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业“改制”的根本目的是进一步明晰产权关系,转换经营机制,增强企业活力,提高经济效益。但值得注意的是,个别地方、个别企业违背了企业“改制”的初衷,把“改制”的行为偏向了“逃债”、“废债”和“甩包袱”上。一是搞“假破产”,真逃债。有些企业利用破产这一合法...  相似文献   

2.
在国有中小企业和集体企业的改制中,不少地方出现了借企业兼并之机悬空、逃废银行债务的现象。这种行为严重破坏了社会信用关系,致使银行信贷资产质量下降,国有资产流失。如何认识企业改制中的兼并破产行为,合理定位并积极采取措施保护银行债权,尽可能减少信贷资产损失是摆在商业银行面前的重要课题。一、目前企业破产兼并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1.破产兼并目的错位。企业依法进行破产兼并原是优化资源配置,建立企业优胜劣汰的积极举措,但当前,借破产之名,行逃债之实的现象却在破产兼并企业中普遍存在,致使银行的债权被悬空。其表现…  相似文献   

3.
随着市场环境全面出现了由“卖方市场”到“买方市场”的历史性转变,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已经形成并已发挥其作用。为了适应市场竞争的挑战,许多企业纷纷拿起改制的利剑,在资产重组、机制转换、减员增效上狠下功夫,在技术创新、科学管理、内部挖潜上大作文章,从而使企业摆脱困境、度过难关,步入了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 与此相反,有少数企业在形式上也进行了改制,目前仍然是面貌依旧,生产经营举步维艰,生存危机加剧。原因在何处?改制玩“假”。有些企业借改制之机,大搞玩“假”之风。如:为了逃避银行债务,搞什么假破产、假兼并…  相似文献   

4.
李秉祥 《现代企业》2002,(11):16-16,15
我国困境企业重组中存在的问题在我国国有困境企业中 ,企业为了摆脱困境局面 ,往往采取各种策略逃债、赖债或弃债 ,主要表现在借企业改制、重组之名 ,采取合资嫁接、母体裂变、国有民营、化整为零、大船搁浅、金蝉脱壳以及假破产等方法逃避和架空对银行的债务 ,使银行信贷资金损失严重 ,金融风险不断加大 ,国有资产大量流失。本来企业资不抵债 ,依法破产是市场信用制度应给予的惩罚。但是 ,国有企业破产则发展为债务清理完全无视债权人权益 ,破的主要是债权人 (国有银行 )的债权 ,破产企业从破产中没有受到多少惩罚 ,反而获得了逃脱债务的好…  相似文献   

5.
企业破产是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一种必然现象,但是借着企业破产来逃避债务却是当前社会经济和法律领域中的一种非常不正常的现象。破产逃债的行为危害性更是极大,它不仅会造成国有资产大量流失,银行的不良贷款增加,而且严重破坏着我国法律制度,扰乱市场经济秩序。有的企业之所以能够利用"破产"达到其逃债的目的其根本原因是我国《破产法》的不完善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的扭曲。针对我们在破产实践当中遇到的这些问题,我们应当充分运用法律对策去解决它,保障全体债权人的合法利益能够得到清偿从而维护我国社会经济的稳定。  相似文献   

6.
实务过程中,一些债务人利用破产程序策划各种欺诈性的逃债行为,破坏经济秩序,侵害债权人、职工的利益.2006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为规范不当的破产行为设定了较以往立法更为完善的撤销权制度,以防止出现欺诈性的逃债行为,从而更好地保护债权人利益,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也为整个社会商业信用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证.文章针对破产过程中的“虚假破产”“恶意破产”等行为,对破产管理人的撤销权问题进行简单分析.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有资产的总量有了大幅度增长,特别是近十年来年递增率超过17%,但与此同时,国有资产的流失也很惊人,每年竟达近千亿元,这其中大部分属企业国有资产。据分析,流失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产权不清晰,企业责、权、利不明确,政府干预过多。从法理上讲,国有资产属于全体人民,政府是所有者代表。但在实际管理上,所有者权益被分割到政府相关部门及中央、地方、企业不同层级和方面。大家都是资产所有者,又都不是明确、完整的所有者,都可以管,又可以不管,不利企业对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有些企业经营者渎职失职,弄虚作假,搞暗箱操作;盲目决策,重复建设;资产闲置、资源浪费,形成巨大漏洞,使一些单位和个人违法侵占有机可乘,大量国有资产运营低效,甚至损失惨重。二、利用改制、重组之名,大办三产,进行关联交易,转移资产和利润,同时用多种手段逃废银行债务,使大量国有资产流向集体和个人。据悉,有大量企业通过出售、租赁、分立、重组、破产,甚至仅仅改换一下企业名称,就把欠银行的几百万、几千万的债务甩得干干净净,有人甚至把逃废银行债务作为“减轻负担、搞活企业”的妙计良策。三、私设小金库、账外账,利用会计手段弄虚作假,导致大量国有企业资...  相似文献   

