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反贫困与农村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可持续发展一般理解为专指生态与环境领域说的,但实际上比这要广泛得多,涉及经济和社会各方面。可持续发展包含以下两方面的含义:第一,参加农村生产过程的各个自然的、经济的、及社会的资源和要素不断地被再生产出来,持续循环;第二,再生产不仅只维持原有规模,而是在不断扩大的基础上永续进行,生态不断改善,经济不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两者缺一,就不成其为可持续发展。1-资源及要素的不断再生产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没有物质资料的生产就不会有人类的生存。生产活动是一个创造人类生存…  相似文献   

2.
3.
不公正、不科学的制度是造成贫困的根本原因.贫困分三个层次,高度贫困是指生存艰难,中度贫困是指财富匮乏,低度贫困是指生活缺憾.对于三个层次的贫困应区别对待,即消除高度贫困,减少中度贫困、减缓低度贫困.反贫困有赖于三个方面的制度创新,一是建立覆盖全社会的社会保障制度以消除高度贫困;二是建立市场化社会化的反贫困机制以减少中度贫困;三是建立以居民生活质量为主要指标的政绩考核机制以减缓低度贫困.  相似文献   

4.
反贫困战略必须满足这样四个基本条件:第一、不遗漏性。它要求扶贫战略能够覆盖所有的符合标准的穷人。第二、能快速启动。它要求当扶贫对象出现以后,扶贫机制可以很快启动,不会让穷人在较长时间遭受饥寒之苦。第三、投入的扶贫资源能实现最高的扶贫效率,不存在制度上的浪费。这个条件应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管理成本最小,二是所投入的扶贫资源能帮助最多的穷人增加收入,减缓贫困。第四、不会形成受益穷人对扶贫资源的依赖,不会挫伤人自身为摆脱贫困进行努力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5.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世界上贫困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之一。为了缓解和消除贫困,我国政府实施了大规模的反贫困行动,特别是实施《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以来,我国农村贫困现象明显缓解,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依据我国政府确定的农村贫困标准,从1978年到2000年,中国农村没有解决温饱的贫  相似文献   

6.
7.
21世纪反贫困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反贫困取得了惊人的成就。特别是《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实施以来,经过7年的扶贫攻坚,贫困人口大幅度下降。到2000年底,我国农村尚未解决温饱的绝对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2.5亿下降到3000万左右,贫困发生率也从33%下降到3%左右。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在20世纪末基本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的战略目标己基本实现。  相似文献   

8.
广东省贫困地区的反贫困战略转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广东省的反贫困实践 广东省是中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GDP约占全国的十分之一,同时广东也是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省,富裕地区主要集中在珠江三角  相似文献   

9.
从生存到发展:新中国七十年反贫困的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紧扣国家发展战略需要和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矢志不渝的开展反贫困斗争,反贫困方式从救济式扶贫到开发式扶贫再到精准扶贫,反贫困的目标从"保生存"到"保生存、促发展"再到"惠民生、促发展",从解决温饱问题到消除绝对贫困,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反贫困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总结和回顾新中国70年反贫困实践历程,可以提炼出基本经验:坚持大扶贫格局,不断向贫困人口赋权,不断满足人民需求,不断创新反贫困机制。2020年后,我国反贫困工作从消除绝对贫困走向减缓相对贫困,本文结合新中国反贫困历程和基本经验提出一些展望:结合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制定满足人民需求的相对贫困标准;紧扣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明确新时代缓解相对贫困的目标;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设计相对贫困治理的制度框架;围绕人民美好生活需求,借鉴以往的反贫困政策,构建减缓相对贫困的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10.
“九五”后四年扶贫攻坚的思路与反贫困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四川仪陇县"搞好扶贫开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试点中扶贫互助社的设计逻辑、运行机制、运行绩效以及创新意义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评估和探讨,认为扶贫互助社是农村扶贫的重要制度创新,在改进现有农村治理结构、解决农村发展中面临的金融抑止问题,推动农村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本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伴随产业扶贫政策三十多年的发展,中国逐渐形成了一条“产业精准扶贫”新路子。近年来,湖南省引入现代治理理念,推进产业精准扶贫的参与主体多元化、主体参与方式多样化和参与模式创新化,取得了产业扶贫的成效显著,但在产业精准扶贫发展过程中仍面临诸多困境:意识困境、利益困境、信息传导困境和政府失灵困境等。需要在现代治理理念下,将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激发多元贫困主体参与意识和内生动力;扶持产业龙头企业,通过财政杠杆牵引跳出利益困境,增强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瞄准贫困户真正需求,创建需求表达机制破解信息传导困境,精准定位扶贫产业;加强政府治理能力建设,扭转政府失灵,提升产业精准扶贫中的政府执行与监管力度;完善参与主体间的利益联结机制,推动贫困地区产业高效发展,让贫困户得以“真脱贫、脱真贫”和可持续脱贫。  相似文献   

