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增长是以原材料和能源的大量投入为基础的。专家们的理论研究表明,二十多年过去,如此大量的投入已经造成了严重浪费。两年前开始的“油荒”和“民工荒”在给中国经济的增长敲响警钟:我们的资源极限已经是摆在面前的一张严肃的考卷,再不通过自主创新转变思路、更新模式,中国经济的发展将难以克服种种弊端。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中国原材料消费呈现加速增长局面 近些年来.受国内外经济增长持续加速影响.尽管存在一些变动,但总体来看.中国矿石.原油.煤炭.水泥.橡胶等原材料消费增长水平是不断提高的。如2002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为17.4%.到2006年提高到24%。一些主要物资产品的年增长幅度也有很大提高:钢材由2002年的18.9%提高到2006年的24.5%:成品油(原油加工量)由3.2%提高到6.3%:[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经济传真     
《审计与理财》2004,(3):62-62
中国经济进入新增长周期再次遭遇能源瓶颈中国经济在进入新一轮高速增长周期的同时,也再次遭遇能源瓶颈的阻击。新近出版的《瞭望》周刊载文指出,专家认为,未来20年中国将面临十分严峻的能源问题。一方面,经济的快速发展将导致能源消耗大幅度增长;另一方面,中国的特殊国情以及经济全球化和环境保护日盛的国际背景,都使我们面对的情况比发达国家曾经历的要复杂得多。据了解,中国人均能源可采储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000年人均石油可开采储量只有2.6吨,人均天然气可采储量1074立方米,人均煤炭可采储量90吨,分别为世界平均值的11.1%、4.3%和5…  相似文献   

4.
钟伟 《英才》2011,(5):28
资源、人口和环境很可能使中国经济在未来10-15年间未富先老,未盛先衰。人类经济增长是否有其极限?1968年的罗马俱乐部认为有,大部分经济学者认为没有。那么,中国经济增长是否有其极限?大部分经济学者认为中国经济仍将维持30年左右的高速增长,我认为这种乐观或许是被过去的辉煌灼伤了眼睛。曾经,中国经济的长足增长令人对其未来充满信心,我也一  相似文献   

5.
水、土地、能源、原材料等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尽管从某些自然资源的绝对量来看,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资源大国之一,但若以人均拥有量来衡量,却是资源贫瘠国.在这样的条件下,发展节约资源、走资源循环利用的路子应该是我们惟一的选择.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际采用的却是粗放型增长方式,持续20多年高速增长,消耗了我们太多的家底:几种主要的矿产资源已经开始依赖进口维持生产,石油的进口量更是世界第二.面对困局,解决问题无非两个办法:开源、节流,而最根本的,应该是节流.  相似文献   

6.
由于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步伐非常快,长三角地区被誉为中国乃至世界经济增长的“发动机”。然而,近年来,面对劳动力成本上升、土地资源紧缺、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等要素制约,长三角地区在新时期的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其集中体现在:产业结构不合理、能源问题以及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落后等。[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英才》2005,(10):18-18
继中海油收购美国优尼科失败之后,人们发现,亚洲另一个新崛起的国家——印度,也跟中国一样亟需石油。两个国家的石油争夺战从苏丹打到西伯利亚,目的是保障各自的经济增长所需的资源。到目前为止,中国在这场竞争中稍占优势。  相似文献   

8.
中国经济增速更多受政策影响,中国经济增长潜力并不小。中国人均GDP才6000多美元,而发达国家一般都在4万美元,中国经济增长空间还非常大。所谓中国经济“新常态”,首要的表现就是经济速度没那么快了,但是我本人并不太认同这种观点。经济增速变缓,应该是人均GDP2万元美元之后才会出现,至少应该是人均15000美元之后。  相似文献   

9.
本刊讯 摩根大通董事总经理兼中国证券市场部主席李晶日前指出,中国目前处于“双通货”时代,即通胀与通缩并存,而中国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也有两重作用——上游产品通胀,下游产品则以通缩为主。所谓“中国输出通胀论”称,中国制造业面临能源、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上涨的压力,导致其出口到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的产品涨价,加剧了进口国的通货膨胀。李晶承认,中国的上游产品确实存在通胀情况,因为上游资源短缺,例如40%的石油、50%的氧化铝、50%的铜和50%的铁矿石都需要进口,由此推动原材料价格的上涨。  相似文献   

10.
《企业研究》2006,(11):4-5
1999年已经有人说中国经济过热,去年年底.又有人认为经济过热来了。今年第二季度的宏观经济运行数据公布后,经济过热的论点再度响起。那么.当前中国经济是否过热?怎么看待中国经济增长过快这个问题呢?  相似文献   

