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王忠 《珠江经济》2007,192(8):18-23
本文从偏离度和相对劳动生产率的角度出发,研究广东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关系。三次产业的偏离度的总趋势是下降的,但是1989年后下降幅度较小,显示产业结构偏差的收敛速度较慢。一、三产业的相对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趋势与国际经验相符,1992 ̄1999年第二产业就业结构的发展趋势与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不符合,并且快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相似文献   

2.
文章首先对1997~2017年天津三次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发展现状及演变特征进行阐述分析,其次运用就业弹性、结构偏离度、协调系数测度一、二、三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水平,天津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已呈现双"三二一"格局,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具有高度协调性;三产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最均衡;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结合京津冀协同发展大背景,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从效益视角依据青海省2000—2012年三次产业相关数据,从产值结构、就业结构、比较劳动生产率和产业结构偏离度四个方面对青海省西部大开发以来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进行了系统分析,发现青海省产业结构各项指标趋于优化,但比较劳动生产率和产业结构偏离系数较大,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很不对称,产业结构效益偏低,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调整和优化。  相似文献   

4.
成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结构偏离度指数对成都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成都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具有很强的相关性,第二产业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呈微弱相关,就业人口继续向第三产业转移。在此研究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实现成都产业结构调整与充分就业目标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鄞州区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相关性比较明显,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不均衡程度均逐步减小,三次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均趋近于总平均劳动生产率,劳动力将从第一、二产业部门向第三产业部门转移,并将导致第一、二产业所占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上升.建议进一步优化第一、二产业的内部结构,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以促进就业并促进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相适应.  相似文献   

6.
使用1978—2008年山西三次产业的就业人员和产值数据,运用回归模型以及结构偏离度和就业弹性两个分析工具,实证分析了山西产业结构变动对就业增长的影响。分析表明:山西就业结构的转变滞后于产业结构的转变,第一产业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第二产业劳动吸纳能力不足,第三产业正在成为吸收劳动力的主要部门。要解决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矛盾,缓解就业压力,必须深化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劳动者素质、加速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7.
秦琴 《特区经济》2009,242(3):208-210
促进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协调,是实现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和充分就业的根本途径。渝东北地区是重庆市"一圈两翼"新的发展战略中重要的一个区域,具有三峡库区的特殊性,是重庆市产业发展最为薄弱、就业矛盾最为突出的区域之一,以该区域展开研究,在对其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协调性进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促进渝东北地区产业、就业结构协调发展的思路与对策,从而培育促进重庆市产业整体协调发展的东北翼增长极。  相似文献   

8.
宋艳菊  谢剑锋 《科技和产业》2010,10(2):35-37,53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发展是促进就业和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必然要求,是考察一国或一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合理化水平的重要指标。针对辽宁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出现的不协调性问题,利用1978-2007年相关数据,采用结构偏离度、就业吸纳弹性等实证分析方法,得出二元经济体制惯性、资本密集型主导、科技含量低等是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结构偏离度为工具,研究天津1984-2011年间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协调性。结果表明:天津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存在一定的不协调性,且总体不协调性呈上升趋势。分产业看,第一产业结构偏离度逐渐加剧,从1984年的0.69上升到2011年的0.85,劳动力有持续向外转移的潜力;第二产业结构偏离度呈先抑后扬的"U"型走势,虽近年来产业偏离程度有所加大,但还基本符合现代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第三产业结构协调性总体较好,但值得关注的是自2005年以来,由于高端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第三产业产出份额增长慢于就业份额的增长,即产业结构调整滞后于就业结构变动。本文针对这种不协调的状况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文章分析了甘肃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变动趋势,并从产业结构偏离度、就业弹性和相关性三个方面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甘肃省产业偏离度过高,产业结构效益差和三次产业GDP增长对就业的拉动效应减少,第一产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任务艰巨.调整产业内部结构,提高劳动者素质对产业结构升级和劳动力的转移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1.
佟亮  张丽 《新疆财经》2011,(6):11-16
本文从产业结构演进的角度对新疆劳动生产率的增长效应进行了分析。分析得出:第一,新疆产业结构演进效应对劳动生产率增长的整体贡献度偏低,且贡献趋势不显著。第二,新疆第二产业的结构演进效应较全国水平存在较大差距,第三产业结构演进效应略低于全国水平。基于此,本文认为应从增量调整的角度来考虑提升产业结构演进效应对新疆劳动生产率增长的贡献作用,使新疆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具有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12.
经济理论揭示,就业结构的变动与产业结构变动密切相关。本文借助量化分析方法发现:根据目前产业发展对就业的拉动状况,今后新疆若只强调发展任何一个单纯的产业,都不能直接带来任何一个产业内部就业人数的增加,只有强调各产业之间的协调发展,才能带动全社会从业人员的增长;另外,量化分析结果折射出:第三产业如果只是第一层次的扩张发展,即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以及批发和零售业的发展,那么,第三产业的发展将不能带来全社会就业人数相对量的增加,甚至会出现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3.
聚集经济、就业结构对我国区域城市生产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因果 《开放导报》2007,2(2):52-55
本文利用1997-2003年中国171个地级以上城市的统计数据,通过一个包含城市产业差异的聚集经济函数,实证分析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城市就业结构、聚集经济对区域城市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聚集经济与区域城市产业结构关联性存在差异;东部城市密集人口引致了城市生产率的降低.  相似文献   