8.
袁林 《经济界》2000,(1):57-58
一、当前我国银企关系的主要难点(一)企业负债累累、亏损严重,银行效益下降。长期以来,国有企业的资本金注入不足,经营过分依靠银行,据统计,我国国企的资产负债率平均在80%左右,而在其负债中又有90%以上是银行贷款,形成了国有企业特殊的经营现象——高负债经营。与此同时,大部分国企亏损严重,难以履约偿债,导致银行效益下降。(二)企业纷纷逃避银行债务,银行不良资产大量上升。一些企业为甩掉债务,采取了各种各样的逃废债行为,主要有:①借承包租赁之机来逃债,承包人不负责偿还原公司的债务;②“母体裂变”转移优质资产…  相似文献   

9.
全国各地的企业改制重组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深入开展,并已取得初步成效.但是,企业改制重组中的许多问题也正在逐渐暴露出来,特别是企业改制重组时的债务处理问题.因为法律、法规和政策规范性文件缺乏可操作性,再加上地方保护主义的盛行,往往成为一些企业逃债的借口,极大地侵害了债权人的合法权益,阻碍了企业改制重组的顺利进行.本文仅对企业改制重组中怎样防范债务逃避作一粗浅分析.  相似文献   

10.
一、假资产保全为名,发放借新还旧贷款。《贷款通则》第四十八条规定:贷款人对实行股份制改造的借款人,应当要求其重新签订借款合同,明确原贷款债务的清偿责任。其目的是落实改制企业的债务,明确清偿责任,以维护银行资产的安全性和完整性。然而,由于人为以及历史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如今金融机构的信贷资产质量普遍较低,经营风险也较大,个别金融机构在资产质量指标未能达到上级行核定要求时,往往以企业改制为名,发放借新还旧贷款,以调整资产质量结构,降低不良资产比例。二、假盘活沉量为名,发放无效“启动盘活型”贷款。个别…  相似文献   

11.
据国家体改委对17个省市的调查显示,目前,亏损企业中达到破产条件的占国企总数的15%,但实际破产企业仅占国企总数的万分之一。政府有关部门、银行、国企职工对待破产往往“谈虎色变”,究其原因,主要存在两个关键的难题:一是破产企业的职工安置问题;二是债务偿...  相似文献   

12.
河北省乐亭县认真贯彻十五大精神,在推进县乡企业转轨建制过程中,按各个企业的不同特点,因企制宜地积极进行改革,不搞“一刀切”,使企业改制呈现良好势头。十五大以后,该县通过10月份以来对4个县属企业的试点改革,积累了成功经验。在此基础上,他们加强领导,协调联动,宣传发动,使全县上下形成“企业改制是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的必然途径,企业改制势在必行”的舆论氛围。他们针对改制中易出现的问题,为防止一轰而起,县委、县政府明确改制原则:“因企制宜,一企一策,不搞一刀切”,“成熟一个,改制一个;改制一个,成功一个”…  相似文献   

13.
企业信用缺失与政府公共管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和经济体制转轨时期,各种利益矛盾冲突激烈,市场失范严重,尤其是信用缺失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信用危机导致信用环境的恶化,已成为影响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顺利推进的一大公害或障碍。现实经济生活中的企业信用缺失行为可分为如下几类:一、借贷信用缺失行为。主要指一些企业向银行借贷不还,甚至恶意逃废债务的行为。一些企业通过不规范的破产、分立、承包租赁、多头开户、资金不入帐等办法,千方百计逃债,严重损害了银行等债权人的利益。据统计,截止到2000年末,全国在四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开…  相似文献   

