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信用社在支持农民增收、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日益突出。然而农民贷款难和农村信用社难贷款问题客观上依然存在,不仅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也影响了农村信用社自身经济效益的提高。通过调查发现,造成农民“贷款难”的原因固然很多,但贷款方式失衡、创新不足,是一个主要原因。 首先,农村信用社在贷款方式选择上厚此薄彼,严重失衡。 当前农村信用社信贷支农方式主要有财产抵押贷款、保证担保贷款、存单质押贷款、农户联保贷款和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五种方式。据对某县农村信用社贷款…  相似文献   

2.
面对农村农民信贷难的情况,河南省焦作市武陟县嘉应观乡东后庄村,由6位经济实力强、社会信誉好的农民牵头,成立了焦作市第1个农民贷款担保协会.他们拟定了切实可行的<信用担保协会章程>,并和当地农村信用社签订担保协议,农民贷款协会成员每人在当地农村信用社存入一定数量的担保金,给本村人贷款提供信用担保.农民贷款担保协会的成立,解决了农民朋友的切身难题,获得了村民的广泛支持.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各地农村信用社按照坚持为农服务宗旨,立足农村,以农为本,在改进支农服务方式,大力推行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联户担保贷款,创建信用户、村、镇活动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积累了不少好的做法和经验。特别是通过颁发“农户贷款证”,实行“一证通”、“一联三送”等便民措施,简化了贷款手续,使农户贷款更加便捷,不仅大大缓解了农民贷款难问题,而且增加了农村信用社支农贷款投放总量,扩大了农户贷款面,帮助农民解决了很多农业生产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农村信用社支农主力军和联系农民的金融纽带作用日益显现,在促进农民增收和农…  相似文献   

4.
农村担保组织的缺失、农民缺乏有效抵押资产,造成农村金融机构与农民难以有效进行信用信息交流,从而导致农民“贷款难”、农村金融机构“难贷款”。因此,探索和建立适当形式的官方或民间农村担保组织,成为破解“两难”问题的有效途径。分析河南省汝南县某村级农机担保协会这一案例,笔者有感而发。  相似文献   

5.
为进一步落实社员贷款优先、手续简便、利率优惠的政策,有效控制贷款风险,解决农村信用社“放款难”和农民“贷款难”问题,山西省陵川县农村信用社大力推广农户信用贷款证制度,形成了农民受益、信用社增收、政府满意的局面。 一、开展创建“信用户”和“信用村”活动 近年来,因社会信用环境不佳,这个县农村信用社大量贷款逾期难以收回,经营困难,多数信用社不同程度存在“恐贷”思想,同时农民“贷款难”问题突出,疏远了广大农民与农村信用社的关系,严重制约了农村信用社的健康发展。为此,人民银行陵川县支行和农村信用社通过广泛…  相似文献   

6.
日前,我省首家农民贷款担保服务中心在射阳揭牌,赢得了当地农民的一片欢呼声。 长期以来,“农民贷款难”和“信用社难贷款”的问题,不仅制约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信用社自身的发展也受到严重的影响。针对这一情况,射阳县信用联社在推出户“一证通”的基础上,与盘湾镇党委政府联合搞试点,成立了全省首家农民镇、村贷款担保服务中心,切实解决以往农民贷款找人担保难的问题。贷款担保中心成员由该镇具有较高思想素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河南省固始县农村信用社为解决农民贷款难问题,改进了贷款方式,开办了小额农户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实施贷款营销,推行“一证一卡”,牢固坚持服务“三农”的办社宗旨,积极实施贷款投向的战略转移,把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作为支持“三农”的突破口,并采取政策优惠、服务上门、全员营销等措施,促进了农村信用社增效、农民增收,达到社农“双赢”之目的。———实施贷款营销,推行一证一卡1、认真实施“百千万工程”,切实解决农民“贷款难”问题。针对农民资金需求,固始县农村信用社把发放小额信用贷款作为解…  相似文献   

8.
农信社发展农户担保贷款的新思路是以农民合作组织为桥梁,提高农民合作化程度,使贷款与担保,保险相互结合,相互促进,逐步舒缓以至解决农民贷款难和农信社难贷款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当一些地方因信用环境差造成农民贷款难、信用社放贷难时,河南省武陟县嘉应观乡却涌动着一股诚信的热流,由农民自发组织成立的信用担保协会相继涌现,为农民与信用社之间架起了一座“连心桥”,较好地解决了农民贷款难、信用社放贷难问题,为实现农民增收、信用社增效提供了可资借鉴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农户《贷款证》是农村信用社为解决农户贷款难、担保难、抵押难而采取的一项便民措施。由于其手续简便、利率优惠、随到随借,农户持《贷款证》可以凭“两证一章”在柜面直接办理核定贷款。自推广实施以来,深受广大农民的普遍欢迎。随着《贷款证》优势的显现和广泛使用,少数地区出现了转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