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6 毫秒
1.
在对知识产权多种保护方式中,侵权损害赔偿这种方式与知识产权人以及侵权人的经济利益的联系最直接,因而受到人们的更多关注。本文拟就从知识产权侵权损害赔偿制度的赔偿原则入手,分析我国该制度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2.
知识产权案件中,权利人往往通过申请财产保全或先行停止侵权等方式,以期获得利益的最大实现。但在其因各种原因最终败诉后,对其申请临时措施给相对方造成的损害案件如何处理在司法实践中并无多少成例,且各地法院做法各异。本案通过对一起因权利人的专利权被宣告无效,其申请的财产保全和先行停止侵权给相对人造成的损害赔偿案件的处理,意图对法律规定中所谓"申请错误"作一界定,并对赔偿的计算方式作一较为具有可行性的讨论。  相似文献   

3.
知识产权案件中,权利人往往通过申请财产保全或先行停止侵权等方式,以期获得利益的最大实现。但在其因各种原因最终败诉后,对其申请临时措施给相对方造成的损害案件如何处理在司法实践中并无多少成例,且各地法院做法各异。本案通过对一起因权利人的专利权被宣告无效,其申请的财产保全和先行停止侵权给相对人造成的损害赔偿案件的处理,意图对法律规定中所谓"申请错误"作一界定,并对赔偿的计算方式作一较为具有可行性的讨论。  相似文献   

4.
工伤保险从民事侵权制度中发展而来,兼具民事侵权的特征。如何协调两种法律制度的关系,既最大程度保护受伤害劳动者,又能平衡企业即雇主的利益,是我国司法和立法界应当重视的内容。明确这两个法律制度在解决工伤事故中的关系,将工伤保险制度与人身损害赔偿制度结合起来,使之发挥各自的优势,对于解决工伤事故至关重要。笔者试图在对工伤损害的补偿与赔偿的相关法律适用问题进行了分析地基础上,对工伤赔偿与人身损害赔偿的法律适用关系,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惩罚性损害赔偿制度是英美法系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法律制度,也是颇具争议的一项法律制度。该项制度在救济受害人、惩戒加害人等方面具有特殊的价值。在我国法律制度中吸收和借鉴惩罚性赔偿制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探讨惩罚性损害赔偿建立的必要性及利弊分析入手,基于我国现行法律的相关规定,认为有必要在消费、特定侵权、故意犯罪的附带民事赔偿领域和妨害民事诉讼领域建立我国惩罚性损害赔偿制度。  相似文献   

6.
法律技术上的安排既确定了进入法律视野的利益范围,又影响了利益的形成与发展,因而对损害的结构也有深刻的影响。在法律技术层面上对损害结构具有较大影响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侵权行为的规范模式;另一个就是损害赔偿的原则及其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对于前者而言,解决的问题是要保护哪些利益;而后者是为了解决何种情况下利益的侵害应获得赔偿,即构成法律意义上的损害。  相似文献   

7.
汤二子  杨文春 《理论观察》2023,(10):101-112
在强调以创新带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背景下,知识产权保护显得尤为重要。惩罚性赔偿是行政监管与司法治理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的制度性设计,其核心是通过大幅度提高违法行为的经济成本来保护知识产权。在市场化改革导向下,自负盈亏的企业作为市场主体,与之相关的知识产权损害的惩罚性赔偿既要发挥保护功能,也要防止滥用该制度而使其他企业陷入专利丛林等陷阱之中。企业作为知识产权的权益人,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动机使之竭力去追究侵犯其知识产权的行为,甚至想通过惩罚性赔偿来获得与知识产权相关的巨额收入,司法治理作为知识产权保护的最后屏障,所面临的主要困境是难以确定赔偿数额以及难以拿捏惩罚性赔偿的幅度。在学术专著版权保护这一特例中,司法治理面临的主要困境却是权益人没有动机去追诉版权侵犯行为的经济责任,也就遑论惩罚性赔偿。因此,在不同的知识产权保护领域,如何充分发挥包含惩罚性赔偿制度在内的司法治理效力,需要针对具体情况做出具体分析,其中知识产权权益人动机异质性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8.
惩罚性赔偿金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但在实践适用的过程中却饱受争议。尽管如此,倾向法律实用主义的英美法系国家广泛适用该制度,而大陆法系国家始终遵循损害与赔偿相适应原则。而惩罚性赔偿金制度首次在我国1993年《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出现,文章从惩罚性赔偿金制度在产品侵权领域进行分析,包括适用范围以及适用标准,并针对法院在审理过程中往往出现裁判不一的现象,提出完善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柯劲恒 《特区经济》2010,(9):260-261
在金融危机下将惩罚性赔偿制度引入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领域,对于保护中小型企业的知识产权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由于中小型企业自有资金较为薄弱,在金融危机下更是抓襟见肘。中小型企业需要在其知识产权受到侵害时进行维权,但考虑到诉讼成本之高,最终所获得的赔偿又往往很低。如此一来,在资金短缺的金融危机下,中小型企业要做出知识产权维权诉讼的抉择,必将十分困难。这时引进惩罚性赔偿制度,凭借其威慑与惩罚两大功能,从而在知识产权制度中发挥对侵权人的遏制、对被侵权人进行"相对充分"的赔偿以及鼓励被侵权人积极参与维权诉讼的三大作用。至于惩罚性赔偿的适用,我们可以将惩罚性赔偿金分为三个部分,即被告的所得以及基于其可谴责性而给予的惩罚、对原告适度并且固定的奖励金已经原告的律师费用。  相似文献   