14.
假破产,是企业逃废债务的“常规武器”。据初步统计,从1986年试行《企业破产法》以来,全国共审结破产案件近万件,已破产的企业当中,绝大部分企业都是占用大量国有资产,有相当一部分企业破产的主要动机是逃避债务,“破产有利”、“先分后破”的现象相当严重,破产企业特别是蓄谋已久的“假破产”企业中的债权人权益被恶意侵犯,已成为影响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体制的“毒瘤”之一。  相似文献   

15.
企业改制无不涉及债权债务。为了切实搞好企业改制工作,避免企业在改制过程中对企业的债务不作清理和清理不彻底而遗漏债务,或者漠视债权人利益,擅自转让债务,甚至故意“悬空”债务,致使改制前后的企业都受拖累,对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或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造成不良影响。为此,本文就对企业改制中涉及有关债。  相似文献   

16.
银企融资关系的博弈分析和风险规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宋首文 《经济界》2000,(4):81-83
长期以来,我国国有企业的资本金注入不足,经营过分依靠银行,据统计我国国企的资产负债率平均在80%左右,而在其负债中又有90%以上是银行贷款,形成了国有企业特殊的经营现象——高负债经营。与此同时,大部分国企亏损严重,难以履约偿债,因此就通过多头开户、破产、在“母体裂变”中转移优质资产,由承包人借承包租赁之际逃债以及通过兼并中外合资企业而组建企业集团等多种手段来逃避银行债务,致使银行呆帐坏帐大量增加,不良资产大幅上升,从而严重威胁着银行的经营安全。有鉴于此,银行为防止新的不良债权发生,紧缩信贷,却又使得…  相似文献   

17.
《企业破产法(试行)》的实施,结束了我国企业长期有生无死的历史,规范了市场经济下企业的破产行为,对净化经营环境、优化资源配置、稳定社会、促进经济运行质量的提高起到了积极效果。但在对10户破产企业的典型调查中,也暴露了当前企业破产操作中亟待解决的一些问题。借破产之名行逃债之实一是指定破产企业接受单位。我们调查的10家破产企业均在向地方政府报批的方案中,预定了破产后的接受单位,在地方法院裁定后,写进法院判决书和清算小组制定的清算方案。有些地方在处理破产案件时本末倒置,地方法院要求申请破产的企业预先定好接…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各国有商业银行由于采取了一些强有力的措施,不良资产比率在逐年下降,给各银行的经营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审计部门在审计地方金融机构时发现,我省地方金融机构在这方面却不容乐观。据某市审计机关在审计该市商业银行时发现,该行2001年末不良资产贷款达6.5亿元,占该行贷款余额的30%,其中大部分已形成呆、死账,银行无法收回,金融资产潜在巨大损失。究其原因,除部分企业确因经营不善、决策失误外,主要是部分企业存在恶意逃废银行债务现象严重。其主要表现形式为:一是企业利用破产方式逃废债务。即将同一行业…  相似文献   

19.
我国企业普遍存在拖欠、逃废银行债务的现象,而银行随着商业化进程的加深,对资质不良的企业难免会“惜贷”。本文通过建立银企融资动态博弈模型,探讨企业贷款难的深层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一、银企一次借贷的博弈分析“现代企业的价值在于创造现金流量的能力”。企业需要用现金来偿还负债本息,而会计上确认的“利润”不具有偿还债务的能力,盈利企业被迫破产,就是现金流量不足引起的;银行经营  相似文献   

20.
实务过程中,一些债务人利用破产程序策划各种欺诈性的逃债行为,破坏经济秩序,侵害债权人、职工的利益。2006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为规范不当的破产行为设定了较以往立法更为完善的撤销权制度,以防止出现欺诈性的逃债行为,从而更好地保护债权人利益,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也为整个社会商业信用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证。文章针对破产过程中的"虚假破产""恶意破产"等行为,对破产管理人的撤销权问题进行简单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