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谭莹 《时代经贸》2012,(4):96-96
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将我国政府间事权和支出责任在中央和地方之间进行了划分,并与财权分配相结合,初步建立了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政府间关系基本框架。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新一轮财税体制综合配套改革要以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改革为切入点,推动支出体制与收入体制联动改革,健全各级政府事权及“支出责任与财力匹配、与财权相适应”的新体制。本文主要从财政支出结构的角度对我国政府问财权与事权划分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对二者优化配置的建议及设想。  相似文献   

2.
张欣  王卫昆 《时代经贸》2011,(10):28-29
政府闻财力与事权的匹配是财税体制改革的重点之一,而事权划分是完善财力与事权匹配的首要环节,事权有了比较清晰合理的界定之后,才能踱确界定政府闻的财权和支出责任,规范转移支付制度,实现整个财政体制的正常运转。本文通过研究目前我国政府间事权划分现状和问题,分析我国事权混乱的原因,并对如何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政府间事权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3.
政府间财力与事权的匹配是财税体制改革的重点之一,而事权划分是完善财力与事权匹配的首要环节,事权有了比较清晰合理的界定之后,才能明确界定政府问的财权和支出责任,规范转移支付制度,实现整个财政体制的正常运转.本文通过研究目前我国政府间事权划分现状和问题,分析我国事权混乱的原因,并对如何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政府问事权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4.
财权与事权的分配关系是中央与地方权力结构产生变化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财政体制下,中央与地方财权和事权不匹配,出现了中央与地方事权与支出责任不清晰、地方财权和事权不对称、政治集权与经济分权的矛盾等现实问题。这些问题主要由事权的法律规定不明确、财权的过度集中、中央的权威性思考、晋升激励制度等原因所造成,建议合理划分事权与财权、公开事权和财权划分、转变政府之间交流方式以及转变地方政府责任方向,以期实现财权和事权的匹配和中央与地方权力结构的均衡。  相似文献   

5.
1.合理划分县乡事权财权范围,明确责任主体。县区没有财力加大涉农资金投入的深层次原因与财政体制有密切的关系,即各级政府之间财权、事权划分不明确,且事权与财权不一致,财权从上到下逐级递减,越到乡镇财力越紧张,但却要承担较多的支出责任,使很多项目因配套资金难以完全到位,影响着项目实施的完整性,给资金的管理带来了困难。建议按照农村涉农项目构成上的层  相似文献   

6.
郑培 《发展研究》2012,(5):23-28
现阶段我国政府间事权划分存在法律法规缺失,中央和地方政府间纵向事权划分不明确、不清晰,各级政府间事权和财权不匹配等问题。要推动事权划分改革,明确各级政府职能重心,加快事权划分法治化建设,尽快形成政府间亨权和支出责任的总体框架。  相似文献   

7.
进一步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一是深化预算体制改革,强化预算管理和监督;二是优化支出结构、明确划分各级政府的支出责任,健全"事权及支出责任与财力相匹配、与财权相适应"的体制;三是改革完善税收体系、调整完善分税制体制,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税收体系和统筹中央与地方及地方各级政府间财政收入分配关系的财政体制;四是加快形成统一、规范、透明的转移支付制度,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的比例;五是调整财政层级,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解决县乡财政困难,增强基层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能力。进一步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要以支出责任与财力相匹配、与财权相适应改革和预算管理体制改革为重点,依据"收入体制完善、支出体制攻坚、预算体制突破"的总体思路和"先收支体制配套改革、后预算体制改革"的顺序,按照"两步走"战略推动新一轮财税体制综合配套改革。第一步以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改革为切入点,推动支出体制与收入体制联动改革,健全各级政府事权及"支出责任与财力相匹配、与财权相适应"的新体制;第二步以预算体制改革为重点,全面推动财税体制健全与完善。深化财政税收体制改革,要围绕科学发展观具体实施:要围绕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改革完善省以下财政管理体制;要围绕转变...  相似文献   

8.
正"营改增"的继续推进,将涉及寻找新的地方主体税种,重新布局地方税体系,以及调整地方和中央之间财政分成比例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可以"营改增"为契机,重塑分税制财政体制,基本思路应涉及以下内容:1.尽可能细化事权范围、支出责任,并与财权、财力配置相适应。如应尽可能列举各级政府的全部事权范围,相应明确支出责任,并配置相应的财权与财力,对于长期性项目和跨区域项目,则应明确相关政府责任主体的分摊比例。对  相似文献   

