是无怨无悔地倾力付出。特别对孩子的教育,更愿意大方投入。  相似文献   

3.
本文结合当前国内教育现状,提出在"父母或未来父母群体"这个群体中系统讲授"家庭科学培养和教育下一代"相关知识(以下简称"家庭育儿知识")的教育观念.家庭环境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社会环境,特别是以母亲为中心的养育者的素质、观念对孩子一生的成长非常重要.文章分析了把高校学生作为"家庭育儿知识"的素质课的重要性与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本文结合当前国内教育现状,提出在"父母或未来父母群体"这个群体中系统讲授"家庭科学培养和教育下一代"相关知识(以下简称"家庭育儿知识")的教育观念.家庭环境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社会环境,特别是以母亲为中心的养育者的素质、观念对孩子一生的成长非常重要.文章分析了把高校学生作为"家庭育儿知识"的素质课的重要性与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大量的农民工涌入城市“淘金”。然而由于付不起高昂的学习费用等原因,只能将其子女留在了农村。交与年迈体弱的老人照管.这些孩子与父母相伴的时间很少。本应是父母掌上明珠的儿童集中起来却变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  相似文献   

6.
马卉 《新西部(上)》2013,(12):116+110
本文以电影《勇敢传说》为例,阐述了主人公梅丽达在成长过程中与母亲二人的双向交流、彼此沟通的心境历程,体现了一种角色换位后的互相理解。孩子应理解、尊重父母,父母也要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这对于正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及家有青春期子女的父母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和较强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养育是一种责任,传承的,不仅是血脉,还有人类文明。生个孩子要花多少钱?5月底,中国香港著名艺人王菲生女花费两百万的消息被传得沸沸扬扬。无独有偶,同日生产的大洋彼岸的茱莉也花了几百万美金。早些年,著名歌星那英喜得贵子,住院仅5天时间,就花费了12万元。“生”孩子还是“买”孩子?人们不禁发出这样的疑问。万里长征走完第一步——对初为人父母的他们来说,要有足够的精力、足够的心理准备来面对这个庞大的工程,当然,最重要的还要有足够的金钱。49万元——这是专家给出的中国父母养大一个孩子的费用数目。买宝马,还是养孩子,这是个问题从…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电影《勇敢传说》为例,阐述了主人公梅丽达在成长过程中与母亲二人的双向交流、彼此沟通的心境历程,体现了一种角色换位后的互相理解.孩子应理解、尊重父母,父母也要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这对于正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及家有青春期子女的父母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和较强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文化视角下的中美家庭教育比较和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社会环境对人的成长有着决定性意义,而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其教育更是起着关键性作用。在儿童发展过程中,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个老师,因此对子女的一生有着强烈而深远的影响。家庭作为孩子成长的摇篮,一个人的性格,价值观,人生观和生存能力的培养是和家庭  相似文献   

10.
在"全面二孩"的政策背景下,了解甘肃省居民生育意愿及影响因素,为二胎政策的落实以及国家政策的调整提供科学依据并提出建议。方法: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收集问卷,对甘肃省三个市的人群随机抽样进行调查研究。调查的1830份问卷中,甘肃省居民的理想子女数集中在2个孩子,26~40岁年龄段居民生育意愿最高,最理想的家庭模式为一男一女占56.1%,期望生育时间在婚后一年左右占53.6%,支持二孩政策的人群占被调查者人数的96.7%。"全面二孩"政策下甘肃省居民的生育意愿大幅升高,男性较女性而言,平均理想子女数量更多,其中对居民的生育意愿有影响的因素为年龄和婚姻状况。  相似文献   

11.
郭志明 《中国西部》2014,(32):72-73
<正>通常情况下,教师的子女成长比较正态,发展比较全面,在做人、为学、素养发展方面往往是同龄人的"标杆"。就其文化水平而言,一般都学习兴趣浓,学习方法当,学习成绩好。事实上,许多优秀的老师,他的孩子也很优秀,相当一部分超过了自己的父母。但也有一些特例:一部分教师子女行为偏误,不爱学习,甚至因为其特殊身份而  相似文献   

12.
在继父母子女关系形成和解除过程中,当事人各方均享有选择权.婚姻关系的缔结是继父母子女关系形成的基本条件之一,但并非惟一条件,继父母子女关系当事人的选择也是必不可少的形成条件.婚姻关系的解除并不必然导致继父母子女关系的解除,其解除与否还要基于该姻亲关系当事人的选择权的行使.继父母子女关系向养父母子女关系转化过程中,继父母、生父母和继子女均享有选择权.当事人选择权的行使应通过<婚姻法>的修改和司法解释加以规范.  相似文献   

