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区域人口空间演变,揭示空间演变规律,对于制定合理的区域人口和发展政策有重要意义。本文根据2000、2010年贵州省人口普查资料,结合近十年来贵州省统计年鉴,对贵州省人口分布空间格局进行分析、得出人口空间演变特征,并结合影响区域人口空间分布的经济因子进行解释,认为经济规模、产业结构和经济政策是造成贵州省人口空间结构发生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重庆市人口与经济空间分布关系及其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艳  涂建军  卢德彬  阎晓  武京涛 《经济地理》2011,31(11):1781-1785
采用重庆市40个区县1997-2009年人口和GDP数据,运用地理集中度、不一致指数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对重庆市直辖以来人口与经济空间分布及其关系的变化过程进行分析,结论如下:重庆市人口与经济空间分布呈现出"一圈"高、"两翼"低的特点;重庆市人口与经济空间分布的相互关系处于不断变化中,但总的来说不断趋向协调,表现在人口与经济集聚协调发展的区县数量不断增多;自相关分析表明Moran's I由1997年的0.7254下降为2009年的0.7162,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类型的数量都有所减少;重庆市人口与经济空间分布格局及关系的变化与自然条件、区位因素、区域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变动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地震改变了灾区的地貌特征,农业生产所需的基础生产资料缺失,为缓解人地紧张局面,有效的途径是推动灾后农业人口向城镇、第一产业人口向第二、三产业人口的转移.  相似文献   

4.
人口迁移对90年代珠江三角洲人口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李玲 《经济地理》2002,22(5):544-549
90年代大量人口向珠江三角洲的迁移集聚,不仅使总人口快速增长、人间分布发生变化、城市化水平显著提高,而且降低了人口性别比、延缓了人口老龄化进程、及受高等教育程度人口比重的提高。虽然人口增速全国最高,但以珠江三角洲为核心的广东省,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却低于东、中部部分省市,说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迅速发展是迁移人口迅速增长的主要原因。大量人口迁入,增加了对环境的压力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难度。建议通过产业政策和区域政策引导、加快城乡劳动市场一体化的步伐、加强对企业经营和劳动用工的调控、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等,促进提升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缩小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5.
甘肃省旅游资源多元丰富而独特,伴随旅游产业的大发展,旅游人口相应实现快速增长,并呈现明显的时空变化特点。分析影响旅游人口变化的正反两方面因素,认为未来甘肃省旅游人口增速将呈倒“U”型走势。在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要求下,应充分考虑旅游人口发展变化趋势,理顺规划体系和管理体制,明确全省旅游业发展定位,确定旅游用地规模结构和功能分区,优化旅游关联产业空间布局,构建通畅可达快捷的多层次交通网,提升以旅游服务设施空间优化为支撑的综合接待能力。  相似文献   

6.
田佳良 《经济研究导刊》2014,(18):226-227,247
以大连市的人口密度数据作为研究对象,利用ArcGIS10.0平台以及GeoDA空间数据分析软件对大连市各区县的人口分布及其空间自相关性进行研究后,结果表明:大连市人口分布总体呈现出不均衡的态势且明显呈环状分布;存在空间集聚现象,且正相关性明显,市区以中山区为中心,形成空间人口密度高的集聚区域;市区中心区及其相邻区域出现的人口密度相对分散的趋势,城市化范围进一步扩大。  相似文献   

7.
山西省人口与经济空间关系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山西省人口普查资料和GDP数据,利用地理集中度、ESDA以及区域重心方法,分析了2000-2010年经济与人口的空间分布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分别从区域整体和区域内部对经济与人口空间关联的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山西经济分布格局有较大改变,但由于资源型地区经济结构的特殊性以及人口流动的滞后性,人口分布格局几乎不变;人口与经济耦合程度在资源型地区与非资源型地区出现极化现象,人口与经济不协调程度加剧的县域增加,并呈现出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但整体来看,2000-2010年山西区域均衡发展程度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8.
1954~1959年,我国从农村到市镇的人口大迁移中,出现"迁移重报"人口1162万,同一时期还出现"死亡漏报"人口750万,上述人口1912万的户籍在1960~1964年期间被注销。而且1960~1964年我国市镇人口大精简中,出现"迁移漏报"人口1482万。这些原因造成我国1960~1964年户籍统计人口减少量高达3394万。一些论者将其归结为是由三年困难时期"数千万人非正常死亡"造成的,这是错误的。因为户籍统计数字的减少,并不就是这一时期实际人口的减少。对我国1954~1982年人口数据进行调整,估计出我国三年困难时期"超线性死亡"人数为366万,其中由于营养缺乏的原因而死亡的人数约为250万左右。  相似文献   

9.
与全国的水平相比,江苏人口城市化经历了特殊的N型发展轨迹,其内在的原因在于改革前国家战略规划的抑制和改革后苏南模式的兴衰。在中央和省政府制定的一系列法规和政策推动下,江苏的空间城市化以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为界,经历了以小城镇建设为重心和以地级城市为中心两个不同阶段。在人口城市化方面,90年代中期伊始的城市化机制无益于解决一大批跨区域流动人口的异地城市化;在空间城市化方面,目前的城市化机制造成了"假性城市化"和"南城北乡"空间格局。这些问题的主要影响于它改变了社会的二元结构问题的表现方式,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各级政府的政策智慧和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10.
一个地区的发展必然会对其人口分布的状况产生影响,导致人口分布的显著变化.同时一个地区的人口分布变化反映了该地区的发展状况的多方面信息,反过来也会影响一个地区的发展.因此,研究一个地区的人口分布变化是有重大的实际意义的.本文通过对广东省近三次全国人口普查及2005年抽样调查的数据进行处理并制成广东省人口分布密度变化图及洛伦兹曲线图,进而分析广东省近二十年人口分布的变化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11.
姚玲珍 《发展研究》1998,(12):37-38
一、人口自然变动对住宅商品需求的影响 与冰箱、彩电等耐用消费品一样,住宅也是以家庭为消费单位的,因此对影响住宅商品需求的人口因素的分析,实质上是对家庭因素的研究。其中,人口自然变动对住宅商品需求的影响,首先体现为家庭生命历程的不同阶段对住宅商品的不同需求,其次表现为城市人口高龄化过程中对老年公寓的需求。  相似文献   