9.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快速成长的深层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方融资平台的根本问题在于地方的财力和事权不相匹配,治本之道在于合理分配中央和地方的事权。分税制改革之后,财政收入逐渐向中央集中,地方财政收入在总收入中的比重逐渐下降,事权即支出责任却逐渐下放。在财权上收、事权下放的情况下,地方支出责任和支出能  相似文献   

10.
地方财政体制权责不对称已经成为分税制后我国地方财政管理体制运行中的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事权划分原则性不强且缺乏法制化基础导致了政府间事权下移,地方政府级次过多与“倒轧账”式的分税模式引起了地方政府间财权上移,转移支付制度不规范造成了地方政府间财力差距日益扩大。为此,我们应选择相应的治理对策来完善我国地方财政体制。  相似文献   

11.
孙戬 《经济问题》2012,(6):107-110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有效的财政政策是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基础和保障。在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过程中,我国政府存在财政责任划分不明确、财政投入总量不足、财政资源配置不均衡、财政专项转移支付制度不合理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就需建立权责明确的公共财政体制,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优化财政资源配置,改革转移支付制度。  相似文献   

12.
财政体制是处理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之间财政关系的基本制度,是政府间财政关系的具体体现。建国后我国的财政体制伴随着经济体制的变迁经历了四个阶段:统收统支财政体制阶段、财政包干体制阶段、分税制财政体制阶段、公共财政体制阶段,每一次财政体制发展阶段的调整既蕴涵着新制度的创新,又有旧制度的保留,财政体制在渐近式制度变迁的推进过程中产生了路径依赖。要破解财政体制变迁中的路径依赖问题,完善现行公共财政体制,体制创新是必由之路。其基本思路是:推进财政制度的宪政变革,建立与完善本国的宪政体制,建构"有限"兼"有效"的现代政府;因地制宜实施政府层级改革,在区分经济发达和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基础上,对政府架构进行变革;"财政职能-财政体制-财政管理"的改革三位一体协调共进,只有三者相互协调,才能保证财政体制改革的效果更加有效。  相似文献   

13.
全面深化财税体制改革释放体制红利是助推地方经济增长与民生福祉增进的关键所在。为此,本文首先从理论层面系统诠释财政纵向失衡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继而通过构建动态面板联立方程模型将财政纵向失衡、公共支出结构与经济增长同时纳入分析框架,实证探究财政纵向失衡对地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而后通过进一步标准化回归估计考察财政纵向失衡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渠道与传导效应。研究发现财政纵向失衡不仅通过直接作用渠道显著降低经济增长,还通过作用于地方政府公共支出结构间接对经济增长产生负向抑制效应。  相似文献   

14.
公共财政是推动变革的核心力量,随着国家职能的转变,公共财政也必须转变.如果财税体制改革滞后,则会影响其他改革进程;如果财税改革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则会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起支撑性作用.本文认为,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财税体制改革发挥支撑作用所应遵循的三个原则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集权与分权的关系以及整体规划与稳步推进的关系;而财税体制改革发挥支撑性作用的三项主要工作是调整政府间收入分配,强化预算管理和加强相关领域的改革研究,重视监督机制建设.  相似文献   

15.
寻求更有效的财政政策——中国宏观经济分析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宏观财政政策是一种公共物品 ,其有效性的标准是 ,在实现政府利益的同时 ,能够增进社会的福利。面临通货紧缩 ,政府将继续实施以财政政策为主导的扩张性宏观政策 ,在财政支出空间有限的情况下 ,就要选择能够作大投资乘数 ,提高市场效率的措施 ;同时要考虑调整税制结构 ,改变对投资征高税的税制 ,逐步变生产型增值税为收入型增值税和消费型增值税 ,并通过把内资企业税负降至外资企业的水平 ,一方面提高企业的利润预期 ,另一方面 ,消除税负不公 ,提高社会经济效率和减少资本外流 ;在运用国债政策时 ,既要重视国债的发行和使用 ,更要重视国债的交易和流通 ,推进我国金融市场的发育和功能的发挥以及促进公用事业的企业化 ,转换资源配置方式 ,从政府配置转向市场配置 ,从集中配置转向分散配置。总之 ,在体制转轨时期 ,推行一种与市场化改革相结合的财政政策 ,把短期的政策操作和长期的制度调整结合起来 ,实现政策和体制联动。  相似文献   

