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7年,中国重卡销售出现"井喷",销量达48万辆。用"井喷"来形容2007年的中国重卡市场一点儿也不为过。不论是斯太尔系(通常指重汽、陕汽、欧曼和红岩),还是非斯太尔系(一汽、东风、柳汽等),都在使出浑身解数,想从这块"大蛋糕"中多分一块。非斯太尔系新品纷纷登场随着准重卡"日薄西山",中国载货车市场向轻、重两极发展成为必然趋势和潮流。解放、东风、柳汽等中卡、准重卡生产企业纷纷发力15吨级以上重卡市场。自2004年开始,解放奥威、柳汽霸龙、东风天龙等重卡产品陆续推向市场,挑战斯太尔系重卡的"霸主"地位。2007年,解放和柳汽又相继推出J6重卡和霸龙507,瞄准中高端重卡市场。  相似文献   

2.
柴油难加、柴油涨价,让重卡运营成本陡然提高。在这个时候,不少重卡企业纷纷加大对天然气重卡的研发、推广力度。一方面,是企业看好需求;另一方面,天然气重卡能否不负"厚望",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主流厂家角逐天然气重卡市场《商用汽年新闻》记者粗略统计了一下,目前,东风、中国重汽、上汽依维柯红岩、陕西重汽、华菱、福田等多家主流企业已经推出天然气重卡。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专家谭秀卿看来,重卡技冰发展到现在,不能简单把国内卡车企业划分为斯太尔系和非斯太尔系。最近几年,重汽、陕汽等斯太尔系企业都在斯太尔技术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不断提升自己的技术水平,技术来源不再单纯是斯太尔。一汽解放、东风商用车、东风柳汽等这些原先以中卡和准重卡为主的企业,在看到国内公路网络日益完善、运输环境的变化,以及用户对重型车的需求大幅增加后,纷纷调整产品结构,上马重型车项目。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重卡发展到今天,不应再谈哪个企业属于斯太尔系,哪个企业属于非斯太尔系了。"汽车行业专家陈光祖告诉记者,上世纪80年代末,我国引进奧地利斯太尔汽车公司的重卡技术,这一技术对中国重卡影响长达20多年。发展到今天,国内的重卡产品已经远远超过了当初斯太尔年代的水平,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并逐步向国际水平靠拢。  相似文献   

5.
我国重卡产品的总体实力,已远远超过斯太尔年代的水平,现在提出"去斯太尔化"的战略决策正是时候。"去斯太尔化"的实质,是要思考建立起我国重卡产业以信息化为龙头的全新生产和运行的网络化体系,建设世界一流水平的重卡产业。"去斯太尔化"是要实现我国重卡的第二次创业,促使重卡行业更好的走向全球,进入国际重卡行业分工体系新起点。  相似文献   

6.
经销商们认为,中国重卡企业的生产能力已经超过市场需求,因此各重卡品牌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就像欧亚汽车销售有限公司钟士彬所形容的,"中国重卡市场就像一块‘蛋糕’,大家都想来切一块大的。"在采访中,不少经销商认为,未来几年斯太尔系企业在中国重卡领域的地位仍难以撼动。中国重汽一位经销商告诉记者,重卡行业这几年飞速发展,一汽、东风、柳汽等之前以生产中卡和准重卡为主的企业也纷纷参与到重卡领域的竞争。但自1983年斯太尔技术引进中国以来,用户对斯太尔的认可度一直较高,"而且重卡用户的忠诚度比较高,让他们接受新的品牌,可能还需要一个比较长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有人认为:"全国重卡市场,河北最好;河北重卡市场,唐山最好。"大部分主流卡车企业都对唐山卡车市场"垂涎"不已。唐山重卡市场如此火爆的原因是什么?用户用车有哪些特点?2007年和2008年市场是什么样的形势?——柠檬茶题记  相似文献   

8.
作为重卡行业的新兵,长安重汽一直以来被部分业内人士认为缺乏开拓全国市场的能力,只能在山西省偏居一隅。但是,在鄂尔多斯,《商用汽车新闻》记者发现了长安重汽的经销商。作为重要的重卡区域市场,在鄂尔多斯酣战的重卡企业几乎容纳了国内大部分的主流企业。虽说需求大、机会多,但在鄂尔多斯,重卡"新兵"能否分享到这么一场销售盛宴呢?  相似文献   

9.
“七剑既出,谁与争锋!”这是导演徐克在电影《七剑》中塑造的武侠世界。在2005年国内车市上,产销居前七位的主流重卡企业推出的七款产品有如七剑,剑锋所指,正是国内主流重卡的“江湖”豪泺8、北方奔驰2528S、斯太尔霸王、霸龙M、欧曼神舟、德龙F2000FC、解放大威,各显神通,禀赋各异。本报记者搜集到了这几把重卡七剑的详细资料,并对他们一一解密……  相似文献   

10.
陕汽与福田的同与异陕汽和福田,这两家企业的重卡年产量都在6万辆左右,市场占有率约为10%,加上两家企业或嫡传"斯太尔系",或借鉴"斯太尔系",近几年来的市场排位也交错纠缠。这些相似点,让我们产生了对比的想法。这两家企业的不同点也很多。陕汽建厂已40年,作为"斯太尔系"的嫡传企业,这家老企业于2002年重新焕发青春;1996年,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成立。2002年,福田开始生产欧曼重卡,对于陕汽来说,福田只是一个后辈。福田无论在用户口碑、市场影响力以及经验积累上,都比陕汽要弱。但是欧曼的市场反应能力是值得陕汽学习的。两家企业,陕汽处于黄金供应链之中,而福田虽然也是黄金供应链的战略合作伙伴,但相比之下,潍柴控股陕汽,在零部件供应上似乎陕汽更占先机。  相似文献   

