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经过多年的努力,拉萨的城市形象传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对提升拉萨的城市影响力、美誉度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但与相邻的旅游城市相比,拉萨的城市竞争力仍处于起步阶段。本文首先介绍了拉萨城市形象传播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本文尝试结合拉萨城市形象传播现状,以整合营销传播策略为指导,以开发、完善、优化各个传播渠道为思路,以实现拉萨旅游城市形象传播的最大值为指向,提出问题,研究对策。  相似文献   

2.
从拉萨市旅游发展的现实情况出发,认识拉萨旅游的季节性特征,并基于大数据分析、网络文本内容挖掘等方法,对游客感知和客源市场两个方面的淡旺季变化进行分析,总结导致拉萨旅游季节性变化的影响因素,最后提出相应的调控措施。得出以下结论:(1)拉萨旅游旺季为6~8月,淡季为11月至次年3月,其季节性强度指数高达9.00,表示拉萨旅游业的淡旺季分布极不均衡;(2)相比较为分散的旺季市场,拉萨市淡季客源市场集中在北京、长三角、珠三角等大型城市群及四川、甘肃等西藏周边地区;(3)阳光、温泉、湿地、民俗等是游客更为关注的冬季旅游优势资源,但开发利用尚不充分;(4)对自然条件的认知误区及冬季旅游产品缺失是拉萨旅游季节性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制度因素在此基础上产生叠加作用;(5)可以通过营销创新、产品创新、节事创新、服务创新等措施调控季节性变化,拓展拉萨旅游市场,缩小淡旺季差距。  相似文献   

3.
拉萨市地处高原,居民多为藏族,民风淳朴,酒风浓郁,酒在当地人民的生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拉萨作为旅游城市,巨大的游客资源使拉萨市酒店林立,商业繁荣。本地居民的豪饮和外地游客的高额消费给白酒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市场前景。拉萨市白酒市场的基本情况详见入市开发参考表。  相似文献   

4.
《商》2016,(6)
节事旅游作为一种新兴行业,对城市经济发展、社会文化程度方面的交流都有重大的促进作用。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对参与"2015年拉萨雪顿节"游客地方认同感的构成要素进行定量测量,发现2015年拉萨雪顿节在举办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便为以后西藏节事旅游开发、规划、管理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马丽  孙海荣 《中国市场》2011,(39):34-35
城市品牌的构建是城市营销的重要环节。然而,并非所有城市的品牌构建都是成功的,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品牌营销主体缺位。本文以拉萨市为立足点,认为拉萨的城市品牌构建应以旅游业的发展为支撑,拉萨城市品牌的营销应以旅游产品为依托,提出了拉萨城市品牌营销的多元主体模式。  相似文献   

6.
《饭店世界》2006,(4):62-62
雅鲁藏布大酒店占地30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8000平方米,坐落于圣地拉萨城东的阳城广场,是首家以藏文化为主题并集民俗文化博物馆为一体的涉外商务旅游度假酒店,所有设备设施按五星级设计配置,拥有西式藏式豪华客房和普通客房225间。酒店仅距市中心5分钟的车程,紧靠美丽的拉萨河畔和香烟袅绕的贡巴日财神山旁,伫立在酒店窗旁可眺望雄伟的布达拉宫,观赏阳光灿烂的拉萨全景。  相似文献   

7.
回顾了游客满意度测评方法与模型的相关研究,将物流成本测算研究领域中使用的李克特量表法引入到测量游客满意度及其模型的构建过程中,结合IPA分析法,从局部与整体两个层次对拉萨周边乡村旅游目的地游客进行了分析,以期从微观层次推动游客满意度理论的发展,为拉萨乡村旅游目的地游客满意度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拉萨高新区     
<正>拉萨高新区于2015年12月经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以柳梧新区为基础成立,位于青藏铁路、拉日铁路、318国道及拉萨机场高速公路等重点线路的交汇处,地处拉萨河南岸,与布达拉宫隔河相望,东与拉萨文化产业聚集地文创园区接壤,西邻拉萨净土健康集散地曲水县才纳乡,北面通过柳梧大桥与拉萨主城区相连,南面群山环抱。拉萨高新区的城市定位和发展目标是:拉萨市城市副中心之一,形成以"客运枢纽、现代服务、旅游集散、总部经济、特色居住"为主的西藏现代化城市典型示范区及中国高原生物产业创新发展示范区、西藏  相似文献   

9.
以民族地区拉萨、南宁、呼和浩特、银川、乌鲁木齐为研究对象,在分别构建旅游经济和生态环境评价体系基础上,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系统GMM估计及脉冲响应分析,对二者协调关系的动态演变及脉冲响应机制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拉萨、南宁、呼和浩特、银川、乌鲁木齐的旅游经济和生态环境发展水平呈现良好发展态势,耦合协调发展状态经历了从失调到协调的发展过程,且二者间存在相互作用机制,要注重实现协调共生发展.  相似文献   