16.
Carbon peaking and carbon neutrality constitute an extensive, profound and systemic economic and social change. It is worthwhile to explore how fiscal policy, as a key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 in the public policy system to cope with climate change, can play a fundamental and pillar role. Based on literatures, theories and empirical materials,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limate change and public finance. The fiscal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will eventually be reflected in fiscal behavior, fiscal costs and fiscal relations, and the fiscal system has the adaptability of an “automatic stabilizer” and the proactiveness to enable the Discretionary Approaches function when facing climate change impacts. This implies such a governance logic of fiscal policy that is systematic, forward-looking and flexible in addressing climate change. In the future, it is necessary to further incorporate climate change or related environmental factors into the fiscal policy framework, target the two key aspects of mitigation and adaptation, and carry out a holistic, systematic and forward-looking reform of the existing fiscal expenditure policy, fiscal revenue policy, fiscal investment and financing policy, government budget system, government procurement policy and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policy. While highlighting the “governance” function of fiscal policy in addressing climate change, Chinese government needs to strengthen the coordination and collaboration between fiscal policy tools and other public policies, and magnify the governance effectiveness of fiscal policy in the process of addressing climate change. This paper helps understand the positioning, role and influence of fiscal policy in the process of addressing climate change, provides a basis for better playing the fundamental and underpinning role of the modern fiscal system in the governance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presents an analytical framework for building a theoretical system of ecological fiscal governance.  相似文献   

17.
政府向公众提供政府财务报告,是提高财政透明度、强化政府公共受托责任的内在要求.目前,我国尚未建立真正意义上的政府财务报告制度,财政透明度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基本要求相比尚存在较大差距.为了提高财政透明度,必须要建立和完善政府财务报告制度.具体而言,应当从报告目标、报告主体、会计基础、核算范围等方面对现有的预算会计制度进行全方位的改革,以逐步建立我国的政府会计和政府财务报告制度.但是,政府会计改革和政府财务报告制度的构建是一项综合性的改革工程,应当采用分阶段、逐步推进的方法来进行.  相似文献   

18.
政府支出决算与预算的差异可称之为支出预算偏离,其大小直接关系到现代预算制度的建设和积极财政政策提质增效的效果。预算最大化理论指出地方政府追求自由裁量预算的最大化,这会导致预算支出大于决算支出,而财政支出分权则便利了地方政府追求自由裁量预算最大化的条件,因此,财政支出分权是导致支出预算偏离的一个重要因素。利用1994—2017年全省层面和市县加总层面的财政预决算数据,本文发现,财政支出分权程度越高,政府支出预算偏离的程度也越大。不同形式的稳健性检验较好地支持了上述结论。此外,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透明度能够降低财政支出分权对预算偏离影响的程度。合理调整不同层级政府之间的事权,建立事权与支出责任相匹配的财政体制,适度加强中央事权和支出责任,将有效降低政府支出预算偏离的程度。  相似文献   

19.
政府支出决算与预算的差异可称之为支出预算偏离,其大小直接关系到现代预算制度的建设和积极财政政策提质增效的效果。预算最大化理论指出地方政府追求自由裁量预算的最大化,这会导致预算支出大于决算支出,而财政支出分权则便利了地方政府追求自由裁量预算最大化的条件,因此,财政支出分权是导致支出预算偏离的一个重要因素。利用1994—2017年全省层面和市县加总层面的财政预决算数据,本文发现,财政支出分权程度越高,政府支出预算偏离的程度也越大。不同形式的稳健性检验较好地支持了上述结论。此外,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透明度能够降低财政支出分权对预算偏离影响的程度。合理调整不同层级政府之间的事权,建立事权与支出责任相匹配的财政体制,适度加强中央事权和支出责任,将有效降低政府支出预算偏离的程度。  相似文献   

20.
1994年分税制改革在提升了中央财权的同时,却使地方政府事权负担加重。这种支出的财政分权可能使地方政府减少公共服务的供给,比如公共教育供给。文章首先分析了产生该现象的主要原因,然后构建理论模型,基于1996-2007年全国地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证明财政分权确实减少了公共教育供给。文章进一步做了不同教育阶段和不同地区的对比。依据分析结果,文章对改进公共教育供给提出了财政体制方面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