13.
本文首先总结了国际上已有的碳金融创新经验,分析了我国实现"低碳扶贫"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综合考虑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和减贫的要求,将应对气候变化和扶贫战略有机结合起来,构建了新的政策框架以促进政府、企业、农户、机构、个人等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元碳金融体系的建立。提出了保障贫困地区经济和环境持续协调发展的产业规划。  相似文献   

14.
营养扶贫是改善贫困人群营养状况、从根本上提高其健康素质,进而推进精准扶贫的有效措施,但对营养扶贫的深入认识与重视普遍缺乏。本文以营养扶贫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梳理了营养扶贫的概念、内容、实践经验与政策演变,从而发现了现阶段中国营养扶贫研究存在的问题,并据此提出了加强对营养健康知识的关注,量化营养扶贫效率,营养扶贫对多维贫困的影响,加强中国与其他国家关于营养扶贫的对比分析等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通过对营养扶贫的首次系统阐述与分析,本文有助于对营养扶贫的深入理解,推动营养扶贫的实施与开展,从而助力健康扶贫、推进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5.
扶贫政策、收入分配与中国农村减贫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增长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益贫困地区"大于"益贫困户"的特征。农村扶贫政策的实施从生产能力、市场参与和缓解脆弱性等角度改善了贫困地区农民分享经济增长的机会和能力,有劳动力的贫困农户如果能够参加扶贫项目,其收入增长速度是非常可观的。扶贫政策的实施促进了中国农村减贫的进程,缓解了收入分配对减贫的负面影响,使经济增长表现出一定的益贫性。但扶贫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瞄准偏差,是导致"益贫困地区"大于"益贫困户"的原因之一,未来的农村扶贫政策需要在加强扶贫资金投入的同时提高扶贫资金的瞄准效率。  相似文献   

16.
中国西部地区的扶贫开发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冯强 《农业经济问题》2001,22(10):48-53
西部大开发是中央政府为缩小地区间发展差距 ,促进全国经济均衡、快速、持续发展 ,实现全民族共同富裕目标而作出的一项跨世纪的重大战略决策。其实质及最终目的就是从根本上铲除贫穷。因此 ,西部大开发既为西部贫困地区的发展创造了一个极其重要的历史机遇 ,又为扶贫开发工作提供了一个巨大的推动力 ,对做好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 ,缓解和消除贫困现象 ,将产生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一、中国农村贫困人口分布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的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 ,经过农村体制改革 ,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的扶贫开发和组织实施“国…  相似文献   

17.
农村扶贫开发理念辨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扶贫的有效性决定于扶贫理念,中国扶贫工作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无不与错误的扶贫理念有关。本文结合对青海、江西、甘肃等地的调查,对农村扶贫开发中的传统理念表现及其危害作初步的阐述,旨在引起人们对扶贫开发整体的思考。  相似文献   

18.
本文重点论述了在相对贫困的国家如何正确地认识农业的作用、如何将农业增长与农村发展更好地结合起来、富国的农业保护对穷人的影响以及技术进步停滞给农业增长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参与式扶贫干预下的瞄准与偏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2005年4月至2008年3月,在江西省16个试点村推行了NGO(非政府组织)和政府合作的村级扶贫规划的新模式。本文通过对江西省16个试点村的调研,从识别贫困户、项目的选择、监测与评估这三个方面来分析参与式扶贫干预下的贫困瞄准与偏离问题。通过案例分析发现,地方权力结构和权力关系是导致贫困瞄准目标偏离的根本原因。而探索有效的参与式方法、制定补偿性原则的有效机制、进行贫困户的能力建设、限制村委会力量的参与、加强NGO与政府的合作和交流有助于提高贫困瞄准的精度。  相似文献   

20.
中国农村贫困的变化与扶贫政策取向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贫困发生率、贫困深度指数和贫困强度指数是三个相互联系又互相区别的贫困测度标准。本文在系统分析贫困测度指标对扶贫政策取向影响的基础上,采用农村住户抽样调查数据,测算了1985年以来中国农村贫困状态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近20年来,中国扶贫政策在减少农村贫困人口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但贫困深度指数和贫困强度指数却更加恶化,不仅剩余贫困人口的平均收入水平更加远离贫困线,而且深度贫困者处于更为相对不利的地位。针对这种变化,本文讨论了改善贫困状况的政策取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