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叶落了会归根,人漂流久了会回家。下南洋,近代中国规模较大的人口迁徙之一,众多国人选择到国外寻求创业机会。新中国成立后,又有众多的华侨华人怀着对祖国的热爱和满腔热情一批批回国,参与到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中。无论历经多少苦难与辉煌,他们始终有着"家国天下"的情怀。陈嘉庚先生是华侨中的楷模,"嘉庚精神"传递出的爱国主义、教育兴国、艰苦奋斗的内涵被一代代华侨广为传承,其中杜成国是"嘉庚精神"最忠实的传承人之一。  相似文献   

2.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关于侨务工作的论述中指出,"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中,华侨华人是推动中国发展的重要力量"。江门是中国著名的侨乡,素有海内、海外"两个江门"之说,"邑商"是广东三大商帮之一的"广州帮"重要组成部分,而"邑商"的组成无论是过去、现在以至未来,华侨华人都是重要的组成,在经济、科学、文化等众多领域推动着江门发展。对"邑商"产业结构进行研究,进一步发掘"邑商"文化、弘扬"邑商"精神,有利于助推地方经济发展不断创新,探寻侨乡经济发展文化原动力。  相似文献   

3.
近代众多华侨从东南亚国家返回海南,他们将在东南亚的新生活方式引入到海南,本文主要探讨华侨引入的居住、出行、饮食与穿衣方式。  相似文献   

4.
厦门是福建的主要侨乡,也是福建华侨出入的重要港口。自鸦片战争以后至1949年厦门解放前夕为止,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人民从这里进出。在新中国成立以前的漫长岁月中,华侨在海外受尽殖民主义者的百般凌辱,成为“海外孤儿”,殷切盼望祖国繁荣富强,保护他们的正当权益,使他们父兄子弟能安居乐业,因此对祖国和家乡有着深厚的感情和血肉联系。华侨在政治上支援和参加了祖国和家乡的革命运动,在经济上他们进行了不少投资。为收集近代华侨投资国内资本主义企业的历史,以供研究近百年来的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中国近代经济史、近代华侨史以及侨乡地方史参考之用。作者曾于五十年代末到闽、粤、沪三省市五十个市县进行调查研究,根据所得的原始资料,结合历史文献和有关档案,  相似文献   

5.
正中国有着源远流长的华侨华人史,华侨华人是中华民族的支流或根系之一。随着华侨华人经济势力的崛起,广大华侨华人业已成为促进祖国和家乡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和可资利用的宝贵资源。华侨华人及侨乡研究对于当今和未来如何充分利用这一丰富宝贵的资源而言,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且有着一定的现实镜鉴意义。本研究选择山区侨乡——浙江省青田县为研究对象,从华侨华人与侨乡社会经济变迁的视角,考察分析了青田华侨华人在青田侨乡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及其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6.
"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带来了更多的机遇,也让祖国与海外华侨华人的联系愈加紧密。本文分析了设置自贸区、鼓励中国企业"走出去"以及涉及华侨华人的制度现状,指出当前存在对外投资分布不均衡、侨务信息网络平台建设不到位等问题,并研究了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可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运用PEST分析法构建制度设计内容,并就如何发挥华侨华人的作用来推动中国企业走出去,提出加强智库建设、培养国际化人才等在制度方面的优化建议,以降低管理风险,支持"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  相似文献   

7.
南洋实业家、华侨领袖陈嘉庚,曾给南京国民政府以巨大资助。抗战爆发后,陈嘉庚领导的“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南侨总会)募捐巨款支持祖国抗战,据统计,1939年国民政府军费为18亿元,其中华侨汇款达11亿元,而南洋华侨捐款占华侨捐款总数的70%多。这对战时财政经济的支持起了巨大的作用。然而,在当时,陈嘉庚对毛泽东与中国共产党了解甚少,他所听到的都是共产党如何  相似文献   

8.
杨吉 《重庆与世界》2011,(20):78-82
抗日战争时期,许多旅居海外的华侨情系故土,除出钱捐物外,还自发地组织如"救护服务团"、"义勇工程队"、"学兵队"等救国社团,回国支援抗战。"南侨机工"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祖国召唤共赴国难"机工"是当时华侨对汽车司机和  相似文献   

9.
正风险无处不在,保险已成为化解风险的代名词。1384年,世界上第一张保险单诞生,标志着现代保险业的开启。早在1864年,宁波就成为浙江省最早开办保险业务的口岸。1905年,宁波人朱葆三、严信厚等以非凡的魄力和敢为人先的精神创办了华兴保险公司,吃上了保险业的第一口"螃蟹"。之后的"宁波帮"从没有止步于保险事业,为中国保险业发展奠定了基础。宁波在保险领域一贯秉持大胆探索、大胆创新、大胆实践的精神,众多的"宁波经验""宁波模式""宁波解法"和"宁波样板"呈现在世人眼前。2014年,宁波获批全国首个"会省市共建"保险创新综合示范区,并  相似文献   

