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京津冀区域空间格局及其优化整合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以京津冀区域空间结构为研究对象,从点、线、网络和域面四个基本空间要素入手,研究提升区域竞争力的空间整合规律.研究认为,京津冀区域人口和城镇体系的空间分布不均衡,一方面,以自然条件为基础,呈现东南集中特征,另一方面,中小城镇分布以京广、京九、京哈铁路等为依托,呈现以北京为中心的强向心分布;城镇带分布大体可划分为京广线...  相似文献   

2.
省域城镇空间结构优化组织的理论与方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城镇空间结构是地域范围内城镇之间的空间组合(配置)形式,是地域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自然环境特征在城镇体系布局上的空间投影;也是在一定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下,区域城镇发生、发展及其相互作用的产物。研究表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及生产力配置是城镇空间结构演变的主要推力,并形成与之相适应的城镇空间结构类型。一、城镇空间结构类型城镇空间结构差异,一般受两方面因素制约:一是因发展水平而导致空间结构演化  相似文献   

3.
区域空间结构优化重组政策研究——以长江流域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经济转型中区域空间结构动态演进过程的角度,分析了长江流域区域空间差异形成的多重因素,认为促进长江流域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应积极推进区域空间结构的优化重组。针对引起长江流域空间结构差异化的具体原因,提出现阶段应结合不同层次城市区域的空间结构特征和空间关系机制,以城市区域为空间结构重组的基础性功能单元,构建集区域空间价值最大化、空间联系优化、空间竞争力重塑和空间创新能力挖掘等目标于一体的区域空间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4.
城市是区域的增长极。随着区域与城市空间联系的不断加强,城市空间结构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城市布局不合理、城乡发展不协调、城市体系不健全以及中心城市向心力不足等城市空间结构问题是制约江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突出问题。为此,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是推动江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5.
第一期001可持续城市化:发展视野中的批判吴建厂詹敬秋007直辖市重庆城乡和谐之路: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黄蔚017编制地名规划之研究杨卫丽杨洪福021城市旅游空间结构演变与优化研究汪德根027河流水系与城市空间结构邢忠陈诚033青白江区生态工业建设规划研究许文来张建强刘菁038区域城市协调发展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探讨朱才斌曾宇董志海044武汉都市圈城镇体系空间分形与组织刘承良熊剑平张红052关于城市竞争力及提升中国城市竞争力的思考张志新057城市扩展过程中的波核影响及其经济学分析孟祥林063建立城市资产负债表提升城市经营水…  相似文献   

6.
目前,我国已基本形成全国性的以高速公路网为骨架的高效运输网络,中尺度空间的公路网络效应十分显著,其对区域城镇体系及其网络结构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认为对高速公路网与区域城镇体系演化的空间互动机理科学问题的研究,可以补充、发展和完善公路交通网络与城镇体系空间发展关系的理论;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论述,指出,目前交通网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网络结构特征、可达性和城市体系等方面,由于公路网络具有复杂性、公路等级多样性和公路流获取困难等特征,国内外在公路网络与城镇体系关系方面研究成果不多,进展较慢;国内从地理角度对道路运输研究不够重视,对于公路运输网络与城市发展的研究相对薄弱。  相似文献   

7.
区域协调发展是世界发展潮流、落实国家城镇化战略格局、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和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经之路。区域协调发展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还存在一系列突出问题,包括城镇组织结构、经济效率、区域交通系统、区域协调发展的制度性安排等方面还有待提升。今后区域协调发展的工作重点在于通过"交通·产业·空间"规划协同创新等手段来破解区域协调发展困局,通过开展区域协调发展规划的理论创新、探索区域产业体系一体化发展的利益共享机制创新模式、创新区域协调发展的合作模式等方式来提高区域协调发展水平,为提高我国区域发展的全球竞争力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8.
基于分形的相关理论和方法,以2016年为时空断面,对四川甘孜州城镇体系的城市首位度、 等级规模分形特征、 空间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通过城市首位度计算,甘孜州不属于典型的首位分布的城镇体系结构,区内没有较为突出的首位城市、 城镇体系扁平化.(2)区域城镇等级规模结构服从Zipf定律,城镇体系中人口分布程度差异较小,中间位序的城镇数目在分布较多;(3)空间关联维数显示,甘孜州城镇体系交通网络通达性较差,城镇空间关联度较弱,分布较为分散.  相似文献   