10.
环境侵权具有复杂性、综合性、长远性和潜伏性等特征,为使侵权法在环境保护上发挥作用,侵权行为民事责任制度应当作出必要的调整,这可以变更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扩大环境侵权损害赔偿的范围以及采取惩罚性赔偿原则等方法。  相似文献   

11.
陈思婷 《特区经济》2014,(2):101-102
在知识产权研究领域中关于知名商品的特有名称司法认定和知识产权侵权案件中的损害赔偿问题始终争论不一,本文首先对知名商品的特有名称做出了司法认定,提出了对知名服务特有名称的认定标准。最后分析了知识产权侵权案件中的损害赔偿构成要件问题。  相似文献   

12.
何琳  周艳媚 《特区经济》2011,(2):112-115
房屋征收属于我国特有的制度,是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和自愿原则的例外,因此政府相应地遵循公平和等价有偿原则给被征收人以合理补偿,保障其可以获得新的产权,这就是征收补偿。我国对这一课题的理论研究并不充分,相应的法律制度也十分欠缺,从而导致实践中出现许多问题。本文通过引例将我国与德国在房屋征收补偿方面的规定与实践进行比较,用实例来诠释中国和德国在房屋征收补偿方面的差别;进而针对我国当前房屋征收补偿制度提出建议,以希对化解我国目前城市房屋征收拆迁中的矛盾冲突贡献一己之力。  相似文献   

13.
随着知识产权经济价值的不断增加,侵犯知识产权犯罪在世界范围内日趋严重,因此知识产权的刑事保护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高度重视。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刑事保护体系,既是保护创新成果、激发创新活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内在需要,也是与国际知识产权保护接轨、顺利展开国际交流的外在条件。  相似文献   

14.
李奋生 《特区经济》2012,(10):235-237
在我国城镇化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地方政府以公共利益为由,低价征用农民的土地;以情况特殊为由,违规征用土地用于非农建设;以集中土地招商的形式,强迫农民土地集中流转;土地出让金及税费高,农民分享土地增值收益难等侵害农民土地权益的问题。为了切实维护农民土地权益,需要适时修改土地管理相关的法律,加快农民土地权益保护立法;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增加违法成本;确立以市场价值作为征地补偿的依据,提高征地补偿标准;加快土地确权,明确农民土地产权;加强土地督察工作,完善土地执法监察体系;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做好失地农民的安置工作;加强宣传教育及普法工作,提高农民依法维护土地权益的意识。  相似文献   

15.
张函 《特区经济》2008,(10):101-103
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管辖下的337调查在知识产权的保护上扮演重要角色。它在管辖权及调查的程序乃至救济的方式和救济的执行等方面具有的独特性,使其不仅构成知识产权侵权救济的一个有力平台,更变相成为美国产业在国际经济竞争中一个市场策略。  相似文献   

16.
李伟敏 《特区经济》2007,219(4):233-234
私有财产权是一种与市场经济相伴相生的法律现象,宪法和法律对私有财产权的界定越清晰,保障越有力,市场机制的作用越能得到有效的发挥,从而最大限度地加快经济的发展和增加社会财富。  相似文献   

17.
根据证券发行市场公共属性的特点和我国民事责任制度发育不成熟现实,和传统四大责任体系的理论缺陷,结合我国现实法律制度探讨了完善证券发行市场发行人、保荐人、服务机构的各自法律责任的设想,并设计了脱胎于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9条的超额赔偿制度,尝试建立公益诉讼的形式,追究各种违法主体之经济法责任,以事后规制的手段恢复被证券发行市场被破坏的社会公共利益和市场竞争秩序。  相似文献   

18.
张严 《科学决策》2023,(10):242-252
伴随着数字经济的高速发展,区块链技术及其应用逐渐成为推动经济转型的重要动力。区块链通证作为数字经济的核心元素之一,为数字资产的交易和流通提供了新的方式。针对区块链通证交易的法律问题,重点研究了交易的合法性判断、交易的知识产权等问题。为了推动区块链通证交易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建立相关的法律规制和监管机制,保护知识产权和数据安全等有效措施。创新的提出结合区块链技术特点,加强通证标准研发,提高法币通证化进程等举措,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和信息共享,做到多部门联合,促进数字经济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经济与科技的创新发展为新材料产业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愈来愈多的研究创新也出现在新材料产业发展过程中,其知识产权也成为侵权的风险高发区。鉴于此,以山西省内新材料企业为例,对其专利情况进行统计对比,分析研究新材料行业目前的知识产权现状及风险点,并就企业如何加强新材料产业领域中的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应对或规避潜在的知识产权风险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