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本文考察了国外农业和农村发展政策的目标体系,从价格支持政策、直接补贴政策、政府公益服务以及基础设施建设四个方面阐述了国外财政支农的架构特点,并以美国的农业支持政策为例,重点研究了直接支付、营销援助贷款和贷款差价补贴、反周期支付三种主要的农业补贴政策,最后就美国的农业支持政策经验,提出完善当前我国正在实行的农业补贴制度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中国农业支持政策效应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OECD的政策矩阵评估模型计算了市场价格支持和直接支付两种支持政策对我国农业的政策效应。分析结果表明,两者对生产、贸易和价格的影响相差不大;但市场价格支持政策的政策成本则由纳税人和消费者共同承担,消费者剩余有所减少;而直接支付政策的绝大部分成本由纳税人承担,消费者剩余明显增加。显然,直接支付政策造成了较小的社会福利损失,更符合我国目前的国情,对解决“三农”问题更加有效。  相似文献   

3.
韩国新村运动的实践是发展中国家通过政府强有力的支援政策改变本国农业和农村落后面貌的范例。新村运动中政府对农村支援政策主要包括直接的物质支援、农业信贷支援、财政支持、技术支援、人才教育支援和价格支持等六个方面。短短的十余年的时间,韩国的新村运动成功地改变了农村的落后面貌,增加了农民的收入,缩小了城乡收入的差距。韩国的经验为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五个方面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尽管当前我国城市化率比较高,但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仍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农民工市民化问题正是其中之一。在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农民工遇到的自身障碍、文化与心理障碍、政策与制度障碍和组织障碍等,阻碍了其市民化的顺利实现。在克服这些障碍的过程中存在着市场失灵与政府失败的风险,因此,应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的作用来促进农民工市民化,具体地说,非政府组织可以利用其独特优势,通过优化农民工市民化环境、提供人文关怀与精神支持、帮助农民工克服文化与心理障碍、参与农民工教育与培训、整合农民工力量以提高其组织化程度和促进政府完善政策与制度等路径促进农民工市民化的实现。  相似文献   

5.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同时也是收益率低、风险高的部门.这就要求政府作出一系列有利于农业发展的制度安排,强制性地将一部分资源配置到农业生产上来,支持、促进农业的发展.本文分析了我国农业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了建立和完善农业保险制度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我国农业保险制度的困境及政策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同时也是收益率低、风险高的部门。这就要求政府作出一系列有利于农业发展的制度安排,强制性地将一部分资源配置到农业生产上来,支持、促进农业的发展。本文分析了我国农业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了建立和完善农业保险制度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中国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的理性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农业保险制度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及农业保险与政策支持的高度关联,昭示由政府主导与支持的政策性农业保险来指引中国农业保险发展是深刻且明晰的。以政府财政保费补贴为标志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在政策试点阶段也暴露出农户需求结构性失衡、运行机制错位式走样、高交易成本等问题,亟待从支持政策、经营模式、参保原则、运行机制等方面予以制度创新与政策调整。  相似文献   

8.
欧洲共同农业支持政策对于欧洲国家的经济增长和社会福利的改善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这种作用在随着其共同农业支持政策的完善而不断自我强化。欧洲共同农业支持政策主要包括共同农产品价格支持体系、共同农业市场组织、共同农业公共服务政策支持体系、共同农业财税、农业信贷和保险支持体系等。我国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很有必要借鉴欧洲共同农业政策及其相关财税金融政策的经验,在今后的工作中应重视农业结构调整政策在我国农业结构优化升级中的作用、进一步强化财政金融支农的政策支持力度和保持农业支持政策的连续性和与时俱进性。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对中关员工持股制度的特征、主要模式以及所产生的不同作用进行对比的基础上,指出两种制度在实施目的、组织管理与运行方式、股权资金来源和政策支持等方面的不同之处。提出了我国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员工持股制度在产权置换、支付方式、投资期限、股权管理方式等方面的基本设想,并进一步分析了我国企业员工持股制度与社会保障制度结合、实施OBM管理以及政府政策支持方面的意义与可能性。结论是:以实现产权置换和非现金支付为主,鼓励长期投资,纳入社会保障体系,注重员工的参与性,政府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在社会发展转型期,我国社会平稳、和谐的发展离不开政府和其他多元主体,尤其是非政府组织参与的社会管理创新。我国的非政府组织要想有效地服务社会、参与治理,伦理建设则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我国的非政府组织开展伦理建设,可以实现完善内部治理、增强服务能力、支撑社会管理创新等多重效果。为了确保非政府组织伦理建设在精神、规范和行为等层面都取得积极成果,应当整体提升,系统地从价值、制度、组织和人员建设等路径综合开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