11.
有数据显示,2007年全年,精功镇江汽车制造有限公司销售重卡3093辆。这意味着刚刚进入市场的精功汽车仍然是在主流重卡厂家夹缝中生存的中小企业。在集中度越来越高的竞争态势下,非主流企业还有无商机?仍处在市场边缘的精功汽车将如何"突围"? 2月29日,在2008年精功汽车商务年会上,《商用汽车新闻》记者得到了部分答案。  相似文献   

12.
"这个标准从影响上来看,跟排放标准几乎等同,可能引发行业洗牌。"江淮汽车集团技术中心徐清魁告诉记者。他所说的标准正是"商用车驾驶室乘员保护"标准。甚至有业内人士表示,这个标准的出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那么,在国内驾驶室安全标准法规长期缺位和国内对驾驶室安全不够重视的背景下,在留给企业这两三年的时间里,国内厂家究竟能否达到标准要求?这个标准又是否会引起卡车行业的大洗牌呢?重卡企业普遍乐观在采访中,主流重卡企业表现出较为一致的态度,对产品颇有自信。一汽集团技术中心主任助理郭茂林表示,这个标准对行业影响较大,汽车厂商急需对多种碰撞模式下的驾驶室结构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例如驾驶室前、  相似文献   

13.
品质之旅     
和全国超级卡车大赛中陕汽对赛车进行了近20项深度改装有所不同,此次"挑战极限之旅"的陕汽德龙F3000没有经过任何改装,而是普通的在售车型。"品质"和"品牌"的距离有多远?重卡企业如何做才能跨越这一字之差?在国内重卡市场瞬息万变的今天,怎样才能稳坐销量"常胜军"宝座,是重卡行业巨头们永恒探索的课题。相较于重汽与德国曼、东风与日产、福田与戴姆勒、红岩与依维柯的合资合作,陕汽重卡显得有点另类,成为中国重卡主流企业中少有的没有和外资合作的品牌。  相似文献   

14.
产品配置在原有斯太尔平台基础上大幅提升,并采用HOWO车桥,竞争对手直接指向国内的日韩系重卡生产企业。  相似文献   

15.
6月中旬,华菱汽车召开星马汽车营销网络战略规划研讨会,推出全新"大租赁"营销模式,以应对目前严峻的市场形势。华菱此番营销之举能否成功推行,成效几何?其他重卡厂家会否推出更多的新举措来挽救颓势?成立物流公司推行"大租赁"华菱星马汽车集团董事长刘汉如认为,经过多年发展,商用车行业的市场竞争环境发生了变化,已在向产业链条和核心技术的竞争转变,向以金融服务、产品质量服务、金融租赁服务、运输挂靠信息服务、"以旧换新"等全方位的服务转变。华菱"大租赁"模式的做法是与全国各主流市场的经销商合作,以经销商为主导成  相似文献   

16.
"高端重卡"这个名字,现在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卡车企业的宣传文字中,解放J6、东风天龙、重汽豪沃A7、红岩杰狮、欧曼CTX都被厂家冠以"高端重卡"之名推向市场。在选择产品时,很多卡车用户也挑花了眼,有人不禁要问?怎样的重卡才能称为高端重卡?一款高端重卡有哪些特征呢?  相似文献   

17.
自主创新是当前中国汽车行业关注的焦点,也是决定我们国家汽车工业能否继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近些年来,重卡在我国物流领域的占有率持续上升,逐步成为现代运输的主流装备,日益得到企业和用户的重视。由于油价上升趋势明显,重卡用户已经步入理性消费阶段,对重卡油耗投入越来越多的关注。在这样的背景下,重卡企业最需要解决的问  相似文献   

18.
9月25日,大运汽车制造有限公司第一辆重卡"大运一号"下线,这是继太原南方重汽之后的第二家山西地产重卡企业的产品下线,山西重卡市场再添新丁。作为全国重要的煤炭和矿产资源大省,山西每年有4万辆左右的重卡上牌,使得其一直是重卡企业的必争之地,而没有地产重卡企业,一直让当地政府留有遗憾。"大运一号"的下线,能否打开山西"地产车"的新局面?又对山西重卡市场带来哪些影响?  相似文献   

19.
"现在市场冷淡,国Ⅲ重卡销售情况并不理想。"某重卡企业人士毫不掩饰对市场的无奈。但他也表示,现在正是各企业比拼"内功"的关键时期。他所说的"内功"正是指国Ⅲ重卡的服务。卡车企业能否满足国Ⅲ重卡的服务需求,将决定产品销量的高低。那么,各重卡企业的国Ⅲ服务网点建设进程,到底进行到了哪一步?  相似文献   

20.
岁末年初,重卡企业的商务年会都在此时扎堆。一汽解放、中国重汽、福田欧曼、上汽依维柯红岩、陕西重汽、华菱汽车、北方奔驰等企业都召开了商务年会。在2007年各企业销量飞速增长之后,2008年这些企业各有怎样的打算?重卡行业又将呈现怎样的特点?通过它们的商务年会我们也许能看出个端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