10.
辛亥革命后华侨华人在中国革命历史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是一股不可缺少的推动力量,所起作用和所作贡献是巨大的。在中国社会的发展变革、民族的兴衰荣辱、祖国的繁荣富强中都饱含着华侨的期待和渴望、渗透着华侨华人的血汗和艰辛、彰显着华侨巨大的作用和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新时代华侨华人与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激励机制的建立是促使中国经济和华侨华人经济深度融合的基础和前提,也是中国经济保持持续稳步增长的重要保障。但是,当前激励机制存在的政策吸引力不足、对新生代华侨华人的精神激励欠缺以及忽视世界各地华侨华人间相互作用的问题,注定着旧激励机制无法满足未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未来,中国只有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探究新时代华侨华人渴望回国发展、共享经济繁荣和参政议政的新诉求,以及阻碍华侨华人参与中国经济建设的经济、政治法律和社会文化因素,才能构建一套能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最强劲动力的"需求满足机制"和"阻力减小机制"并行运作的新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12.
正走近杜成国,感动无处不在。了解杜成国的人,无不为其诚挚的爱国之心、对教育的热心付出、对母校的无限深情以及对弘扬和践行嘉庚精神的执着所感动。他的人生故事,绽放出耀眼的人性之光。2003年7月28日,杜成国做了一个惊人之举,他在厦门电视台"沟通"栏目现场向厦门人民宣布:把北京的一处房产捐给母校集美中学,作为其父杜丕林教育扶贫基金会的启动资金。  相似文献   

13.
正在全国正在深入开展的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中,西平县老促会以贯彻落实全国老促会延安会议精神为载体,凝聚社会力量,迅速启动第二批重点老区村对口帮扶工程,赢得了老区人民的好评。全国老促会在延安召开的"弘  相似文献   

14.
林仪 《黑河学刊》2011,(8):51+53-51,53
族谱是记述以家族世系为中心的历史。泉州地方族谱作为我国谱牒宝库中的一部分,由于其中蕴藏着众多族人移居海外的原始资料,在侨史研究的许多方面,更有非它不能解决问题的独特功能与作用。在泉州地方族谱资料中,反映了许多方面问题,泉籍华侨在海外的悲惨遭遇以及他们为祖国的革命运动的积极参与等。  相似文献   

15.
新时代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带来了更多机遇,也使得华侨华人参与中国经济建设的途径愈发多样。本文通过分析产业转型、能源消费结构优化以及华侨华人为祖国经济增长提供的支持现状,指出创新潜能释放不彻底、人才流动受到制度限制等问题,研究中国经济和华侨华人国际国内各方面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通过构建内外部两个动力机制系统联动发挥作用,就华侨华人如何助力中国经济向高质量转型,提出了引导华人经济转型升级、大力发展侨乡建设等优化建议,以吸引华侨华人高级人才回流,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  相似文献   

16.
杨吉 《重庆与世界》2011,(10):78-82
祖国召唤 共赴国难 “机工”是当时华侨对汽车司机和修车技术人员的统称。自1937年“七七事变”到1938年,武汉、广州相继沦陷,我国沿海各港口被日寇侵占。南洋各地华侨同仇敌忾,捐款捐物,国民政府为了运入国际援华物资,乃创“军事委员会西南进出口物资运输总经理处”(西南运输处)于广州,后迁入昆明。其年,滇缅公路正在加紧修筑。  相似文献   

17.
《走向世界》2013,(13):76-77
<正>张裕,120年纪事在北京中华世纪坛的青铜甬道上,走到"1892年/壬辰清德宗光绪十八年"位置,镌刻的铭文记录了当年发生在中国的4件大事,其中之一便是:"华侨张弼士在山东烟台创办张裕葡萄酿酒公司。"虽然文字可考的中国葡萄种植史可上溯到西汉时期,但中  相似文献   

18.
基于职业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路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由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需要的不仅是专家,更需要各行业的能工巧匠,职业教育主要承担着培育能工巧匠传承使命。实现中国梦,一方面需要培养优秀人才,一方面需要培养"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我国中华传统精神,应贯穿在职业教育中。将"工匠精神"融入到学生日常生活管理中,正确指导和教育中职学生通过"工匠精神"来要求自己,端正自己的创新意识、三观、提高专业水准,凝心聚力,为祖国培养出具有传承"工匠精神"的建设者。  相似文献   

19.
刘珊珊 《中国经贸》2010,(16):145-146
本文从厦门大学嘉庚广场的空间实际出发,通过调查了解嘉庚广场的空间特点,并依此做出评价。希望能为今后高校广场空间的建设起到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0.
广东位于祖国南缰边防,东西两侧毗邻沿海沿边省份,北连湖南、江西、东南隔海与台湾相望,南接港澳,又与东盟五国相隔不远,港澳台同胞众多,经济发达,东盟各国华侨聚居,华资雄厚,省内又有归侨侨春二千余万。这种地缘、人缘、资金优势,全国仅有。如何发挥优势,充分利用华资,支援广东现代化建设,是制订广东二十年经济发展战略亟需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