9.
城镇密集区城镇空间的紧凑发展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在梳理了成渝城镇密集区空间拓展面临的若干问题后,从空间"集中与分散"的视角出发,提出了以"适度集中"为基本内涵的城镇空间紧凑发展状态。结合"适度集中"状态在空间规模、空间结构、空间建设方式等方面的基本要求,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探讨了成渝城镇密集区空间紧凑发展的路径选择及规划对策。  相似文献   

10.
武汉都市圈城镇体系空间分形与组织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城镇体系空间结构与组织具有系统性、复杂性与自组织性.分形理论可以很好揭示城市系统的复杂性空间演化规律,已成为当前城市地理研究的前沿与热点.以武汉都市圈为例,运用经济隶属度模型界定其空间范围,并对其城镇体系规模结构、空间分布进行分形研究,得出:武汉都市圈经济联系强度与空间范围变动互相耦合;城镇体系首位度较大,规模结构失衡;城市密度较大,空间分布不均,轴向分布明显.针对城镇体系等级结构与空间分布特征,提出等级规模多极化、轴向扩展多元化、地域推进圈层化的空间组织战略,为实现"中部崛起"提供理论与实证借鉴.  相似文献   

11.
作为区域城镇体系的三大结构之一,等级规模结构是衡量区域经济社会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等级规模结构的合理化意味着不同规模的大中小城市和建制镇各自取得最佳的规模经济效益;反之,会极大削弱区域经济的集约效能。通过回顾梳理区域城镇体系等级规模结构的理论体系,分析选定大中小城市和建制镇等等级规模结构优化发展的判定方法,以河南18个地级城市和108个县级中心建制镇(县城)所构成区域城镇体系为研究对象进行案例分析,以图揭示区域城镇体系等级规模结构分布特征,为区域城镇体系等级规模结构的协调发展方向选择鉴定基础,并尝试提出其等级规模结构协调发展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2.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是经济地理学和区域经济学的研究热点,但当前对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实证研究缺乏对其内涵的准确认识。在对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内涵界定的基础上,以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相关理论为指导,分析山东省区域经济结构特征,构建区域经济空间分异测度、"中心—外围"均衡性测度、区域经济联系强度指数,得出以下结论:(1)30年来山东省区域经济空间分异呈"均衡→非均衡→均衡"趋势;(2)地市中心城区增长极作用明显,以"集聚型"、"均衡型"地市为主;(3)区域经济板块日渐合理化和高度化。从区位与交通条件、要素禀赋、全球化、区域发展战略和政策等4个视角解析山东省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特征机理。研究对于促进山东省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和实现区域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我国城市群生态空间管制的“四分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诊断城市群生态系统状况出发,按照培育城市群共同价值体系、开展生态资源调查与评价、制定区域生态网络格局和划定基本生态控制线的技术路径,提出制定城市群生态网络格局的要点;基于生态学的尺度理论,优化城市群区域生态空间的构成:保护区和重要生态功能单元、区域生态廊道、生态保育区、城镇建成区绿地;提出"按需划片—按片定类—按类划区—按区定级",分级管制的规划管制路径,探索出我国城市群"生态需求分片管制、生态系统分类管制、生态功能分区管制和生态用地分级管制"的生态空间管制的"四分模式",得出了该模式有利于保障城市群生态空间数量,提升城市群生态系统质量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一、当前城镇体系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80年代以来,我国一些地区开始进行区域城镇体系规划,并开展了全国国土规划纲要的制定工作。这些规划着重于区域城市化水平的预测,工业布局、城市职能的分工,城市体系空间结构的调整以及交通、通讯网络的建设等方面。一些规划也借鉴了国外规划的理论与实践成果,提出了优化我国城镇网络的设想,如根据点轴理论设计了我国优先发展的几条产业-城市带。应该说,这些规  相似文献   

15.
城镇体系的空间结构和等级结构都被证明具有标度性质,但不同标度过程及其与地理空间的关系尚不清楚.以京津冀为研究区,以人口规模和经济产出指标为主要测度,借助位序—规模律和异速生长律研究城镇体系等级结构的标度特征,并揭示等级标度过程与空间格局的关系.采用基于最小二乘法的双对数线性回归估计模型参数.计算结果表明:(1)在一定尺度范围内,京津冀城镇体系服从位序—规模标度律和异速生长标度律.(2)借助位序—规模标度指数的比值可以估计异速生长标度指数.(3)相对于人口规模,经济产出指标异速生长的标度指数多大于1,但经济投入指标的标度指数不稳定.(4)落入标度区的城市集中于京津冀的东南一带,形成标度区域.由此可得如下结论:(1)京津冀城镇经济系统的产出具有报酬递增的特征;(2)京津冀位序—规模分布与横向异速标度具有对应性;(3)京津冀东南区域与标度区一致,京津冀一体化的基础更好.  相似文献   

