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股票市场作为中国证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由于我国股票市场起步比较晚,在完善和发展的同时,还存在不少问题.本文结合熔断机制的实施,从行为金融学的角度分析了我国证券市场中个人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及其出现的原因,并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规避投资者非理性行为的策略.  相似文献   

2.
芮卫 《经济论坛》2011,(5):51-54
本文从异质信念和投资者情绪等非理性解释的角度,对我国创业板市场203家公司的IPO抑价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我国创业板IPO抑价主要是由二级市场的非理性投资造成的,创业板市场资金博傻的投机氛围浓厚,投资者并没有真正建立起价值投资的理念。  相似文献   

3.
2015年12月4日,经中国证监套同意,上交所、深交所与中金所正式发布指数熔断相关规定,并于2016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熔断机制在发达国宋证券市场中起预警作用,但在我国却起了"助跌"的作用。实施A股熔断机制是进一步完善我国A股市场交易机制,维护市场秩序,保护投资者权益,促进资本市场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然而仍有部分学者认为熔断机制的弊端远大于其有利之处。本文梳理有关学者针对熔断机制利弊的不同观点,通过综合分析,并为监管部门和投资者提出适当建议。  相似文献   

4.
基于行为金融理论的非理性投机泡沫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为金融学从投资者非理性的角度揭示资产泡沫的生成机理,为泡沫理论研究提供了新思路。本文从利空和利多两个方面考查投资者行为因素的影响,从而构造出非理性投资泡沫模型,并利用我国股市数据对模型进行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5.
我国证券市场中的投资者行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投资者作为证券市场的主体,必然存在着产生一系列非理性的投资者行为.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主要表现为跟风行为、追涨杀跌、过度交易、盲目交易行为、快进快出投机行为等.这些投资行为受到投资者自身因素、经济因素、环境因素以及证券市场制度的影响.引导投资者从非理性走向理性,主要措施有加强信息披露制度的监管、建立投资者赔偿制度、建立专门投资者权益保护制度、加快培育机构投资者的步伐、对投资者进行教育培训等.  相似文献   

6.
2015年6月中旬以来,中国股市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股灾,面对跌跌不休的股市,市场开始呼唤熔断机制,与此同时,监管层也开始着手准备熔断机制,以更好的监控股市的不正常下跌.2015年12月4日,上交所、深交所、中金所正式发布指数熔断相关规定,熔断基准指数为沪深三百指数,采用5%和7%两档阈值,于2016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让人意外的是2016年1月8日,仅仅实行了四天的熔断机制被紧急叫停.熔断机制为什么会暂停、熔断机制将何去何从以及熔断机制对我国股市的影响都耐人寻味,本文试图分析.  相似文献   

7.
本文运用事件研究法,对2002-2005年的沪深上市公司并购行为进行了调查,发现反映投资者非理性行为的市场换手率、封闭式基金折价指数和个股超额换手率与公司并购后超额收益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本文认为,Miller(1977)的观点并不完全成立,投资者畀质预期并不是导致公司并购前股票上升和并购后股价下跌的主要原因,投资者非理性行为扮演着重要的作用,股票的定价应该更充分考虑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  相似文献   

8.
宋芳秀  胡司盾 《经济纵横》2021,(11):111-120
近年来,特别是再融资新规出台以来,我国可转换债券的发行量快速增长.在转股、持有到期、债券出售等退出方式中,可转债的投资者多采取转股的方式退出.本文基于A股上市企业的数据,探讨了不同时期可转债转股的影响因素,并对理性转股和非理性转股进行了研究.实证结果表明:转股溢价率、转债存续阶段对可转债转股比例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正股行情和附加条款的触发对转股比例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偏股型的转债更容易促使转股行为的发生;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市场的发展,投资者对于包含可转债重要信息的股债特性指标愈发关注.我国可转债市场上的非理性转股比例较高,投资者的非理性转股行为主要取决于对短期内财富收入的预期.  相似文献   

9.
由美国耶鲁大学斯坦利·里索(Stanly B.Resor)经济学教授罗伯特·希勒(Robert J.Shiller)编著的<非理性繁荣>一书针对当时社会的股市以及房地产界出现的非理性繁荣运用大量的实例数据及亲身问卷调查结论,剖析了泡沫市场产生的各种原因并提出了消除市场泡沫的措施,警示和提醒投资者预防"理性经济人"的非理性行为.本文借鉴此观点分析中国的泡沫市场,并期待减少中国"理性经济人"的非理性行为.  相似文献   