10.
赵建英 《糖烟酒周刊》2007,(29):100-102
市场背景 随着“西藏热”的逐渐兴起,许多企业都开始对西藏市场越来越重视,尤其是省会拉萨市场。拉萨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城市,这里有地球上最灿烂的阳光,也有着独特的酒类消费市场。据资料显示,拉萨市的固定人口数不过40万人,是中国人口数最少的省会城市,但是其流动人口数较高,且呈现逐年快速上涨的趋势。拉萨市场的啤酒消费量惊人,在各类庆祝活动中会出现从早晨一直持续喝到下午的狂欢景象,其中销售最好的当是百威啤酒,该品牌年平均销量约为100万件,销售额超过亿元。相对而言白酒整体消费量比较小。在拉萨这样特殊的市场中白酒品牌的成长机会似乎很微小,但就是在这样一片“净土”般的市场中,江口醇却创出了较好的销售成绩,连续多年位居主销品牌之列。江口醇在拉萨市场的运作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市场是永远存在机会的,但是机会市场不能机会式运作,同样需要精耕细作。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门崭新的翻译理论,生态翻译学的"三维转换"方法为旅游外宣材料的英译策略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文章以介绍拉萨布达拉宫的旅游外宣文本为研究对象,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等多维角度出发探讨其英译策略。在三维转换方法的指导下,译文流畅自然,能够顺利实现旅游外宣翻译跨语言、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中国市场》2008,(16):62-62
西藏自治区环境保护局局长张永泽说,3月14日拉萨市区大气污染是有史以来最严重的。904家店铺被烧,超过2亿元的损失。一些当时恰好在拉萨旅游的西方游客,借助媒体述说了他们亲眼目睹的那一场灾难。  相似文献   

13.
旅游资源丰富的老牌旅游景区桂林近几年的营销创新活动充分证明了:实施景区品牌创新策略既可以使旅游景区增添新的亮丽色彩,又可以创造出新的旅游产品,开拓旅游市场,提高景区知名度,使老景区焕发出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4.
王新宇 《商场现代化》2006,(11X):210-211
随着高校旅游悄然兴起,校园旅游已走进旅游市场,本文探讨了国内外校园旅游发展状况、并针对东北电力大学的旅游资源,以“六大要素”的角度来整合其旅游资源,使校园旅游更具科学性,教育性、趣味性。  相似文献   

15.
转经路上的工商所本刊记者赵强拉萨有条八廓街,不明底细的人都爱叫它八角街。其实"八廓"的藏文原义是指佛教徒转经的第二个层次,围绕大昭寺的那条环状街道也就被叫做"八廓街"了。到西藏不可不去拉萨,到拉萨也不可不转八廓街,这里浓缩着西藏的政治、文化、风土人情...  相似文献   

16.
5月中旬,我们到西藏旅游.在拉萨,—位叫达瓦的藏民,担任我们行程的驾驶员.刚40出头的他,1.76米的身高,皮肤黝黑,身体结实,说一口不算地道、但能交流的普通话.憨厚的他从小生活在那曲,自己的家也在那曲,他们育有一女一子,女儿15岁,已上初中;儿子10岁读小学.眼下,正是因藏一年一度采挖冬虫夏草时节,他的妻子带着女儿上山挖虫草了,而且安营扎寨(学校放"虫草"假).他为了带领我们观赏旅游,把儿子送到住在拉萨的姐姐家里.他开着汽车早上7点就接我们向日喀则进发.  相似文献   

17.
宋丽娜 《商场现代化》2006,(2X):198-198
整合辽宁省中南部城市旅游资源,是一个错综复杂、相互依存的旅游产业网络体系,在立足打造辽宁省旅游精品品牌的目标驱动下,应采取合理配置中南部城市旅游资源,使旅游目的地产品内容不断更新。推动地区旅游一体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进程的加快,我国旅游业正在迅速而全面发展,但与此同时也存在着许多制约因素。情境管理理论在旅行社旅游产品定价中的应用,一方面使旅游消费者获得最大满意度,另一方面使旅游企业收益得到最大化,达到旅游企业和消费者双赢的状态,确保我国旅行社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张林波 《商》2013,(8Z):150-150
拉萨,作为我国重要的西部民族地区城市,具有很多珍贵的、稀有的、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随着西藏整体经济文化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受国内外旅游业发展的影响,拉萨民族特色文化和民族传统文化的生存空间日益缩小,生存基础日益消弱。在各种强势文化的挤压和制约下,拉萨传统非物质文化该如何突出重围,定位自身的比较优势,将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相似文献   

20.
李欣华 《商业研究》2011,(6):213-216
以西藏旅游业2000-2009年相关数据为基础,运用SPSS等相关、聚类等分析方法对西藏旅游业"核心-边缘"空间格局进行实证分析和解释,并验证西藏旅游经济中心拉萨市对周围6个地区的旅游辐射带动效应。指出西藏旅游业目前单极化发展为主的方式过度依赖拉萨,容易引发旅游产业安全问题;参照"核心-边缘"理论判定西藏旅游业所处阶段,结合计量分析的结果对西藏旅游业的稳健持续科学发展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