16.
基于1996~2010年城市夜间灯光数据,运用城市位序规模法则、空间自相关分析和加权标准差椭圆等分析方法,对长江经济带城市体系空间结构及其变动特征进行系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城市体系总体呈现东部相对密集、中西部相对稀疏的条形核心—边缘结构,1996~2010年间,城市体系集中度始终较高且经历了由"数量增长"向"规模扩张"转变的演化过程;城市体系空间增长表现为明显的先扩张后收缩、先向西南方向移动再向东北方向移动、沿海、沿江、沿沪昆线及南北交通通道轴线的动态演进特征;受地理条件、空间距离和发展阶段等因素的影响,长江经济带城市空间分布呈现明显的非连续性和片段化特征,区域内各城市群空间演化特征差异化显著,江浙沪地区已进入都市连绵化阶段,形成较为成熟的跨区域城市群,而长江经济带广大内陆城市群则基本处于以都市郊区化和多中心化为主导的发展阶段,尚不具备形成跨区域城市群的条件,各城市群边界和空间结构也存在诸多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7.
随着中国对城市增长边界和用地规模管控趋紧,特大城市将面临规模扩张内在需求与增长边界外部约束并存的发展抉择。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考察2006—2016年增长边界管控政策从"软要求"到"硬约束"转变过程中特大城市运行效率的静态特征和动态变化发现,部分特大城市开始进入规模效应递减区间,且在土地约束不断强化的情况下,生产要素配置和利用水平没有较大提高,从而在整体上影响城市运行效率的提升。为此,需要通过采取在微观层面上提高空间资源利用效率、中观层面上提高空间结构组织效率、宏观层面上提高区域协调发展效率等措施,来提升中国特大城市的运行效率。  相似文献   

18.
在特定的区域空间下,文化景观的连续性,促使历史遗产存在着不同尺度的网络关联。所谓区域历史遗产网络,是对区域历史空间文化景观连续性的特征表述,是区域历史文化物质空间的结构联合体。晋中盆地是山西历史遗产最为密集的区域,拥有7处历史文化名城,107处国家级文保单位,以及大量不可移动文物和历史建筑群。从大尺度区域山水格局、城市空间结构形态以及历史遗产的区域线性联系三个方面,分析了晋中盆地历史遗产网络的文化景观特征。针对晋中盆地历史遗产网络保护的现实问题,提出了保护策略建议:划定区域空间文化保护红线,建构针对网络关联空间的管控体系,形成线性历史遗产的跨域保护政策。认为应当秉持区域整体观,建构城乡历史文化景观与区域空间发展建设的统一人居画卷。  相似文献   

19.
随着中国对城市增长边界和用地规模管控趋紧,特大城市将面临规模扩张内在需求与增长边界外部约束并存的发展抉择。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考察2006—2016年增长边界管控政策从"软要求"到"硬约束"转变过程中特大城市运行效率的静态特征和动态变化发现,部分特大城市开始进入规模效应递减区间,且在土地约束不断强化的情况下,生产要素配置和利用水平没有较大提高,从而在整体上影响城市运行效率的提升。为此,需要通过采取在微观层面上提高空间资源利用效率、中观层面上提高空间结构组织效率、宏观层面上提高区域协调发展效率等措施,来提升中国特大城市的运行效率。  相似文献   

20.
黑龙江垦区是以农为主且具有特殊管理体制的一类地域空间,体制不同导致垦区相对封闭,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融合、协调度较低。论文引入"碎化指数"的概念来表征黑龙江垦区不同管理局的的空间分布特征及与地方城镇的空间关系,并运用熵值赋权法对各管理局的城镇发展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并将"碎化指数"与城镇发展质量进行对照,研究两者的对应及空间耦合关系。结果表明:碎化指数与城镇发展质量基本上是逆向对位关系,即碎化指数高的管理局,城镇发展质量综合指数低,反之较高。据此,提出了垦区社企分离改革及垦地城镇融合协调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