11.
郭岚雪 《现代企业》2005,(11):33-34
上世纪90年代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是家电和房地产,此后由于缺少主导产业,中国经济进入需求不足发展变慢的状态,但这种情况到2002年伴随着住宅、汽车、城市基础产业的兴起而发生变化。汽车作为龙头产业,可以带动相关产业形成产业群,它的兴起拉动了钢铁、建材等中间投资品的增长,然后又拉动了电力、煤炭、石油、运输等上游行业。汽车业的迅猛增长,是新一轮产业增长的主动力之一。  相似文献   

12.
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必要性 1.我国资源相对贫乏 尽管我国有些资源总量不算少,但由于人口众多,我国的人均资源拥有量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所以从总体上说,我国资源供给状况不容乐观。以维系人们基本生存的耕地和淡水来说,我国人均占有量分别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3和1/4;支撑经济增长的石油、天然气、煤炭、铁矿石、铜和铝等重要矿产资源,我国人均储量分别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1%、4.5%、79%、42%、18%和1.3%。  相似文献   

13.
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在哪里?如何把经济增长的新动能挖掘出来并保持下去?这些问题在当下已成经济学家、企业家、官员们费尽脑筋、冥思苦想的难题  相似文献   

14.
《乡镇企业导报》2010,(4):25-26
从表面经济数据来看,全球经济在2009年第三季度就开始出现积极的反弹,中国经济在最近也出现较大幅度的增长,但我们是否能够确定世界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出口都出现了动力?中国经济也会一马平川?  相似文献   

15.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一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就连经济增长一直非常强势的中国也不能幸免。最近,中国经济的快速下行似乎进一步印证了此次金融危机的严重程度。那么,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到底有多大?中国的经济刺激计划是否能起到预期效果?是否要对自由市场经济制度进行反思?本刊记者带着这些问题采访了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先生。  相似文献   

16.
当前中国经济形势发生了一些显著变化,其中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经济增长由超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中高速增长正成为中国经济的一个新常态。那么,应如何理解中国经济的这些变化,特别是中国经济的新常态?为此,本刊记者专程采访了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先生。厉以宁先生首先表示,最近如果看中国的报纸,可以经常看到一个字眼,就是“新常态”,怎么来理解这个“新常态”?我们首先讲,经济的超高速增长是“非常态”的,它是不能持久的,这是一个规律。所以,我们今天讲中国经济的“新常态”,这有两层含义:第一,做我们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果是为了过分强调速度而超高速增长,这对中国经济是不利的;第二,过高的增长会带来许多不利因素,比如资源消耗过快、生态恶化、低效率、产能过剩等等,特别是会因此错过了结构调整的最佳时期,从而留下了很多后遗症。  相似文献   

17.
张维迎 《经济界》2010,(2):23-24
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主要取决于这个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也就是:最有才能的人究竟在干什么?他们是在做政府还是在做企业?如果他们做企业,他们是在做什么样的产业?中国过去30年的体制转轨和经济的高速成长,是一个企业家队伍从无到有、不断壮大和励炼成熟的过程。不理解企业家精神,不明白中国企业家队伍是如何形成的,就不可能理解过去30年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和把握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前景。  相似文献   

18.
阮正福 《企业经济》1991,(8):3-8,12
<正> 一、两种不同的经济增长方式1、两种经济增长方式的基本特征经济增长方式,我们可以区分为粗放增长方式和集约增长方式。前者是指主要依靠生产资源数量扩张而实现的经济增长;后者是指主要依靠改善生产资源的质量和提高生产资源效  相似文献   

19.
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如影随行,在经历了20多年的高速增长之后,我国经济正遭受资源、环境污染问题的严重制约。目前,我国经济运行中出现的资源性的原材料涨价、能源供应紧张,从不同的角度警示人们:如果在“十一五”不重视经济增长方式的变革,不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我国经济增长就会缺乏后劲,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将难以实现。一、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症结所在应该清醒地看到,虽然我国现已开始了循环经济建设的步伐,但面临的问题仍不少,而其中最主要的:首先是制度建设缺位。循环经济从诞生之日起,就比其它任何一种经济形…  相似文献   

20.
一、资源短缺与“新型工业化道路”:未来我国工业结构调整的环境和条件发生了变化 毫无疑问,资源短缺和环保等“可持续发展”问题将是贯穿今后中国经济“重化工业”发展过程最重要的约束条件,其中尤以能源问题最为突出。实际上,改革开放以后的两次高增长时期都是以能源和原材料等基础工业的“瓶颈”制约为标志发生转折的。这个问题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新一轮的经济增长难免再次陷入传统的循环。另外,这一轮短缺发生的背景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