13.
《宁波通讯》2014,(23):81-81
<正>"常回家看看",乃亲情、孝道的形象表述,也是绝大多数晚辈的热切期盼。元旦春节将至,身在异乡的游子思乡之情渐浓,然而,当一些人面临诸多困扰,使"回家看看"成为奢望,老人该如何对待?一些父母心存芥蒂,轻则数落、指责,重则把子女告上法庭。但也有许多老人十分宽容,成都老人认为,回家频率要看孩子的实际情况,只要感觉得到他们的关心就行了,不必硬性规定;子女不常来,当父母的也可以常去嘛!  相似文献   

14.
提起东丽北程林中心小学,熟悉的人都会说:“那是外来人员子女流动的‘驿站’。”也难怪,地处城乡接合部,80%以上学生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父母的流动性强,使得这些孩子“说来就来,说走就走”。而这里的教师并没有因这些学生的特殊而减少付出,相反,他们投入了更多的精力和心血。正如校长陈宝莲所说:“学生的父母在这里工作,为天津发展作出了贡献,我们一定要让这些孩子与市里孩子一样享受优质的教育,让学校成为他们温暖的家。让学生在体验中生活外来人员子女大都是独生子女,大部分家长也很宠孩子,很少让他们做家务。“一个不会劳动的孩子怎么会…  相似文献   

15.
谢洪瑶 《魅力中国》2011,(14):98-98
在大批农民工纷纷涌入城市的同时,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产生了,父母为生计所迫,被迫离乡,却因条件限制,无法带着自己的子女一同前往,只能把自己的子女交由他人照看;这些留守在家的孩子,由于长期的缺失父母之爱,在价值观和思想认识上得不到完善的指导教育,极易在认识和价值观方面产生偏离,使其个性和行为出现很多异常现象,如:没有安全感、悲观消极、暴躁、性格孤僻、自闭,缺乏自信等等;有些儿童甚至走上了犯罪的道路。因此,对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给予正确的引导和帮助,已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6.
孩子从幼年到成年是一个复杂的生理和心理成长过程。天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子女在这个过程中健康地成长,成为有益于社会的德能兼备的人才。但是由于在家庭教育中目前存在着智力因素培养与非智力因素培养的不统一和不协调性,虽然父母费尽了心血去教育子女,可是收效甚微,甚至适得其反。既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也使父母感到失望和痛心。 在幼儿教育中,大多数家长只是重视以灌输知识为主的知识性教育。有的强迫孩子在学  相似文献   

17.
<正>相比城市学校而言,乡村"麻雀学校"确实有天壤之别,处于苦苦支撑的尴尬境地。因此在规模办学撤并浪潮中,"麻雀学校"数量急遽减少。大规模撤并乡村学校的初衷,无非是要让更多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平心而论,为人父母者都有让自己孩子接受最好教育的愿望,为子女择校不惜重金的家庭肯定有,不少家庭也能负担孩子在城镇上学而产生的费用,但是我们不能  相似文献   

18.
家庭教育是全民族的事业。父母的教诲,将影响孩子的一生;父母的失误,也会贻误他们的前程。如何教育好孩子,是每一位有责任心的父母都要思考和探索的问题。笔者认为.以下几点是搞好家庭教育的基础。一、尊重孩子被尊称为教育史上的哥日尼的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指出:“应当象尊敬上帝一样地尊敬孩子。”尊重孩子的重要性此话可谓一语中的。的确,孩子是人,不论年龄大小,都有感情,有他自己的行为方式,有自己的独立人格。父母应时时注意不要伤害孩子的自尊。1.与孩子平视。这是尊重孩子的具体表现。作父母的,要被孩子所接受,不能居…  相似文献   

19.
<正>春节是家庭团圆的时刻。在大家的印象中,一般情况是父母在家中焦急地等待、子女匆匆地往家赶。可是,去年春节,在笔者的家乡,不少家庭是子女在家里过年,而父母在外打工。三位在外过年的中老年农民工老张夫妻年龄都在45岁左右,膝下一儿一女。女儿婚后曾开过小饭店,没挣到钱,反而赔了一笔,就把婚房卖给了老张夫妇用于还账。小两口也没搬出去,说是租住,实际上也没有付过租金。女儿的孩子比较小,女儿便在家里带孩子,女婿出外打工了。去年刚进腊月,女婿就回来准备过年了。  相似文献   

20.
子女孝敬父母,自古即被公认为人伦道德的根本。孔子说孝是“天之经也,地之义也”,“德之本也,教(教化)之所由生也“”,人之行莫大于孝”。一言以蔽之,曰“百行孝为先”。“感恩”之心是人类必有的起码良知,无此良知就不是人类,甚至不如禽兽。无父母则无子女,父母恩情如天如地,而子女孝亲实际上就是对父母感恩报恩,这是理所当然的,自然而然的,也就是“天经地义”,毋需证明。那么,为什么说孝是人伦道德的根本,是教化的起始点呢?答曰:人类是群体生活的高级动物,无论一个人生活的社会群体如何小,他都要面对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即人际关系问题,因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