14.
重庆市经济增长速度快,2014年全国领先,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变化也大。通过对重庆市三次产业结构演进和从业人员流动状况,从结构偏离度、就业弹性和劳动生产率的角度分析了重庆市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协调性问题。得到了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间明显不协调、第三产业对就业的拉动作用相对弱于第二产业、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远高于其他两个产业等结论。并分析了重庆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非均衡的影响机制,提出了协调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王鹏飞  魏翔 《南方经济》2020,39(5):94-110
假日政策的经济有效性问题一直是国内外学者争论的焦点。传统观点认为假日政策的有效性与否取决于假日数量、经济发展阶段和休闲活动选择等内容条件,但这仍然无法为黄金周存废之争提供直接的经济学解释。该研究试图从假日结构的角度出发,解释假日政策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机制。文章以1995-2015年的跨国面板数据为分析对象,对假日离散指数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假日结构设置对劳动生产率存在非线性关系:随着假日集中度的提高,劳动生产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曲线,最佳假日离散指数为0.98。对比来看,我国2015年假日离散指数为1.12,这表明现阶段我国假日结构设置较为集中,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经济绩效提升。机制检验表明:随着人均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假日离散指数越大,其对个体劳动生产率的抑制作用越显著;随着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较为分散的假日结构更有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进一步地,文章还发现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学习效应和疲劳效应对生产率的相对重要程度不同。研究的政策含义是,在落实带薪休假的基础上,应该推动假日结构向分散化、扁平化转变,在试点行业探索推行弹性工作制。  相似文献   

16.
我国民营经济的就业贡献及特点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崔沪 《乡镇经济》2005,(11):50-52
民营经济逐渐成为我国劳动力就业的主要途径,民营经济的就业贡献与民营经济的就业特点是分不开的。本文从我国民营经济的就业特点出发,并从实证的角度,结合温州民营经济带动就业的案例,揭示和探讨了民营经济促进就业的机理和原因。  相似文献   

17.
在关税减让方面,我国已经从2001年14.77%的平均水平降到了2005年底的9.9%①,实际上超前完成了入世承诺的内容.本文通过对我国入世过渡期工业部门关税从水平向结构改革的过程中,关税变动的复杂利益驱动结构效应的研究及其经验研究,厘清了关税改革的理论与实践依据,并对进一步的关税结构优化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8.
动态劳动需求描述了劳动力应对外部冲击的调整过程,是劳动力市场灵活性的重要体现,本文首次使用动态面板数据,对我国的动态劳动需求进行了研究,并检验了就业保护制度对动态劳动需求的影响。结果发现,我国国有及具有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的就业调整存在明显的刚性,遇到外部冲击时,企业需要2.56年时间完成劳动力调整的50%,对雇佣和解雇行为进行管制的就业保护制度显著减缓了劳动力调整速度。当经济环境变好时,就业保护制度减缓了企业劳动力投入的增长速度;当经济环境恶化时,就业保护制度减缓了企业裁减劳动力的速度。总体来说,就业保护有利于维护已经就业的劳动者的利益,但会使失业劳动者和新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劳动者寻找工作更加困难。  相似文献   

19.
本文根据对新疆5所高等院校的少数民族毕业生进行的问卷调查结果,对新疆少数民族毕业生的就业预期、就业期望、自身能力的评价和对就业问题的看法进行了统计与分析,以期为关注此问题的人们提供相关的参考意见,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