10.
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在市场渐进有效的进程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现有文献并没有给出直接的研究和明确的结论.本文对上证50指数所代表的子市场的噪声交易情况进行了度量,同时构建状态空间方程并采用Kalman滤波法测度了该市场的渐进有效性,进而研究投资者噪声交易对我国市场渐进有效性的水平及其波动的影响.研究发现,我国市场整体上趋于有效,噪声交易的平均水平在各时期比较平稳;噪声交易会起到微弱的降低市场有效性水平的作用,增加渐进有效性的短期波动,但是从长期看并不能影响市场趋于有效的趋势.本文结论说明,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并不是造成我国资本市场非有效的根本原因,但是非理性行为也在短期内给市场的有效性进程造成阻滞.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主要根据行为金融学理论体系,记录个人在实际交易中的策略行为,并结合市场走势,分析A股市场中典型的投资者非理性行为,阐述了这些非理性行为交易的具体策略特征,并给出实操意义上的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12.
王春丽 《经济师》2009,(8):71-73
股利政策是上市公司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恰当的股利分配政策,可以激发投资者对公司持续投资的热情,为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是在我国,上市公司的现金股利政策一直处于非理性状态,不仅损害了中小投资者的利益,扭曲了市场投资理念,而且给企业长远发展和市场健康运行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文章结合上市公司近期的年报数据,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从实证的角度研究影响公司现金股利分配行为的因素,探寻其非理性行为产生的根本原因,以期为政策制定者和上市公司管理者的改善现金股利分配行为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3.
多年来我国股市逐步建立起一些减少市场内外冲击、稳定市场的机制,本文将这些机制概括为股市"稳定器"机制.然而,这些"稳定器"机制似乎并未有效地抑制市场波动,一些"稳定器"机制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还加剧了市场的动荡.对此,本文从稳定器的政策意图及其在我国股市失效的原因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回报投资者,改革发行、退市制度,引入做空机制、加快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引入新型机构投资者、改进机构投资者法人治理结构,减少不必要政策因素的冲击、建立必要的市场干预机制等政策建议,上述建议将有利于改革并深化我国股市的"稳定器"机制,使之行之有效.  相似文献   

14.
价值投资基本理论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薄小明 《经济师》2009,(9):36-37
文章研究了市场有效性、零和博弈、价值创造等价值投资中的基本理论问题。文章指出安全边际使价值投资者面临的收益率样本空间超越被动投资者,价值投资者超额收益的来源是积极投资者中其余的两类——有明确交易方法的投机者和非理性的情绪化交易者的损失。文章还讨论了价值创造的驱动因素,澄清了市场对于价值和成长的混淆理解;分析了股东投资回报与市场预期的关系,阐明了把好公司等同于好股票是对价值投资的错误理解。  相似文献   

15.
针对2015年股灾所表现出的大盘断崖式下跌让投资者躲之不及的特点,以及启用熔断机制失败从而引发更大股灾的事实,本文提出一种应对大盘剧烈波动的新机制——红绿灯机制.红绿灯机制在大盘下跌或上涨达到某个指标时通过限制个股低卖或高买,防止投资者的过度恐慌,从而达到稳定股市和保护投资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潘敏  朱迪星 《金融评论》2011,(3):114-122
随着行为金融理论的逐步发展,市场错误定价的稳定存在已经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认可。本文对行为公司金融理论中投资者非理性范式下的前沿理论进行了综述,从投资和融资决策两个方面分析了面对错误时的外部市场定价行为,以及理性的财务决策者如何利用这种市场无效率来为长期股东获利,或迎合非理性投资者预期来实现自己的短期目标。  相似文献   

17.
由于各种分割因素的存在,在A股市场和H股市场上市的同一公司的股票价格存在显著差异,本文从行为金融的角度出发通过对两市投资者的特征进行分析及实证检验,证明了折价率与换手率及振幅的关系,阐述了A股市场投资者过度投机和不成熟是造成两市价差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行为公司金融理论研究表明,投资者的非理性情绪变化会通过迎合渠道影响上市公司经理人的投资决策。本文利用1999~2008年期间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实证检验了我国上市公司经理人投资决策中迎合倾向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盈余预期不确定性和投机性是影响我国上市公司经理人迎合倾向的主要因素。信息透明度低和成长性高的公司经理人的投资决策更容易受到投资者市场情绪的影响,而收益波动性和换手率等市场指标对经理人迎合倾向的影响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9.
非理性的博弈:行为金融学视角的证券监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行为金融学对传统证券监管理论"理性主义"和"市场至上"的理论基础提出了挑战:不仅投资者可能是非理性的,监管者自身也可能是非理性的。本文对最近10年来基于行为金融学视角的证券监管理论进行了梳理,对"(监管者)非理性博弈(投资者)非理性"的行为命题进行了说明。我国目前很少有文献研究投资者非理性对证券监管的意义,更罕见对监管者非理性的研究,因此,本文最后呼吁我国证券监管的理论研究引入行为金融学的研究理论和方法。另外,中国股市向来暴涨暴跌,特别是在当前中国股市深幅下跌之际,我们也同时呼吁监管者重视对"监管非理性"的重视。  相似文献   

20.
资本市场对负面环境事件的有效反应是激励行业企业环境保护的重要途径。本文对所有在A股和H股市场交叉上市公司的负面环境信息披露事件的市场反应进行研究,并从投资者关注的视角分析负面环境事件市场反应的作用机制和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整体上我国负面环境信息披露事件对股票市场造成的冲击弱于其他国家的市场,相比来说,A股市场比H股市场反应速度更快,但程度更小;两市场上投资者对公司的关注度越高,市场反应程度越大;信息披露方、行业、公司类型、财务状况等因素也对市场的累计异常收益率有显著影响。本文的结论从投资者关注角度证明了加强重大环境事件信息临时披露的必要性,并从市场差异角度启示了内地市场逐步落实强制性环境信息披露重要性。未来完善绿色金融体系,一要明确环境信息披露标准体系,逐步提升企业自身环境管理能力;二要搭建良好的信息平台,充分发挥大众媒体和专业NGO的力量;三要通过宣传教育和风险评估模型研发,培育绿色投资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