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新世纪以来,浙江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是在全民提高生态文化认识的基础上取得的.正是因为以生态文化引领先行,创造了生态文明政策实施、落地的良好氛围,并以生态文化助推经济增长,创造出生态文明新实践.未来在厚植生态文化乡风民风基础上,可以更加促进生态文明价值观落地生根.  相似文献   

2.
生态文明是人类发展的必由之路,建设生态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时代发展的新要求。生态文明对新农村的生产发展、生活构造和环境组成等方面都有特别要求。在新农村建设实践中顺应生态文明发展趋势并作出相应的发展调整,是生态文明对新农村建设的时代要求。建设生态文明的新农村,根本在于构建人与自然友好相处、共生共荣的新生活,关键在于对农村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建设。  相似文献   

3.
人类文明经过了原始的刀耕火种,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又逐步经过几大阶段的发展。而今,生态文明已经成为人类发展里程上的必经之路。生态文明是人类发展的必由之路。生态文明的建设是科学发展实施过程中的必然要求,同时生态文明的建设向生产力的发展提出了更先进的要求。生态文明中的先进性不仅体现高水平更代表着正确的前进方向。生产力的发展应该顺着生态文明的前进方向,确保自身的先进性。  相似文献   

4.
“美丽中国”生态文明观培育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丽中国”生态文明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美丽中国”生态文明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基础;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美丽中国”生态文明观要求广大人民群众全面树立生态自然观、生态消费观、生态审美观、生态发展观等观念.“美丽中国”生态文明观的培育需要一个长期的教育和实践过程,应当加强宣传;注重教育;倡导实践.  相似文献   

5.
国外生态文明建设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从生态现代化、生态经济学、可持续发展理论视角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进行研究;其次从经济发展方式、产业结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和制度保障五方面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实现路径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模式;最后对国外生态文明建设研究进行了简要评价,并提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研究需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研究,探索适合发展中国家国情的生态文明发展模式与实现路径,从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视角构建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6.
建设生态文明是西藏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是西藏产业结构调整与新型工业化的主要方向.新型工业化道路与生态文明是内在统一的.西藏新型工业化应该是以生态文明理念为主导的工业化,是生态文明时代的工业化.在西藏的发展过程中,要协调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三个维度的关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制度创新,践行生态伦理,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坚持生态正义,实现生态补偿的原则,确保代内公平与代际公平;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协调发展、永续发展;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公正和人的全面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共创西藏可持续未来.  相似文献   

7.
叶立生 《新经济》2014,(8):28-30
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对生态文明作出了战略部署,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成为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国家发改委等六部委联合发文,在全国范围内选择有代表性的100个地区开展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生态文明建设模式.  相似文献   

8.
崔铁宁 《经济论坛》2013,(8):142-145
本文论述了生态文明的含义、特征,指出要站在新的角度推进生态文明,这是历史赋予中国的机遇。在生态文明理论建设中,需要破立结合,生态文明的目标和标准需要更深入地研究和明确,指标体系要更科学和权威,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规划路径建议。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建设生态文明,节约资源能源,保护生态环境,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建设生态文明,是景区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景区生态文明包涵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丰富内容,对景区的未来发展将起重要作用。建设景区生态文明,不仅要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更要以建设绿色的景区、人文的景区、和谐的景区为目标,通过保护森林资源,维护生态安全,普及生态知识,培育生态文化,发展生态旅游等,开创景区发展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0.
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美丽“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关系着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和伟大复兴。从海洋生态文明的理念及内涵、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测度评价、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机制3个方面探讨了不同学科学者对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研究进展及存在的问题,并指出拓宽研究视角,注重实践性与对比性研究,完善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体系、评价指标体系和建设机制等未来研究方向,以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海洋的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11.
自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首次将"建设生态文明"定义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之一以来,"生态文明"这一理念开始不断进入公众视野. 时下,中国经济发展正面临着环境资源的瓶颈,党在这一时期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可谓正当其时.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对多年来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对生态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有着清醒的认识,同时,在客观分析严峻形势后,共产党找到了中国未来发展的正确模式.  相似文献   

12.
生态工业园区是建设生态文明的主要阵地.中国的生态工业园区虽然已有十余年的发展历史,但在生态文明的视角下,需要重新审视中国生态工业园区的现状,正视存在的问题.本文首先概述中国生态工业园区的发展现状,其次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方面分析当前园区建设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新时期园区建设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13.
与城市相比,我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更为紧迫,但动力不足。浙江美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成绩显著,探究其动力机制的形成演变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文章梳理了浙江美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动力演变,阐释了动力作用机理,利用因子分析,发现政府推动力、经济拉动力和生态自觉力是浙江美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动力因子,其中,政府是浙江美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外部推动力,经济利益是重要外在诱因,生态自觉力是内在动力且其贡献率逐渐增强。最后总结了浙江美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动力机制并给出启示。  相似文献   

14.
以生态产业推动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从循环经济的本质、内涵和发展要求来看,发展生态产业是建设生态文明和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途径.因此,建设生态工业园、大力发展生态产业是我国推动生态产业与循环经济互动发展的现实选择.建设生态工业园,需要政府发挥引导、服务及增加制度供给等方面的作用,以推动现有工业园区的改造和整合.  相似文献   

15.
《经济师》2013,(12)
大学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受益人,也是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直接参与者。他们的生态文明素质如何,不仅关系到其自身的发展,也决定着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阵地和人才成长的摇篮,应该切实开展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七大明确表示将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共同作为文明体系的整体内容,针对当前社会的生态危机,为了更好的建设和谐社会,响应党的要求和全社会永续发展的需要,我们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以及对策:呼吁树立全球生态忧患意识、现代人类中心主义意识,发展循环经济,转变消费模式,以及做好学校对生态道德观的教育等.  相似文献   

17.
正农业文明的推进造成了"走过森林和绿洲,最后留下的是荒漠",工业文明的发展使人类面临一个即将丧失功能的生物圈。因此,建设生态文明就成为人类未来的主题。在中国倡导的生态文明理念走向世界的今天,如何摆脱长期以来形成的狭隘工业文明思维方式,正确理解生态文明,站在人类发展的高度探索生态文明建设,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由贾卫列、刘宗超撰写的《生态文明:愿景、理念与路径》一书,对生态文明理论进行了系统研究,构建了比较完善的生态文明理论框架。该书站在宇  相似文献   

18.
关春玲  赵澜 《经济师》2013,(12):162-164,169
大学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受益人,也是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直接参与者。他们的生态文明素质如何,不仅关系到其自身的发展,也决定着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阵地和人才成长的摇篮,应该切实开展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9.
生态文明背景下我国环保产业发展的形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高级形态,建设生态文明是我国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文章从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出发,在概述我国环保产业发展基本情况的基础上,重点从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以及两型社会建设三个方面分析了我国环保产业发展的基本形势.  相似文献   

20.
建设生态文明需要改革我国环保管理体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文明是一种崭新的文明形态,它是社会主义文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生态文明需要环保管理体制的支撑.然而,当前我国环保管理体制存在较多的问题,这些问题已成为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的制约因素.于是.建设生态文明就需要改革我国环保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