12.
运用空间统计方法研究近年来北京市人口郊区化的动态变化过程。北京市人口郊区化发展迅速,近郊区已经基本实现城市化,并和中心城区一起组成了新的核心区域,人口正不断向这个新的核心区域聚集。目前北京市城市化的进程正处在新一轮的集聚阶段,新的核心区域人口越来越密集。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这种趋势在短期内难以改变;但在长期内,整个区域内人口分布将向均衡化趋势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城市化:从空间到人口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城市空间的扩张仅仅是城市化进程加速的前提,城市社会关系的和谐、福利的公平分享才是城市化的本质所在。我国城市化在经历了空间的快速扩张之后,今后要解决的重点问题是加速人口的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协调利益分配关系,实现城市福利的分享和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基于2000、2010年两次全国人口普查分县数据,利用变异系数分析方法和空间自相关方法,在Arc GIS和Geo DA等软件的支持下,以人口半城市化率为探测指标,从总体特征、时空演变、空间关联性三个侧面对山西省107个县域人口半城市化空间格局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山西省县域人口半城市化现象显著且程度逐步加深,表现出明显的东部和西部的空间分异特征,但总体上空间差异呈现缩小态势;"一圈三群"区域间人口半城市化水平差异明显,发展趋向均衡;总体上,山西省县域人口半城市化呈现出空间正相关性,且关联程度增强;根据局部相关性,山西省可分为扩散型、极化型、低速增长型、过渡型四种不同类型的半城市化区域。  相似文献   

15.
本文基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理论和人口迁移理论,较为全面、综合地从8个层次选择了一系列变量,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法对各个层面的影响因素进行的精确分析。研究发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省内转移与省际转移的驱动机制不同。相对较高的迁移成本使得跨省迁移的决策更需要劳动力理性的判断和思考.转移决策更多地取决于就业机会。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发展到今天,已经积聚起一定的财政力量,每年的财政预算已经达到了相当可观的数额,这些进步,很大程度上是源于之前一直被推崇的简单的资源密集型、劳动力密集型的经济发展方式。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进入21世纪后,中国社会的老年化速度不断加快,人口转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将由人口红利阶段转为人口负债阶段,社会养老负担的加重以及合适劳动力的逐渐减少将会对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一定的冲击。  相似文献   

17.
北京市人口郊区化与居住用地空间扩展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人口郊区化与居住郊区化是近年来北京市发展的主要特征。文章以北京市中心区和近郊区为研究区域,首先利用四普和五普数据,分析了人口分布现状和变化特征及居住用地的空间分布变化。由此提出,北京市的人口郊区化与居住用地的空间扩展过程是一种互动的效应关系。  相似文献   

18.
人口—经济—空间视角的东北城市化空间分异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孙平军  丁四保 《经济地理》2011,(7):1094-1100
城市化是一个"人口—经济—空间"三维一体的过程——其中人是行为主体,经济是驱动力,空间是载体,据此构建城市化综合测度指标,运用均方差赋权法,对东北34个地级市城市化水平进行综合测度,并运用自然断裂法进行空间表达,结果表明东北地区城市化具有如下特征:①人口、经济、空间及其综合城市化水平空间分异明显,其中经济城市化的空间分异程度最为明显,且主导着人口、空间城市化的演变,但效益不是最佳;②综合城市化水平表明东北地区正处于城市化的加速发展阶段;③人口、经济和空间城市化的空间吻合性较差,其中经济城市化呈现出由南往北依次递减的趋势,而人口城市化呈黑龙江省>辽宁省>吉林省,空间城市化的规律性不明显;④哈大铁路沿线城市其经济、空间及综合城市化空间演变趋势相同——由南往北依次递减,而人口城市化恰好相反,即由南往北依次递增;⑤基于城市化视角的城市群发育程度表现出辽中南城市群>哈长城市群的特征。对东北地区城市化发展道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9.
俄罗斯人口分布及其空间格局演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收集俄罗斯历年人口普查资料统计数据,运用空间自相关模型(Getis-OrdGi指数和Local Moran’s I指数)探讨了俄罗斯欧洲部分人口分布及演化时空特征。结果显示:俄罗斯人口集中在靠近欧洲的地区,东部地区人口稀少,人口分布具有西稠东稀的空间格局;在伏尔加河沿岸地区和乌拉尔地区南部形成人口高密度集聚区,西伯利亚西部、西北联邦区,以及南方联邦区和北高加索联邦区形成人口冷点区及次冷点区(低集聚);从联邦主体(省域)变化趋势上看,1991—2012年俄罗斯93个联邦主体在总体上人口不均匀性的空间格局多年来保持相对稳定,但在中央联邦区与伏尔加河沿岸区高集聚区的一级行政单元个数逐渐增加,并形成了一个人口高度集聚的地带。  相似文献   

20.
中国城市人口可比增长速率的空间差异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