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李贺是一位极富独创精神的浪漫主义诗人。虽然他无幸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流诗人,但他的诗作,无论是就思想性还是就艺术性而言,都取得了较高的成就。尤其是在艺术上,瑰丽不俗,富于独创,给当时以及后世的人们流下了很深的印象。透过戛戛独造、警迈瑰丽的外表,我们可以窥视到其诗歌语言的本质特色:如实地折射出了古文运动对诗人的深刻影响,恰切地传递出了诗人丰富独特的联想与想像,展示出了诗人高深的修辞造诣。  相似文献   

2.
自由诗体在某种程度上已称得上是美国性和现代性的形式特征。本文拟阐述在诗歌形式和诗歌语言两方面,威廉斯如何承继惠特曼的自由诗体,并加以创新,使之更贴近人民大众,同时亦更为贴合现时发展中的美国。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典诗歌和意象派诗歌在诗歌意象理念、构建上有契合及相异之处:二者都主张简洁、直观,诗歌应体现意象。意象并置、叠加、复合等手段在诗歌创作中加以体现;相对于意象派诗歌,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更尊重传统、更感性化,意象的构建更密集、更富于跳跃性和个性化。  相似文献   

4.
博大精深光辉灿烂的中国古典诗学以其独特的东方审美意识,极大地影响和推动了由艾兹拉.庞德倡导、名噪20世纪初英美文坛的“意象派”诗歌运动。  相似文献   

5.
法国象征主义诗歌对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的影响,首先是文学主题的交鸣与内在情绪的共振,具体表现为对社会、人生的失望而归向内心的体验与思考,在这种心理体验与思考中呈现的是对现实的深刻理性批判,对人类自我的冷峻反省;其次是以纯诗追求为价值目标,分别从诗歌的音乐美、象征美、语言等形式的陌生化方面,表现出对诗歌形式本体意义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法国象征主义诗歌对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的影响,首先是学主题的交鸣与内在情绪的共振,具体表现为对社会、人生的失望而归向内心的体验与思考,在这种心理体验与思考中呈现的是对现实的深刻理性批判,对人类自我的冷峻反省;其次是以纯诗追求为价值目标,分别从诗歌的音乐美、象征美、语言等形式的陌生化方面,表现出对诗歌形式本体意义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诗歌是由意象构成的,意象在诗歌的创作和鉴赏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欧美意象派从中国古典诗歌中学到一些技巧,如拆字拼合、断句组合、意象叠加。中国古典诗词因其严谨的格律和古汉语特殊的句法形态,“意象拼合”现象比比皆是,多个名词组合和意象叠加现象司空见惯,被西方意象派广泛引入到汉诗翻译和创作中。  相似文献   

8.
从对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翻译不同策略的比较,可见埃兹拉·庞德等的异化翻译最能体现中国古典诗歌在意象运用上的特点,因而也最能体现中国诗歌的特色.因为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异化翻译,意象派找到了诗歌创作的同谋,同时也促进了中国文化和诗歌在美国的传播.  相似文献   

9.
"古诗之美,专求意象"。诗歌翻译是文学作品翻译中的难点,诗歌中的意象由于蕴涵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一方面能加深读者对诗歌的解读,另一方面却加大了诗歌翻译的难度。文章主要梳理分析中西方翻译理论界对诗歌意象研究的成果与不足,提出可以借助西方"等值论"来指导中国的古典诗歌翻译实践,力求在这一全新视角下探索萃取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典诗歌具有美学的独特魅力。在中诗英译过程中为再现原诗"音象美",应尽量保存原诗最显著的风格,努力顺应西方当代诗歌的审美要求;同时,应慎重选择理想的诗歌译者,使译作在真正意义上实现文化传播和交流的使命。  相似文献   

11.
英语诗歌是一个包含丰富社会生活内容和艺术内涵的世界,欣赏它,读者可以了解英语国家的历史与现实,可以培养自己的文学趣味和接受审美教育等。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诗英译在二十世纪美国的经典化不仅是由于意识形态、诗学和赞助人的原因,译文本身鲜明的节奏、优美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所呈现的美学价值也是其成为经典的必要条件。因此翻译文学的研究应把译入语国家的文化语境和译文的美学价值相结合。  相似文献   

13.
在明确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的目标和任务的基础上,从心理学、学生、课型等几方面总结了口语课的特点,并在师生情感交流、教学容量与比例、教师纠错以及教师语速等方面谈了口语教学应该注意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在口语教学中遇到的亟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是一门研究在中国如何实现科学解读马克思主义的学问;党的领导集体在科学解读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过程中,成功地实现了由马克思主义语言向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语言的历史性转变,在历史发展的向度上逐步彰显着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研究的语言向度,内蕴着文本语言、文学语言、政治语言以及实践语言之间的逻辑互动。  相似文献   

15.
明治维新以来,随着西学在日本的兴起,部分日本人便想丢弃中国文化。于是就有了“脱亚入欧”、“汉字废止”之类的论调;汉字在日语中的使用量也明显减少了。那么,汉字最终会在日语中消失吗?笔者依据日本文化之根,中日现实交往之需要和对可以预见的未来日语发展之展望,得出否定性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客体语言的使用具有宗教文化作用、昭示规范作用和社会心理作用。从特定文化的物象和事象中对客体语言加以探讨,有利于不同文化间的理解和交流,使不同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得以共存和共赏。  相似文献   

17.
尽管华兹华斯的诗歌语言质朴无华,但其中不乏悖论。悖论往往看似互为矛盾,实则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折射出普遍真理的光辉,使诗歌迸发出一种张力,产生一种"奇异"的效果,读来耐人寻味,并且能有力有效地表达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再现复杂的社会生活。华兹华斯诗歌中的悖论主要包括悖论式情景、与常理相悖的悖论和逻辑性悖论等。  相似文献   

18.
西汉班婕好作《怨歌行》,自比团扇,将自己的身世遭遇融入其中,引发了后人的同情。自此班婕好其人其事成为后世诗歌创作中常用的典故,团扇也因此成为诗歌中常见的意象。唐诗在继承了前代诗歌的基础上,对典故运用呈现出一定的新特点,团扇诗因此产生了更加丰富的意蕴。唐诗中的“宫怨诗”在写作上更加成熟。  相似文献   

19.
思维离不开语言,同时也支配着语言。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地域环境造就不同的思维方式,中英思维方式之间存在巨大差异,思维方式的差异导致了语言的差异。本文拟从汉英这两种语言在词汇选择、句式结构、语篇模式几方面着手,研究汉英思维差异所造成的语言特征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